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06 4
2008-12-15
蒙代尔建议及其政策效果评估

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 主任 党爱民
武汉大学软件学院 教授 蔡恒进
中国科技大学 付教授 黄卫东

  蒙代尔提出1万亿的消费券建议,很好,毕竟是大牌经济学家,不落俗套。但消费券的缺点是有人会低价收购,造成低收入者的利益损失。但我们并不完全反对。

  现在有很多人说发钱或发消费券,老百姓会不消费,理由是老百姓有医疗、养老、上学等诸多负担,不敢消费,下文中的龚方雄就是这个看法。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是:发给老百姓的钱,会有83%转化为消费。

《中国统计年鉴》把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分成5个等份,然后列出他们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2007年农村人口的消费占纯收入的比例(依收入由低到高排列)分别为137.4%, 91.3%, 80.3%, 71.8%, 61.2%;城镇人口分别为90.2%, 80.0%, 75.5%, 70.6%, 65.5%。把以上两组数据分别做算术平均(因为每组的人数相等),得到:农村为88.4%,城镇为76.4%。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5.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4.9%。再做加权平均,得到:88.4%X55.1%+76.4%X44.9%=83.0%.


===============================================
中新网12月15日电 香港大公报报道,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之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分别十三日在河南郑州出席中部企业领袖年会时与十四日在南京举行的“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以提高国际地位的机遇,中国应该和美国一起通过发放巨额购物券刺激全球经济计划,引领世界走出正面临的严重金融危机。

蒙代尔表示,目前美国需要从政策层面对经济加以刺激,进一步拉动需求,重建消费者的信心。具体来说可以发放总价值为5000亿美元的购物券,购物券的有效期为三个月,消费者可在有效期内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这对穷人来说是很好的生活补贴,而零售商则可以用税票的方式进行提交,并且从中得到实惠。

而在中国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很多大型项目,但问题是这一计划能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速度转化为工业产品的需求。目前中国很多工厂停工或产能不足,应该以发行购物券的方法来提高需求。

蒙代尔也建议中国政府向全国老百姓发放规模为10000亿元人民币的购物券,具体方式跟美国相似。蒙代尔建议对中国的每一个公民发放100元人民币购物券,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而且可以抵税,这对中国经济刺激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如果购物券在三个月之内消费,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差不多在1.33万亿。这相当于中国一个季度GDP的18%,拉动和刺激经济的作用会非常明显。

不过对于蒙代尔的上述建议,摩根大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认为,发放购物券未必能起到刺激中国经济的作用。他说,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而要树立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就必须尽快完善包括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否则刺激个人内需将很难实现。 (本文来源:中新网 作者:贺鹏飞、楚长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15 21:55:00

央行持有government bonds的方法,1993年以后,被《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8条严格禁止。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滑稽:虽然中国规定不许中央银行购买中国政府的债券,却购买了大量美元,再用这些美元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政府债券。有人批评说这种货币政策丧失了部分货币主权。因此,必须改革货币制度,赋予全民平等印钞的权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0 13:06:00

下面是转贴谢国忠的博客文章。

  小谢太猛了!我们提出一个每人千元的计划,把一些死脑筋下了个半死,他这每人2万元,岂不是要把死人都吓活了!呵呵 。小谢讲得很有道理,要用通胀降低实际债务负担。但小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没有讲到,就是通胀的过程中,工资一定要跟着涨,最好工资涨幅高于通胀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是,资产的再置成本抬高,原来的泡沫没有了。如果工资不涨,一切都是白搭。

  2万元一下子发下来,冲击太大,实际价值会缩水,我的意见是慢慢发,比方说,用3-5年的时间发下来。 (党爱民评论)

谢国忠:每人发2万元,出清存货 

中国的利率政策仅是在借款人、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分配利益,而不是刺激或冷却经济

  股市对中国“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作出了正面反应。再加上奥巴马政府可能出台超过50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市场预期经济或将复苏,从而大幅反弹。从11月20日起,连续七个交易日,标准普尔500指数反弹19%,恒生指数反弹15%。

  对中美两国财政刺激计划的乐观情绪,在这场复苏中起了重要作用。降低利率和援救花旗也对反弹有所助益。在信贷危机中,财政刺激比降低利率更加有效。

  美国降息之鉴

  降低利率是通过刺激贷款需求而发生作用。流动性是短期贷款的委婉说法。“格林斯潘神话”(指他的利率政策能使经济迅速反应)是一个泡沫现象。格林斯潘通过调整利率,改变资产投机的贷款需求。通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格林斯潘玩转了经济。

  经济理论指出,货币政策是通过改变真实经济中贷款需求来生效的。资产价格随着货币政策波动,反映出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期。但是,这种程度的资产价格变动不足以影响经济活动。当资产价格的波动随着货币政策改变大到可以决定经济活动时,它就是个泡沫。关于这个观点,过去十年,我在多篇文章中多次阐述,强调 “格林斯潘神话”是一个泡沫。对于格林斯潘的铁杆追随者来说,现在应该醒醒了。

