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论文系列No.11
汇率制度的未来 当前的
国际争论及评价
张志超
2002 年3 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
汇率制度的未来当前的国际争论及评价
张志超*
Durham University
内容提要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名义锚理论支持的钉住汇率制度
存在重大缺陷关于未来应采取何种国际汇率制度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分别介绍了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和著名学者的政策主张
其中有分歧也有一致发展中国家提出三大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的稳
定是汇率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根本前提在设计汇率制度时一国还要考虑到其他
经济政策目标既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又要避免汇率的过分波动两者之间应如
何协调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钉住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中间制度消失论
*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顾问 特约研究员华东师大紫江学者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3
I 导言亚洲金融危机和汇率制度
在新近关于国际金融架构的讨论中汇率制度是中心的议题之一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
发对这场讨论的方向和内容有重要的影响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国际学术界有众
多的讨论尽管各方认为的主要原因有所不同但公认的是亚洲国家在危机前实行的汇率
制度肯定存在问题(Garnaut, 2000)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大部分东亚经济体实行固定汇率制直到六十年代初马来西亚
新加坡都实行货币局制度香港的货币局制度在战前便开始而战后的货币局制度实行
到1972 年布雷顿体系崩溃时告一段落泰国实行固定汇率制但较少外汇管制印尼和菲
律宾经历了多次货币波动在六十年代出现危机时其货币一度实行过浮动待形势稳定后
其货币又固定在贬值后的汇率上南朝鲜的固定汇率制特点是常伴以货币定值过高和外汇
管制此外南朝鲜是较早进行改革的亚洲国家从六十年代后期起其经济政策的改革便
已逐渐开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制度相应进行了调节结果是它们的
货币钉住美元而美元则对其它货币浮动港币在浮动了10 年之后从1983 年起实行钉住
美元的货币局制度印尼盾对美元固定但在1986 年的贬值之后实行按通胀调整的向下
的爬行制直到1990 年代中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采取一篮子钉住制泰国始终钉住美
元菲律宾则大体取钉住制但在危机的压力下有时贬值有时浮动有时又钉住按贸易
加权的一篮子货币南朝鲜圆在大部份时间内都钉住美元但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国际收
支盈余时南朝鲜圆曾升值并曾试验性地在政府大量干预的情况下实行过浮动到九十年代
中期亚洲新兴经济体所实行的实际是美元本位制 (McKinnon 2000c) 其中除香港实
行货币局制度之外其余实行的也可以说是可调节的软 钉住制
同期东亚新兴经济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在汇率固定和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这些国
家缺少有效的调节手段来处置由长期繁荣引起的不平衡随着1995 年以后美元的升值
东亚货币也相应升值这削弱了这些国家的竞争能力由此之故一些国家开始收紧货币政
策提高利率而固定汇率制加上高利率对外国投资者极具吸引力因而资本流入增加
而这又反过来抵销了货币紧缩的效应加剧了经济过热这对东亚金融危机后来的爆发起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4
Nicolas (2000)也指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钉住汇率制为银行和企业提供了很强的
诱因去从事国际借款同时又提供了负诱因(disincentive), 阻止银行和企业在这一过程中
进行对冲活动(hedging operations) 以避免风险结果导致这些国家累积了大量期限错
置和货币错置的金融资产从而在金融上变得很脆弱另一方面日益僵硬的钉住汇率制
销蚀了这些国家的竞争力拖慢了出口增长于是市场评估亦趋于不利而这些因素最终
对亚洲经济危机的积累和爆发起了作用
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关于汇率制度的看法在危机以前在
名义锚理论的影响下固定汇率制在80 年代中后期直至90 年代初曾一度回潮在新兴市场
国家中占了上风而亚洲以及随后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危机对汇率理论演变的最重要影响
便是固定但可调节的制度迅速失去了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则有所谓中间制度消失论
的兴起该理论的要点是唯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是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
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币联盟和货币局制度)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
(intermediate regimes) 包括软 钉住汇率制如可调节的钉住爬行钉住幅度(目标)
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制则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因此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各国不是选择
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就是选择硬 钉住汇率制由于中间制度消失形成所谓空
缺的中部(the hollow middle) 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两极汇率制度论 或中空
汇率制度理论(the two poles 或 hollowing out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1
中间制度消失论相当于寻求运筹学中单纯形方法的端点解, 即位于制约条件
边界的交点上的最优解而在政策实践上这一理论所主张的可归结为两点(Zettelmeyer, J. ,
2001) 第一处于两个端点上的任一解均优于中间的解即自由浮动或硬钉住都优于
软钉住和管理浮动第二在两个端点解中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自由浮动制是更
好的选择而硬钉住制则可留在非常 情况下使用 (Goldstein, 1999) 根据这一理论
对未来的国际汇率制度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制度当前出现了众多的政策建议而建
