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着名的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构造了一幅经济周期映射下的大类资产轮动经典模式,这一理论很好地诠释了美国历史上大类资产轮动的规律。运用1973-2004年美国市场数据测试可以发现,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完整的展示了在一轮完整的经济周期中,经济从衰退逐步向复苏、过热方向循环时,债市、股市、大宗商品轮流领跑大类资产。
2、投资时钟体现的是实体经济与投资策略之间的基本关联,由于各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及经济政策的不同,以上四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并非一致,甚至会跳过某个阶段,但投资时钟可以给我们一个大致的资产配置方向。
3、
衰退阶段
通胀压力下降,货币政策趋松,债券表现最突出,随着经济即将见底的预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就整体表现而言,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复苏阶段
此阶段由于股票对经济的弹性更大,其相对债券和现金具备明显超额收益,即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
过热阶段
在此阶段,通胀上升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可能出台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价值相对较强,而商品则将明显走牛。总的来说,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滞涨阶段
现金收益率提高,持有现金最明智,经济下行对企业盈利的冲击将对股票构成负面影响,债券相对股票的收益率提高,即现金>债券>大宗商品/股票。
4、通过统计美国几大类资产的实际回报率(美国1973至2004年的经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衰退阶段,债券是最佳选择,实际回报率达9.8%,远超长期回报率3.5%,而大宗商品表现最差;复苏期间,股票是最佳选择,每年实际收益率为19.9%,大幅超出其长期平均回报率6.1%,现金和大宗商品回报率不佳;过热阶段,大宗商品每年实际收益率为19.7%,超过长期平均回报率5.8%,而债券表现最差;滞胀阶段,现金实际回报率为-0.3%,但却是所有资产里的最佳选择。
5、2008年后美林投资钟失效: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大类资产走势已经摒弃了美林投资时钟的资产轮动模式。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债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场的轮动彻底被打乱:经历2009年初的触底后,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一波延续至今的股债双牛格局;与此同时,大宗商品结束过去长期超级周期,开始进入缓慢下行通道,即使在近期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大宗商品市场依然不见回暖信号。
6、美林投资时钟失效的本质是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映射关系被打破,经济周期已经不能预测或反映金融周期。传统的投资时钟理论建立在经济主导金融的基础上,然而全球央行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扰乱了经济金融传导机制。在经济复苏动能尚未修复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传导至实体经济信贷端,导致大量流动性直接转入金融市场推升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美林投资时钟理论也就失去了前提逻辑基础而不可避免走向失效,新的货币周期主导规则建立。
7、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周期里,债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场的轮动彻底被打乱,美国已经摒弃了美林投资时钟的大类资产轮动模式:
股债双牛格局
在美国经济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后,股市开启了长期反转模式,标普指数一路上涨,稳稳站在超过2007年峰值30%的高点。然而,在金融危机中领跑的美债市场并未伴随经济步入复苏而退居二线,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从5%持续跌至接近1.4%的历史低位。即使在QE开始退出的2014年上半年,美债收益率也出现了50bp的下滑。美国这一波长期的股债双牛格局已经成为本轮金融市场复苏的最大特点。
大宗商品先强后弱与美林投资钟所示的先弱后强恰恰相反
金融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于2008年底率先开启反弹模式,国际铜价和原油价格一度在2011年初先后创下新高。然而伴随经济复苏趋势确认,大宗商品价格却逐渐开始震荡下行,即使在目前经济复苏的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依然谜底。在复苏阶段,大宗商品走出了与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恰恰相反的先强后弱模式。
8、尽管美林时钟被阶段性的现实证伪,但其背后逻辑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我们或可在美林时钟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形成更适应现实境况的框架。
来源:量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