  当信贷泡沫破灭时,降息是稳定因素。它减少了贷款人的利息成本和破产的几率。但是,通过增加贷款需求,并不能给经济活动再充电。更好的做法是印刷货币,并均匀地发给众人。当信贷泡沫破灭时,债务人需要注销债务。这可以通过破产或者通胀实现。分发新印货币可以尽可能少地带来扭曲,并通过通胀完成总体的债务削减。

  美国家庭拥有的债务远超过他们的收入。他们需要注销债务,减少支出。如果美联储给每个美国公民印3万美元,并发给他们,那么,总计需印9万亿美元(美国家庭有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一些家庭没有债务,可以保留这些钱。其他人可以支付他们的抵押贷款或者信用卡债务。

  当然,这难免导致通胀和美元贬值。但只要印钱透明操作,就不会出现超调。美国真实经济约有34万亿美元债务。如果美联储印9万亿美元,总体价格水平将大幅上升,美元将深幅贬值。二者均是为解决问题付出的合理代价。

  美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一、降息来帮助债务人苟延残喘;二、通过注资或者担保贷款,挽救面临困境的金融机构或者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对后者,美联储承诺了8万亿美元。但这些措施没有解决问题,还奖赏了经营失败的企业。它降低了经济效率,引发未来不可预测的通胀。过低的利率可能导致大宗商品新一轮投机,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美联储应该重新思考它的货币政策。

  降息收效有限

  相比美国,中国降低利率正面效应更少,负面效应更多。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消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降低利率可能减少存款动机,因为存款回报下降了;同时,降息可以增加贷款需求,从而增加金融消费。前者由降低利率的负收入效应抵消,后者在中国的效果很不明显。中国的消费信贷几乎是不存在的。降低利率刺激金融消费只是美好的愿望。

  中国的利率政策仅是在借款人、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分配利益,而不是刺激或冷却经济。过去十年,利率政策以存款人利益为代价,首先照顾了银行,其次是借款人的利益。存款利率仅为名义GDP增幅的三分之一——这是中国有这么多泡沫的根本原因。当利率过分低于名义经济增速时,存款人会轻信任何挣快钱的方式。从股票和房地产到普洱茶和现代油画,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泡沫,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股市中,首次炒股的天真股民损失了他们的存款。从事投机的人们看到投资组合的价值一天的波动超过了他们的薪水,令他们失去了工作的意愿。市场破灭,他们却难以重拾旧业。很多城市依附于房地产开发赚来的钱。这些钱来得太容易:它们盖房子就像生产电视机一样,却预期房子能以高价卖出;在房地产出售之前,银行给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数万亿元贷款;这些钱最后又成为当地政府的收入。许多现代油画的价格飙升。市场将怪诞错当做艺术,画家们急急忙忙涂抹完越来越怪异的作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在泡沫中,只要有人愿意付钱,谁在乎作品的水准呢?

  低利率导致的问题正困扰着我们。现在,政府声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降低利率。但这未必正确。传统智慧认为,当经济下滑,中央银行应该降低利率。这在传统的库存周期导致的经济下滑是适用的。但当信贷泡沫破灭,降低利率就不会有如此明显的效果。一个更好的做法是印钞票,并在众人中分发,拉高通胀,减少整体债务负担,同时保持相当高的利率水平。

  中国正面临经济中三个困境。首先,全球需求下滑,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其次,股票市场下跌抑制了奢侈品需求,特别是汽车这样的高价商品。最后,房地产市场存货大量积压,减少了新房开发。

  对于前两个不利因素,没有太多对策。中国政府已经提高了出口退税率。这个政策意在提高出口企业的生存能力,避免不必要的倒闭。出口企业的收入只有全球经济复苏时,才会随之增长。股票市场的下跌对奢侈品消费的负面效应无法扭转。奢侈品市场存在泡沫,对奢侈品的强烈需求本来就是无法持续的。此外,中国的奢侈品价格比其他更富有的国家还要高,明显存在泡沫。在十年前,我在东南亚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个市场需要调整。疲软的需求逼迫着问题的解决。

  应对房地产存货问题是存在有效政策措施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过度供给,许多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完全是为了投机。当泡沫破灭,房子的数目就超过了家庭数目。但大多数中国城市家庭仍然居住在年代久远、质量较差的房子,他们更希望搬入新房子。但是,现在的房价是很多城市家庭年收入的近20倍,人们无力买房。如果价格下滑,房子就能卖出去。所以,我建议减税,例如将购房支出从收入税中剔除,来出清这些存货。