议的提出者都是有重大影响的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重量级学者明显的是未来国际汇
率制度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目前这场讨论的影响为此本文对当前汇率政策的主要
建议和有关争论予以介绍和分析
以下第二节首先介绍美国方面的建议其中包括美国行政当局国会和重要智库的立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5
场第三节给出国际方面的建议首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立场的演变及其最新的观点其
次则是法国和日本最近不同寻常的联合建议以上为发达国家的政策主张发展中国家的反
对意见集中在第四节其中包括ASEAN APEC 24 国集团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亚洲论坛的
呼声第五节介绍两位重要的国际学者的主张其中有所谓的Williansom 批评 及有名
的BBC 规则 以及斯坦福大学教授麦京农的东亚美元本位制最后第六节对当前的国
际政策辩论和各方的观点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I I 美国的建议
1. Summers 的主张
美国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 是端点解 热心的提倡者在国会答辩时
Summers(1999) 回答道根据最近的经验来看这点也许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楚并可
能会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国际社会提供的建议中即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国可
占据的固定但可调节的钉住这一中间地带的范围正在缩小 以后他指出对能进
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经济体来说(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 日益意味着离开钉住但可调节的固
定汇率这一中间地带而移向位于两个端点的制度即或者是弹性汇率制或者是在必要时
藉承诺完全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给予支持的固定汇率制(Summers, 2000)
Summers 的观点代表了美国政府的立场在他以前前财长Robert Rubin 甚至曾提
出任何实行硬钉住和浮动汇率以外汇率制度的国家应排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支
持之外(Financial Times, 22 April 1999)
2. Meltzer 报告
1998 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国际金融机构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Advisory Commission) 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
的作用和有效性该委员会由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的肯内基.梅隆大学Allan
Meltzer 教授为主席故一般又称为Meltzer 委员会
2000 年3 月8 日Meltzer 委员会正式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机构的报告(Meltzer, 2000)
其中提到钉住汇率制代价高昂并且在危机中一般不能存续因此各国应选择严格固定
1关于该理论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拙文“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文献综述”( 工作论文) 和“汇率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6
的汇率或者波动性汇率(fluctuating rates) 这两种制度中的任何一种并不是在任何
时候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国家都是理想的但正如亚洲发生的那样混合制度的特点
是运行糟糕为此委员会建议各国应避免钉住的或可调节的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应利用 第四条款磋商 使会员国认识到钉住的或可调节的汇率的代价和成本
这样Meltzer 委员会实际对汇率制度的选择采取两极 的态度但在另一极上
它建议的是波动性汇率制度 而不是一般常见的浮动汇率制甚或自由浮动汇率这在
文献中为仅见此外可以注意的是报告强调常为人们所忽略的关键一点是一国经济的
长期地位并不取决于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所决定的是一国怎样对外部事件或国内
政策作出调节在波动性汇率制度下调节通过货币的上升或下降进行而固定汇率制则
通过把国内物价水平相对于外国物价而提高或降低来进行调节在这两种制度下调节
都不可避免并且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调节会加速出现另外值得提及的是Meltzer
委员会没有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建立一个适当的汇率制度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
流动性支援时的一项结构性先决条件因为它认为稳定财政预算和信贷政策远比汇率制
度的选择重要
3.) 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独立特别工作组建议
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曾资助一独立特别工作组
(independent task force) 对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问题进行研究该特别工作组云集了许
多重量级人物除4 位前内阁部长2 位前国会议员一些大公司的行政总裁之外还有Paul
Volcker ( 美国联储前主席), George soros ( 金融家), 顶级经济学家Parl Krugman Martin
Feldstein, 和政治学专家Ken Duberstein 和Norman Ornstein 等均为一时之选
1999 年9 月该小组发表了研究报告题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保障繁荣国际金融
架构的未来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ndependent Task Force, 1999) 关于汇率制度
报告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进行第四条款磋商 和进行有关基金组织项目的谈判时
应向新兴经济体建议不采用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并应严格限制对保卫定值偏高的固定汇
率提供金融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鼓励新兴经济体采用和维持管理
浮动 这种管理浮动 包括带有逆向干预 的浮动汇率和带有爬行幅度的汇率制
度在特殊情况下在其它的汇率制度不可能恢复货币政策的纪律并且货币局的建立及其有
政策新共识和中间制度消失论”( 工作论文)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7
