华南油荒:一个价格管制的警号
最近一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闹油荒,不少加油站空空如也,只得挂出免候告示牌:「无油」。为防止哄抢,一些加油站还多了一些武警来维持秩序,可见情况紧急,兼且严重。南(海)、番(禺)、顺(德)一带也限量加油。广东石油业的主要供油者广州石化、广州石油、招商石化的解释是:台风「麦莎」导致华东油不能南下,引致大规模油荒。 但事实是:天灾「麦莎」威力虽大,但不至于比人为的失误更大。这与前一阶段(六七月间)华东一带整体出现的油荒产生的根源,大体无异。
导致广东境内难得一见的油荒的原因,最主要还是价格管制导致的。至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攀升,近日达到每桶68美元。中国不能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但可以用行政手段影响国内价格,因此,为了平抑国际油价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在第一个环节上,不得不按国际原油价格进口石油,就在第二个环节上,采取行政手段,规定石油加工出厂的成品油价,只能按规定进行小幅度调整。以国内市场为例,平均每吨进口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约700元,以国内与国际市场为例,平均每吨成品油比国际市价低1200元人民币以上。中国的石油加工业出现全行业性亏损,而且是政策性亏损。
成品油价格管制,导致了市场供求出现了严重扭曲,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首先,从原油的来源与上游的加工业来看,国际与国内的油价双轨制形成,原油进口走的是国际原油价格,在国内加工的成品油走的是国内成品油定价体制,经过加工的油价,反而比进口的原油低,奇哉怪也。其次,成品油管制也直接管制了分销领域,无论国营与非国营的加油站,都必须按指定价格销售,不得擅自加价。从上游加工的国有体制与下游分销的多种所有制体制看,上游加工业均为国有企业,国家的行政性价格管制是十分有效的,国有企业一般不能违反国家的行政命令;但下游分销业者中的多种所有制,国有石化加油站一般也不敢违反国家政策,只能亏损经销,但其它业者就无所顾忌,可以按正常的进货价加利润进行销售。
内销亏本致失衡
非国营的分销商,从境内向境外卖油,可以不受价格管制,售油者可以按国际市场的顺价销售,不少油站的分销商在得到成品油后,将现货以各种途径转运至境外,令市场上的基本供应大大减少。外销多于内销,是因为外销利润高,内销要亏损。本地市场供应因价格管制而引发的供应短缺,由此形成。
既然广东油荒的原因在于价格管制,那么,为甚么政府还要实施价格管制?价格管制会产生哪些后果呢?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以便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并加以改进。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政府实施成品油价格管制,是出于好心(Goodness)与仁慈(Kindness),是希望藉此稳定国内基础产品的价格,从而最终控制通胀,并且令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受更多外在市场因素的左右。但是,殊不知如石油、粮食、钢材等等这类基础产品价格的管制,是比一般的价格管制,更容易引发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以美国七十年代实行的价格管制为例,因国际性石油危机,诱发了社会整体的成本上升。
1973年9月,有关石油供应的可靠性与能源危机的各种研究性报告出台,著名的石油专业杂志《中东经济研究》有大字登载:「在石油的舞台上:压力波及四面八方」。同年的10月6日,叙利亚与埃及发动了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十月战争」。正在维也纳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石油公司,二者在谈判桌前的位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际石油公司不再具有对石油产量与油价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美国对以色列的公开援助,激起了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石油禁运——石油危机出现了。不久,尼克逊政府决定,在国内对石油进行全面的价格管制,实行强制性分配,旨在对全国的石油供应实行平均分配。美国一些州份开始发行油票,以配额与定量供应相结合。
走私活动乘时起
刚刚开始推行石油价格管制时,就连当时美国的著名国务卿基辛格对此也所知不多。他常常对助手们说:「不要对我谈多少桶石油的问题,这就像多少瓶可口可乐一样,我不熟悉这些事!」显然,美国政府对石油价格管制也是所知有限,对可能引发的相关后果,更是毫无预见。当政府一宣布石油价格管制,加油站前一时彻夜长龙,「汽油长排」一词成为了这一时期一个特定的名词,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更导致不少人发现有利可图,于是每着先机,站好位置,把排队较前的号码卖给一些无暇排队等候的人士,赚点辛苦钱,非常类似香港在楼市顺景大旺之时,有人披星戴月排队,将先来先得的派筹转让给真正的购楼者。
这还没有甚么,不过是一些贫困人士与有闲的失业之人以此谋生罢了,对社会并无伤害。但接下来的发展就没有那么简单。一些黑社会见有机可乘,向这些有时间代人排队的候筹人士开始收取保护费,而保护费的收入,在黑社会组织的经济来源中,仅次于转运与贩卖大麻、海洛因等毒品,引发芝加哥、洛杉矶、纽约等各大城市的黑社会,为争夺地盘而发生火并,不得不动用警察来维持加油站的秩序。社会成本因石油管制而明显增加了。排队、卖筹、倒卖配额、保护费与黑社会,这一系列现象存在的时间,比尼克逊总统在位的时间还要长。
由于美国国内的石油价格管制,无论是美国的石油公司,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发疯似地进行储备,以便应付进一步的石油短缺与其它不可预测的需要。恐慌性抢购非常类似于银行挤提,加速了政府可控石油的中转困难。加油站的零售价几乎每天都在向上涨,消费者不顾一切地哄抢,只要是石油成品,不论甚么产品,成分如何,质量如何,都格买勿论,以至于不法商人以次充好,大赚其钱。美国的油商与黑社会走私运油的活动也十分频繁。美国的海岸巡逻舰在东、西海岸打击走私油品的行动,也增加了政府的开支,但走私活动屡禁不止,直至解除石油价格管制。
推高失业与通胀
石油价格管制的危机远不限于此。由于石油价格管制,廉价油供不应求,高价油便趁虚而入。工业用油不得不提价收购,以应付日常发电与生产需要,由此引发工业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出现;又因石油紧缺,工厂开工不足,就业不足,失业率上升。高通胀率,高失业率,成为石油价格管制的两大后果,直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出现了停滞。这是有资本主义制度以来,第一次出现双高一低的现象,被经济学家们通称为「滞涨」。
中国要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石油需求国分为从「禁运对象」到「最优惠国家」等不同类别,在经过19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与其盟国加强了对阿拉伯国国家政治事务的敏感度与区别政策,尤其在美国借口「九一一事件」攻打伊拉克以来,美国重新控制了中东地区的主要政治事务,中国几乎被完全排除在石油供应者的名单上;另一方面,美国又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与伊朗、加拿大、俄罗斯等签定石油供给的长期协议,并在国内以政治调查的手段,阻止中海油收购美国的石油龙尼科公司。这意味幵美国发动了对华能源禁运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