  降低利率不会出清存货。人们的承担能力太弱,是否降低利率不会有太大区别。如果采用货币政策来出清房地产存货,更好的选择是印货币并均匀发给众人。例如,中央银行可以给每人印2万元人民币。这使贫穷的家庭能够支付购房首付款,从而增加新的购买群体。当然,这将导致通货膨胀。不过,通胀可以降低房屋真实价格,从而有利于清空存货。只要货币扩张过程透明,就不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对社会和谐有益。

  中国和美国应该在货币化问题上协调。双方印钞票的数量占GDP比重应该相似,从而让二者的货币联系起来。这将减少货币化过程中的汇率波动。降低利率不会产生上述效果。另外,当信贷泡沫破灭后,经济复苏有赖于债务注销。降低利率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一个更好的做法是印刷必要的钞票并平均发给大家。

  重视财政刺激风险

  目前情况下,财政刺激肯定是有效的。由于资产贬值,债务人的资本变薄,信贷市场无法有效运转。正如上文讨论的,通过制造通货膨胀,削减债务,能使信贷市场重新繁荣。一个可行的替代办法是通过财政刺激来增加债务人的收入,假以时日,他们的资本基础会得到改善。但这是一个缓慢的办法,并会产生大量的公共债务。上世纪90年代,日本曾采用此法。它的国家债务超过了GDP的160%,但是,它的经济依旧萧条。

  中国宣布的“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不全是新面孔。只有相对于旧的支出计划的增量才是财政刺激计划,现在要说出实际金额尚早。一个间接办法是观察中央政府财政收支的变化,特别是发行政府债券。银行融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来源,中央政府新增支出可能带动比自身规模更大的投资。如果中央政府发行5000 亿元国债,并带动5000亿元银行贷款给相关项目,刺激经济的投资为1万亿元。我预测,明年投资总额可能接近这个数。

  中国必须关注与财政刺激相关的两个风险。

  首先,低效率的工程不能带来长期效益。已经有迹象显示政府可能出现乱花钱的现象。原来被发改委暂停的项目又摆上桌面。中国政府的倾向是将项目惠及众人。但这不是最理想的,中国不少地方不需要城市化或者工业化。它们的生态系统太脆弱,那里的居民最终将迁走。

  中国是个穷国,应该慎重使用财政刺激资金,将之投在促进国家长期发展的项目上。城市化可能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中国应该集中它的资源,兴建超级城市。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3倍,居住用地是美国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中国的城市应该是美国的8.6倍。这听上去很惊人,但很有意义。大多数人理解城市化有巨大的基础建设规模效应,却不理解有创造工作的规模效应。考虑到劳动力的差异,大城市比小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现在批准地方政府发债将造成灾难。它将导致低效率支出和地方政府破产。最终,中央政府要对地方政府贷款负起责任。更好的做法是让中央政府发债,并将货币发给地方政府。这是财政改革的一部分。未来三至五年,地方政府的收入增加,再还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可以发行国债为这些支出而融资。这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使其未来的财政收支更加稳固,还控制了地方政府破产的风险。

  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必须与中国城市化战略结合起来。只有成功的城市才可能偿还债务。中国城市化战略应该带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在这个战略清晰之前,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不会发展起来。

  将财政刺激计划的资金用来为失业人群谋福祉是更好的目标。经济下滑可能导致2000万流动人口失业。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吸收部分失业人群。但是,失业人员全部重新就业尚需时日。中国政府应该考虑到花一些钱,帮助这些人度过失业时期。人均500元或者每月100亿元足够解决他们的困难。这相比财政刺激计划的规模,支出要少得多,而且在经济下滑时,能更有效地保持社会稳定。

  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出台一些政策,限制企业裁员。这是错误的。中国企业需要另一轮升级。如果企业被迫保留过剩的劳动力,它们的效率将下降,整个国家都要为此吃苦头。

  中国的宏观政策转向刺激经济增长。这些刺激措施应该以最有效和最公正的方式展开。现在仍在刺激政策的前期。在细节上,需要慎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0 13:43:00

美国人负债是信用负债,还不起就要承担利息,然后要收房子车子的,发钱是为了让他们继续还贷

至于你说的中国,我就问你一句话,现在每个人发两万,有多少人立刻去买房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0 20:58:00
以下是引用wangfei8126在2008-12-20 13:43:00的发言:

美国人负债是信用负债,还不起就要承担利息,然后要收房子车子的,发钱是为了让他们继续还贷

至于你说的中国,我就问你一句话,现在每个人发两万,有多少人立刻去买房子的

小谢说发2万元,如果是一次性发,我们几个都是不赞成的,我们认为这些钱可以用3-5年时间发下来。直接拿这些钱买房的很少,加起来每人几千元、一家也就万元左右,买房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些钱如果用于消费,会变成高级白领的工资、会变成小老板的利润,这经济就活了,这些高端的人群就会去买房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