效运行的先决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应当乐于支持建立和维持货币局
制度在长期内新兴经济体应考虑通过采用一种主要储备货币(即美元化) 来减少其易受
危机攻击的脆弱性的收益和代价但目前来看导致达成货币联盟(如欧元区) 协议的要素
尚未出现
同前面的建议相比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独立特别工作组的建议同样反对可调节的钉
住制同样赞同在少数情况下可实行硬钉住值得注意的不同点是它主张新兴经济体在大
多数情况下应实行管理浮动制并且在其管理浮动汇率的定义中包括了带爬行幅度的钉住
汇率制此外它提出了从长期看新兴经济体应考虑实行美元化的可能性
I I I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及法国日本的联合建议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度似乎对端点解 持很赞同的态度Eichengreen, Masson,
Savastano 和 Sharma (1999) 即提出经验证明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可调节的
钉住或偶尔进行大幅度调整的严格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难以存续因此在资本高度流
动的环境中汇率制度必须是由巨大的决心加以保卫的钉住制或是汇率根据市场力量
经常进行变动的管理浮动基金组织的第一副总裁Stanley Fischer(2000) 也曾指
出, 这是个事实曾出现重大国际性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依赖于钉住的或固定的汇
率制而有些看起来脆弱但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确实避免了危机并且那些实行非常
坚定(严格而不可调节) 的钉住制的国家坚持住了那些制度相应地我们或许可看到
新兴市场国家会移向弹性汇率和非常硬的钉住这两个极端而长期的趋势几乎可以肯定是
趋于有较少的货币
Stanley Fischer 的这段论述曾广受引用但是近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一问
题的态度趋于谨慎Stanley Fischer(2001) 最近承认两极的观点(the bipolar
view) 为了取得轰动效果夸大其词了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对新兴经济体来说(1) 钉
住制无法持久除非非常坚硬(2) 可以有范围广泛的弹性汇率制(3) 可以预期大部分
国家会对汇率的变动作出反应对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应排除实行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度
和在狭窄幅度内波动的汇率制度但对其它资本尚未高度流动的发展中国家即非新兴市场
发展中经济体(non-emerging market developing economies) 则所有的汇率制度都可供选
择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8
同Stanley Fischer 以前的观点相比这里有两点重要变化第一他承认资本不高
度流动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实行一系列的中间制度第二对新兴经济国家他对端点解
的另一极即浮动汇率制给予了较宽松的定义他只提弹性汇率制 其中包括较宽
的爬行幅度 (crawling bands with wide ranges) 由此而言他的观点同美国外交关系
理事会的建议相近但他仍然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在所有类型的国家中出现了汇率制
度的中空现象硬钉住和浮动汇率趋于增加软钉住趋于减少这种趋势在未来仍会继续
至少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肯定会如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Mussa 等人 (2000) 比Stanley Fischer 更进一步他们与
Frankel(1999) 相同认为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和其它方面条件不同不可能有一种适合所
有国家的最适当的汇率制度而对某一国家来说合适的汇率制度在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
发生变化他们指出钉住制是不是能够持久和它是不是合乎需要有所不同虽然钉住
制不能长期维持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仍可以用来起有用的作用比如说在高通胀时期作名
义驻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来说由于它们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不
深因此在这些国家比起资本高度流动的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某种形式的钉住制或幅
度汇率制或严格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可能较为可行较为合适
2.) 法国和日本的联合建议
2001 年1 月13 日在第三届亚洲-欧洲财政部长会议(Asia-Europe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ASEM) 上法国和日本联合提出了关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制度问题的建议
(French and Japanese Staff, 2001) 建议指出1997/1998 年危机的教训是如果没有合适的
政策加以支持无论是端点解或是中间制度都不是新兴经济体和转轨经济体的最佳出路
由于各国多样化的贸易格局资本流动性的增加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事实上(de facto) 的
美元钉住制已证明是不适当的货币局并不能保证没有钉住汇率制的同样缺陷而自由的
浮动汇率制有其自身的代价即过度的变动不定和搭便车的风险
而管理浮动汇率则是一种把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的途径弹性汇率制有多种形式
可适应各国的具体情况对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可供选择的或许是这样一种管理浮动
汇率这时其货币可在一明的或暗的幅度内移动这一幅度的中心则按一篮子货币定值
这一战略的最重要方面是选择适当的参考货币鉴于亚洲货币危机的教训把美元作为唯
一的参考货币并不合适更好的做法是选一篮子货币其中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这可更
好地适应亚洲国家国际收支的地理格局并促进稳定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9
为减少各国在汇率战略上的不合作和促进区域性的监管还可考虑在具有紧密贸易和金
融联系的一组国家中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它可自动地把亚洲区域的汇率按同样的方向和
幅度移动在某些时候和特定情况下管理浮动汇率可伴之以市场为基础的管制措施以控
制过度的资本内流这种管理浮动战略应当由一致性的和可持久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政
策加以支持而加强区域内合作是保证稳定和弹性的途径欧洲货币联盟为一个区域
怎样进一步一体化提供了有用的事例2000 年5 月底清迈会议上达成的ASEAN+3 货
