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变量一般从事实观察得出,也就是某些现象与另一些现象存在因果关系。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总公式的均衡的两个变量,总需求和总供给?到底是总需求的增加导致了总供给的增加,还是总供给的增加导致了总需求的增加?这是一个问题。一般而言,总需求增加,随着生产能力的调整,生产效率、劳动、资本的潜力具备,那么总供给也会增加;反过来总供给增加,也就是总体上财富增加了,那么又必然导致消费倾向的改变,那么总需求也会增加。中间还有一些约束条件。比如消费倾向的改变又和分配制度的改变有关;总需求增加时,总共给增加又和生产能力有关,不可能石头里蹦出来产品。这是经济学的实证问题。这对于确定模型很重要,通过事实观察来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
第二点是数学处理问题。假如有一个变量本身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怎么处理。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变量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只不过我们抽象时假设某些量的作用结果不计,但是有时候因为误差太大所以不能忽略,那么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就以总供给为例。我们必须假设初始存在一个均衡,也就是零状态。假如政府出台了一个社会保障措施,有利降低生存风险,从而改变消费倾向,使人们降低未来风险储蓄,增加当前消费,那么从动力来讲,显然消费倾向导致需求变化,导致供给变化,同时会伴随其他一些现象,比如说消费品价格上涨,紧接着资本收益率(我讨厌那个边际)上升,那么从第一点,我们确认是总需求增加。那么总需求为自变量(假如一个函数只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那么,假设分配、税收不变(削弱),那么总供给增加,显然,其中个人消费能力又会增加,那么这样的增长是总供给驱动的,此时总需求的增量是总供给的增量所带来的,此时总供给为自变量。问题是,我们一般研究,那一个行为或者决策对于模型中变量的影响,有因为这种影响受时间空间约束,很难有适当的模型清晰地描绘这种变化,那么怎么用数学表达这种现象就比较困难。我们统计的都是存量,不是即时量,所以在数学上只能分段处理,确定各自的自变量,但是在认定自变量的时候,要注意这种处理方法带来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