币互换协议是建立一个区域性融资安排以补充现有的国际性设施的重要一步
法国和日本的这一建议实质是要求建立一种以一篮子货币定值的参考汇率为中心的
在一定幅度内波动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总体看它同亚洲政策论坛的建议区别不大但它更
强调以货币联盟为目标的区域货币合作建议中提到可考虑在一组国家中实行一种机制使
得区域内的汇率自动按相同的方向和比例移动带有某种类似于欧洲汇率机制的影子这点
需要注意
I V 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意见
1 亚洲的声音
在汇率选择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意没有哪一种汇率制度可能在所有
时间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最优的并且还同意无论一国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必须由健
全的协调一致的有公信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以支持(Lamberte, 2000)
但是G-7 集团提出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对那些大量干预以支持某一特定汇率水平的
国家国际社会不应提供大规模的官方融资因此发达国家倾向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
有较多的弹性(G-7 Financial Ministers, 1999) 而ASEAN 和APEC 则坚持各国有权选择
自己的汇率制度并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些国家的融资支持不应基于选择任一特定的
汇率制度
1999 年4 月30 日 ASEAN 财政部长特别会议发表声明公布ASEAN 国家关于改革国
际金融架构的的共同立场 其中指出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所有的国家各国有
权根据其国家目标和优先次序选择自己的汇率制度 (Special ASEAN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1999) 2000 年9 月9-10 日第七届APEC 财政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在
APEC 内已经有这样的共识与世界资本市场的经济一体化要求汇率政策有高度的公信
力并同广泛的经济和金融政策相协调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趋于有各种各样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0
的汇率制度并且宏观经济政策趋于与稳定和金融危机的预防相一致( Seventh APEC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2000)
这两项声明体现了亚洲国家在汇率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它们强调不存在唯一的汇率制
度模式各种汇率制度趋于共存从而间接否定了中间制度消失 的论断同时也强
调了各国有权自行决定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汇率制度这就实际上否定了一些人建议的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磋商和政策谈判中以某一特定的汇率制度为条件此外它们也确认
汇率政策要有公信力以及它同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的重要性
2.) 24 国集团的立场
对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更重要的分歧是在主要工业国货币大幅波动的情
况下它们的经济和货币无法稳定因此不应单单要求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
更重要的是美元日元和欧元这三大货币的汇率首先应该稳定南朝鲜便提出维持主
要国际货币的汇率稳定不但对危机国家而且对全球的金融稳定是重要的(Ministr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1999)
G-24 集团更进一步要求对工业化国家包括其国内政策的国际含义进行更紧密
的监督 (G-24 1999) 其实三大主要货币的动荡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在发
达国家一些人中间(包括Paul Volcker 和Goerge Soros) 也早已引起注意许多这方面
的改革建议包括对G-3 货币实行目标区制度因美国的反对而不能付诸实施 (Akyuz,
2000)
G-24 集团关于汇率制度的看法也通过有关的研究报告反映出来Velasco (2000) 指
出中间制度消失论 的实证基础薄弱目前对硬钉住的热情主要基于阿根廷的事例
但它经历的时间很短而对自由浮动汇率的赞美掩盖了当今世界上所有中央银行都对货
币市场进行干预这一事实这一理论也没有能够清楚地指明什么样的国家应实行位于哪一
极的汇率制度当初曾有许多人劝说巴西和俄罗斯实行货币局制度似乎短期的公信力的考
虑可以优于其它任何因素最后还有执行的问题如实行浮动汇率问题不是怎样自由地
浮动而是要哪一种肮脏 浮动如实行货币局制度同样也有选哪一种货币钉住在
没有最后贷款人的情况下怎样保证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等执行问题
Park 和 Wang (2000) 的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关于改革国际金融架构的进展显示困扰
国际金融体系的大部分问题将依然如故因此即使发展中国家忠实地执行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议进行改革它们仍然易受未来金融危机的攻击为此发展中国家将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1
或许不得不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以发展自己的防卫机制实行资本管制同时采用位于两个极
端之间的某种汇率制度他们争辩道危机前东亚国家的汇率制度并不是僵硬的美元钉住
因为大部分国家不时地调整其汇率根据Ohno (1999) 的研究在统计上并无证据显示
危机前的僵硬性和货币定值过高同危机的严重程度有关联一些人指责东亚国家的软钉住造
成了危机但国际社会应承认G-7 国家货币的波动远超过了基本经济因素的变动是制
度性脆弱的重要根源特别是日元对美元汇率的急剧波动极大地促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
发日元对美元汇率每下跌10% 亚洲其余国家的贸易差额就要减少200 亿美元(Bergsten,
1999) 日元对美元汇率上升日本以外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便加快反之便经济增长下降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如1989-1990 和1996-1998 年间发生的那样(Kwan, 2000) 因此他
们质疑国际社会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采用合适的汇率制度而对由G-7 国家货币波动引起的
制度性风险却默不作声的做法
3.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主张
联合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会议(2001) 认为G-3 货币的汇率错置和动荡是造成发展中
国家失调的一个主要因素新兴经济体几乎所有重大的危机都与主要工业国家汇率和货币
政策的变动有关联问题的根源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
稳定的汇率体系
迄今为止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议不是采用硬钉住便是实行浮动即端点解
但在联合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会议看来在浮动汇率下和在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下危机都可
能发生在货币局制度下支付危机虽然较少可能发生但银行业危机却较易发生而保卫
硬钉住的代价可能要大于软钉住制度崩溃所带来的代价
关键的问题是在主要储备货币继续不稳和汇率错置并且国际资本流动极不稳定的情
况下是否存在一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行的和适当的汇率制度联合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会
议致力于在全球层次上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它也注意到关于建立新的全球性的
汇率体系问题甚至自今未排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的日程表上为此它建议(1) 对G-3
货币实行可调节的目标区制度并且美国欧洲和日本应承诺通过协调一致的干预和宏观
经济政策行动来保卫这一汇率目标区 (2) 对主要工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这些政
策对穷国的影响建立有效的多边监督(3) 在建立全球性的国际汇率制度的努力未能取得
进展的情况下区域性的安排有可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针对体系性失败和不稳定防护
机制但这可能需要主要储备货币国的参与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2
4.) 亚洲政策论坛的主张
亚洲政策论坛于1999 年12 月11 日于日本东京正式成立由14 个亚洲国家的17 家政
策研究所组成由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提供秘书服务2000 年5 月5 日它在亚洲开发银
行于泰国清迈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初步研究报告以后在2000 年7 月7 日正式发表(Asian
Policy Forum, 2000) 亚洲政策论坛把亚洲货币危机的性质定位为资本帐户的危机它由
大规模的短期外币资本内流引起其研究报告主要集中在如何防止这类危机再度爆发它
所提建议的第一条即为采取合适的汇率制度
报告认为 关键问题是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但要考虑防止大规模的资本内流和货币危
机而且要考虑更好地促进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而位于两个极端的汇率制度
即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和货币局制度不适合于亚洲国家相反那种能够缓解这两种极端
制度的负面效应的中间制度对大多数亚洲经济体来说更为合适
为此亚洲政策论坛建议资本市场开放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应采用管理浮动制汇率应
与竞争力相一致以贸易加权的货币篮子而不是以单一货币为基础按国际通货膨胀差异
适当进行调节该货币篮子应包括美元日元欧元以及各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制
度的灵活性可依各国资本流动的规模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而异但应足够地高以限制
同可持续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不一致的汇率的波动不定和严重错置(misalignment)
这样的汇率安排的好处是第一按贸易份额适当加权的货币篮子可避免由单一货币
变动引起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幅度变化第二如达到足够的灵活性可适应温和的资本流动
的变动而不损害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且可采取行动来平稳汇率过度的短期变动不居第
三可避免在中期内出现汇率的严重错置因此这种浮动汇率制同亚洲国家趋于更深的
金融一体化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相一致同时又有某种程度的货币政策自主权其不利之
处是第一贸易加权和按国际通胀差异进行调节等牵涉到复杂的计算和仔细的评估第
二很难判断一国货币是否严重错置并且是否错置又依各国情形不同而不同第三灵活
度需要加大以应对非常大规模的冲击如大规模和持续的资本内流国际价格冲击(如石
油价格冲击) 和技术创新引起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进步等
亚洲政策论坛建议的特点是明确反对端点论但仔细分析来看它对两个端点采
取严格的定义在浮动汇率这一端只包括自由浮动这一项而它的中间制度 的定义
则较宽松包括了管理浮动制而在以上介绍的一些政策主张中实际大都也主张的是管理
浮动制这点需要强调注意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3
V 若干重要学者的建议
1.) Williamson 批评及其BBC 规则
在当前关于汇率制度问题空前的辩论中华盛顿最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智库----国际经
济研究所十分令人注意前面提到的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的研究便是由该所的研究员
Morris Goldstein 主持(director) 2而该所所长Fred Bergsten(1999)在美国国会作证时
明确地把管理浮动汇率 划作中间制度 并且断言鉴于真正的固定汇率和自由
的浮动汇率制的成本和问题当今世界上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美国---面临的真
正问题是货币弹性的程度和管理这种弹性的政策很少的国家会采用货币局制度或美元
化很少的国家现在还会去试图维持 可调节的钉住 更少的国家会自由浮动把它们
的经济体完全置于市场的一时兴致之下因此实际的政策问题是将要采取的中间制度的
性质(Bergsten, 1999) 这样他不但不认为中间制度正在或将会消失实际上反而认
为中间制度会成为主流的趋势问题只在各国到底会采取哪一种中间制度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中对中间制度消失论 最强烈的批评来自于国际经济研究
所的高级研究员John Williamson 他在国际经济学界影响力相当突出著名的华盛顿
共识 一词便出自他的创造为此他后来后悔不已(Willamson, 2000a) 他首倡的基
本均衡汇率模型 为标准国际经济学教科书的经典内容他提出的爬行幅度 概念
经著名经济学家Paul Krugman 改称为汇率目标区 已经发展成汇率理论中一个显赫的
流派
同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一样Williamson 认为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可调节的钉
住不可维持事实上早在1965 年Williamson 就持有这一观点(Willanson, 1965) 但
对其它形式的中间制度他有自己的想法Williamson 认为那种认为各国只应在硬钉住
和自由 (包括轻微管理) 的浮动汇率制度之间作出取舍而不应考虑两者之间的中间制度的
想法完全错误他承认中间制度比起位于端点的制度来较易于引起危机但两者只是
程度的差别不是性质的问题无论是在货币局制度下还是在浮动汇率制下危机都可能
发生也就是说端点解不能排除危机(crisis-free) 他批评道端点论 的着眼点是
预防危机但忽略了除此之外各国的经济政策还有其它要考虑例如经济增长端点
2 该项研究的两主席是前内阁成员 Peter Peterson 和Carla Hills.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4
论 的拥护者忽略了走向端点的成本而无论是硬钉住还是自由浮动都会导致汇率
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即汇率错置而这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削弱一国竞争能力而如实
行紧密管理的浮动汇率也会有三个问题缺乏透明度不利国际合作和无法给公众的预期
提供一个焦点从而使投机活动变得能起稳定作用
鉴于可调节钉住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经受不住投机攻击Williamson 早就开始寻找一
种汇率制度它能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避免汇率错置又能使政府不受单方向投机的攻击他
的各项建议综合起来Dornbusch 和 Park (1999) 称之为BBC 规则(Basket, Band and
Crawl rules) 具体到亚洲国家他建议有关国家可实行一篮子钉住最好是实行共同的
一篮子钉住(即各国按同样的权重钉住一篮子货币而不是像通常那样按各国的贸易格局分
别确定权重) 同时要确定货币波动的幅度他赞同一种由印度的Tarapore 委员会建议
的观察幅度(monitoring band) 3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公开宣布一汇率波动的观察幅
度在这一幅度的中心则是政府估计的均衡汇率汇率可围绕此上下波动幅度则可公开
宣布为5% 或 10% 或更多如汇率在此幅度内波动政府承诺不进行干预如汇率上下超
出了这一幅度中央银行可允许但不一定进行干预以把汇率拉回到幅度之内关键的是
政府不承诺也不必保卫任一特定的汇率而政府任由汇率暂时冲出波幅而不加干预可不让
投机者有进行单方向赌博的机会从而避免国际储备的流失最后在这波动幅度内的平价
可按一定速率爬行(即BBC 规则中的crawl) 以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汇率错置(Williamson,
2000b)
2.) 麦京农的东亚美元本位制
斯坦福大学教授麦京农(McKinnon, 2000b) 别具一格地提出东亚国家是一个自然的
货币区他用高频度统计数据 (每周和每日的数据) 证明在亚洲货币危机以前东亚地
区的货币 (不包括日元) 就已高频度地钉住美元 (high frequency dollar pegging) 在
危机中除了人民币和港币外这些货币实行了真正的浮动但在后危机时期除了印度尼
西亚之外不但马来西亚(它在1999 年9 月正式宣布钉住美元) 而且所有其它的东亚货币
又都恢复了高频度钉住美元他把这称之为东亚美元本位制的复活(Resurrection of 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那么东亚国家为什么要高频度地钉住美元呢麦京农(2000c)稍早时候的研究曾认为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5
该区域的国际贸易绝大部份以美元记值而在1990 年代美国的国内物价相当稳定故钉
住美元可让美国的这种物价起到一种驻锚(anchor) 的作用但后来他发现实际情
况比这复杂首先一般的名义锚只需月度甚至季度的汇率稳定但东亚国家把每日的汇
率都稳定了下来其次在东亚国家名义锚的稳定并不仅仅限于依赖于美国的物价稳
定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所有或大部分东亚货币的联合稳定亚洲货币危机显示东亚货币贬
值后通胀效应非常小但对未贬值的国家或贬值程度较小的国家紧缩效应却很大这说
明由于东亚国家之间非常紧密的贸易关系一国能否成功地把美元作为名义锚来加以钉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它东亚伙伴或竞争对手是否能牢固地钉住美元因此东亚国家实际
实行的其实是一种集体名义锚(collective nominal anchor) 从这个角度来说东
亚变成了一个各国希望汇率能稳定的自然的货币区(a natural currency area)
(McKinnon, 2000a)
东亚国家高频度钉住美元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存在所谓的原罪这时本国货
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 甚至在国内市场上也无法用本币进行长期借贷金融市场的这种不
完全性导致所有的国内投资或者出现货币错配或者出现期限错配 麦京农证明在有
原罪 的情况下高频度钉住汇率制是最优的无论是不是实行资本管制都是如此
在没有资本管制时由于原罪 企业和银行的外币债务均为短期且有未加对冲的暴
露头寸故高频度(短期) 的汇率稳定可提供一种非正式的对冲在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
个人企业和银行等都不能持有外汇一切外币均为政府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未对冲的
暴露头寸便集中到政府那里政府须承担外汇风险因此政府自然便倾向于把汇率钉住由
此可见在有原罪 的情况下高频度的钉住有减少外汇风险的作用
但是东亚的美元本位制是有缺陷的一些人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创始人Robert
Mundell 的说法认为由于东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很不一样并会经受不对称 宏观经济
冲击因此不构成最优货币区但麦京农证明后来Mundell 在几篇不为人所注意的文章
中对不对称冲击 问题改变了想法Mundell 认为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在一个
共同货币区内能更好地分摊由不对称冲击带来的风险这里的关键是资产和负债的国际
多样化而只有在汇率稳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才可能多样化从而各国可能分摊风险而
如果汇率稳定国际资产和负债实行了多样化以后当一国受到不利的冲击时便能够动用
其对共同货币区内其它国家的债权或通过向其它国家借款来度过难关由于本国货币不
3 S.S. Torapore 是印度储备银行的副总裁受命成立一委员会(Torapore 委员会) 研究在三年内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6
需要贬值所以它同外币一样好而在另一方面如两国采用两种不同的货币并且实行弹
性汇率其中的一国就要承担所有的调节成本和实际收入的损失但即使在1997/1998 年危
机以前东亚国家远没能使其资本市场多样化其汇率也未能足够长地稳定以使任何一国
的保险公司健全的银行信托基金能持有对其它国家的以这些国家的货币为面值的债权
更谈不上完全的货币联盟和采用共同的亚洲货币
其次虽然短期的高频度的钉住有助于减少汇率风险但东亚国家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不
充分银行过分地承受风险包括短期的外汇风险更不易捉摸的是东亚国家的美元本位
制不象19 世纪的金本位制承诺了一个长期的汇率平价在金本位制之下如果一国政
府在危机时终止金平价它必须在危机后恢复危机前的金平价这一回复规则使得在金本
位制下关于汇率预期是复归的(regressive) 即如果汇率一时下跌人们会预期它以后
会上升反之如它一时上升人们会预期以后会下跌这样一旦汇率贬值人们不会认
为它会一路贬下去反观东亚国家它们的融资期限很短故其货币易受投机攻击但它们
并没有一个长期的汇率战略以缓解这类攻击的最坏后果在危机后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确
定的传统汇率会回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而使得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在1997/1998 危机
前东亚国家的美元本位制是非正式的而不是正式的故在被迫放弃美元钉住后这些
国家的政府无须恢复传统的美元平价因此关于东亚货币形不成复归性的预期所以
在像加拿大或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汇率可向下浮动而不受投机攻击因为人们一般相信
其汇率最终会恢复回来(come back) 而在东亚国家如货币一旦贬值便可能一路走跌
恶性循环下去
麦京农认为不实行拉美国家那样的完全美元化东亚国家仍有可能赎救原罪
他的建议是东亚国家对汇率应当有一个长期的承诺使它在危机后仍予恢复原来水平
鉴于东亚国家良好的财政余额的记录这种承诺会有公信力然后有了复归性的汇率预期
并且在未来有迫使固定汇率制暂时中止的灾祸时物价水平变得较稳定政府可认真地延长债
券市场上本国和外国融资的期限结构具体做法是政府应立法不允许银行和其它金融机
构对其资产或负债持有净额的外汇暴露头寸从非正式的美元钉住移向正式的美元平
价并把这些美元平价作为各国政府的长期义务(obligation) 在危机后仍须予以恢复
通过发展债券市场和按揭市场加之以若干其它机构性变动如改进债权人的法定追索权和提
高会计透明度等等来延长本国金融的期限结构使日元在东亚美元体系中的地位合理化
开放印度的资本帐户 但后来并未成功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7
美国和日本应联合对日元对美元的长期汇率承诺一个基准的平价但日元对美元应在每日
或每周的基础上自由浮动
麦京农的建议可说独树一帜表面上看麦京农的建议偏向于端点解 中的硬钉
住这一极但他强调的是东亚国家的美元本位制在危机前便已如此因此从他的论述
中推不出中间制度正在消失 的结论而他的建议有三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注意首
先他论证出东亚国家是一个自然的货币区这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
在此以前鲜有学者承认东亚国家是最优货币区第二他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问题作为
东亚国家防止货币危机再发生的重要前提这在西方重量级经济学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独立特别工作组在讨论未来汇率制度时曾有不少人提到美元日元
和欧元通过建立目标区实行的稳定问题但在投票时被否决, McKinnon, 2000c) 第三
他关于在稳定长期汇率以形成复归性预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按揭市场的建议
为克服所谓原罪 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完全美元化的另类思路
这一建议对解决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incompleteness) 或许是有益的
V I 总结性评价
亚洲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关于汇率制度的看法 在名义锚理论影响下一度重
获青睐的钉住汇率制度迅速失去支持而在中间制度消失论 的激发下关于未来国
际汇率制度的多种建议在国际政策圈和理论界正进行讨论和交锋
中间制度消失论 认为介于自由浮动制和超级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
应当和正在消失在政策实践上这一理论主张自由浮动或硬钉住优于软钉住和管理浮
动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自由浮动制是更好的选择而硬钉住制则应在非常 情况下
使用在关于未来汇率制度的国际争论中出现了一些一致意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
同意没有一种汇率制度可能在所有时间对所有国家都是最优的并且都承认无论一
国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健全协调一致和有公信力但是在辩论中各
方的分歧也是明显的发达国家政府以及有关的智库对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度持明确的
否定意见而发展中国家认为汇率的选择是一国自己的事情别国不应干预这是作为
一项原则提出尽管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并不一定实行可调节的钉住制
发达国家坚持一国的汇率制度是否适当应作为对该国提供大额国际资金支持的一个
条件对此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同时它们也反对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磋商或政策谈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8
判中把特定的汇率制度作为一个条件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关于美元日元
和欧元这三大货币的稳定它们认为在这些货币不稳和汇率错置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难
以有适当的汇率制度因此必须首先对G-3 货币实行可调节的目标区制度美国欧洲
和日本应承诺保卫这一汇率目标区同时对主要工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要进行多边监督
而发达国家在当前关于国际汇率制度的讨论中则完全回避了G-3 货币问题麦京农是一个
异数他指出了主要储备货币特别是美元和日元汇率对新兴经济体预防危机的重要性
各方对后危机时期的汇率制度有不同的政策主张美国财政部主张弹性汇率制这一
般可看作是主张管理浮动而不是完全自由浮动美国国会的Meltzer 委员会主张汇率应
当上下波动 而不在乎这种波动是否受到管理 换言之只要汇率能够上下变动
而不是固定不变管理浮动汇率制也可以接受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独立特别工作组建议的
管理浮动制包括带有逆向干预 的浮动汇率和带有爬行幅度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起先反对紧密管理下的浮动汇率制但后来认为新兴经济国家可实行弹性汇率制
其中包括较宽的爬行幅度 法国和日本联合建议的管理浮动则是各国货币可在某一幅度
内移动这一幅度的中心平价按一篮子货币定值其中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亚洲政策
论坛建议亚洲新兴经济体应采用管理浮动制其货币按贸易加权的货币篮子定值并按国
际通货膨胀差异进行调节该货币篮子应包括美元日元欧元以及各国主要贸易伙伴国
的货币 Williamson 的BBC 规则建议亚洲国家按同样的权重钉住一篮子货币实行
共同的一篮子钉住同时政府公开宣布汇率波动的观察幅度该幅度的中心是政府估
算的均衡汇率汇率可围绕此一平价上下波动如汇率波动在观察幅度内政府承诺不
进行干预如超出中央银行可以但不一定进行干预无论何种情况政府不保卫任一
特定的汇率此外这波动幅度内的中心平价可按一定速率爬行麦京农主张日元对美元
在每日或每周的基础上自由浮动但长期内应有一基准平价由美国和日本政府承诺予以维
持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短期内自由浮动但长期内管理浮动在这一复杂的前提下东
亚国家实行集体的美元平价制度惟各国对汇率须有一个长期的承诺答应在危机后恢复原
来的汇率水平以使市场形成复归性的汇率预期同时政府须设法延长债券市场上本国和
外国融资的期限结构以解决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
这些建议表面上看来复杂繁多但仔细分析除麦京农之外总的特征却都是主张在资
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汇率能够动起来而不是固定不变如果有分歧的话也只是对汇率
浮动的管理 程度不同或者说对管理浮动 的定义范围有宽有窄宽者如美国外
交关系理事会独立特别工作组 (以及Williamson) 的建议把爬行幅度制也算作管理浮动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19
的一种而较严厉的则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一度曾明确反对紧密 管理的浮动汇
率从而隐含地赞同轻度 管理的浮动汇率但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其严厉的立
场后退转而认同可以有范围广泛的弹性汇率制 实际默认了管理浮动制
在中间制度消失论 提出的两个端点解中超级固定汇率制一般指货币联盟货
币局制度和完全美元化对此不存在争论但是另一端到底包括哪些汇率制度则从无正式
定义如宽松一些不但轻度 而且紧密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也算入这一极则中
间制度消失论 便可宣称成功因为各国汇率制度目前正趋于较有弹性而按目前各方都
纷纷鼓吹这一点来看管理浮动制在未来也有可能大行其道但如取较紧的定义把管理浮
动制按某些研究者的划分方法归入中间制度而不算作端点解的一种则中间制度消失
论 便反而可以说完全失败
语义上的歧义不论在实质内容方面必须看到在中间制度消失论 提出的两个
端点解中超级固定汇率制至今少有国家问津迄今只有阿根廷香港和爱沙尼亚实行货
币局制度美元化则只有巴拿马一家阿根廷2000-2001 年的严重经济货币危机和香港在
1997 年遭受的投机冲击证明超级固定并不能避免危机而巴拿马的美元化则明显是由
于非常特殊的政治和地理因素因此超级固定汇率制将来能否流行开来实属疑问由此
之故最近关于汇率政策的争议实际上都围绕着两端点解中的浮动汇率制这一极进行
但现在世界上真正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的实际上只有美国日本等为数极少的发达国
家并且在这些国家政府也并不是完全不干预汇率甚至按一些论者的观点连日本这
样的国家最多也只能算是实行半自由的浮动汇率因此自由浮动汇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选项这样即使按照中间制度消失论 发展中国家剩下所能选择
的实际便是管理浮动汇率而目前各方的建议实际也都主张不同形式的管理浮动制这
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野反倒变得模糊起来按此线索来考察当前的汇率政
策辩论便可豁然开朗原来一派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吹避免采用可调节的钉住和紧密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实无非是担心过度的管理 而另一派则对管理浮动取模糊定义
其实是不排除汇率可在紧密管理下实行浮动
再进一步来看目前一些人根据中间制度消失论 而对超级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
制这两种制度给予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间制度的不足其实新兴市场国家无论对
超级固定还是对浮动汇率制都缺少历史经验实行超级的固定汇率制至今不过廖廖几个
国家和地区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样本在浮动汇率方面情况不好多少只有墨西哥有实
行某种程度的弹性汇率制的经验, 但也不过开始于1995 年且迄今大部分时间处于高度混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0
乱之中 (Edwards 2000) 因此中间制度即使证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并不必然意味
着两极端上的汇率制度就自动地不存在问题我们迄今也不清楚知道如果该两种极端制
度出现问题是否必然会小于中间制度的问题因此现在就断然否定中间制度显然并不
适当
但是中间制度消失论 有其独特的价值各国汇率制度趋于较有弹性是70 年代
以来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确定趋势而按目前这场国际争论各方都主张管理浮动这一点来
看未来的国际汇率制度可能会趋于这样一种格局少数国家实行超级固定汇率制而多数
国家则实行管理浮动总的说来将来的国际汇率制度仍会朝较有弹性的方向发展这样
粗一点来说国际汇率制度确有向两极移动的趋势但在这过程当中仍会有不少国家继
续留在中间地带而在两个极端上特别是在浮动汇率这一极情况也不会那么单纯各种
形式的肮脏浮动或管理浮动仍会大量存在
由于中间制度消失论 在这场辩论中暴露出的片面性人们因此转而寻找较为平衡
的观点其中较为中肯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立场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应实行固
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度和在狭窄幅度内波动的汇率制度但可实行多种形式的弹性汇率而
对非新兴市场国家即对资本流动有一定限制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所有的汇率制度都可供选
择
但是即使是这一改进后的立场也有严重缺陷正如发展中国家尖锐指出的世界三
大主要货币的稳定问题是无论何种汇率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根本前提而无论是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还是其它发达国家的建议对此都竭力回避当前的这场国际政策辩论挑明了
这一问题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
未来的国际汇率制度会是世界三大货币各自占据一极而其它国家货币采取多样化的
汇率安排这样一种三极多样 的局面其中三极 和多样 之间怎样连接和如
何取得均衡通过这场辩论证明将是未来国际汇率制度的中心问题就亚洲国家而言是
按Williamson 建议那样采集体共同钉住制或如麦京农建议那样实行改进后的东亚美元本
位制或是实行其它的区域性货币安排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而在国家层次上这场辩论提出的新课题是汇率制度的安排怎样既能避免危机的攻击
又能有利于其它的经济政策目标自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汇率安排的讨论
一度集中在如何避免将来的危机这一点上但通过这场辩论日益变得清晰的是避免危机
固然重要但一国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还有其它许多目标需要考虑由此而来的政策含义
是在汇率安排上既要有一定的弹性又要避免汇率的过分波动特别是汇率的失衡或错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1
置两者之间如何协调问题远未解决这方面Williamson 已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而根
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对此跟进乃至提出新的可选方案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Akyuz, Y., 2000, “The debate o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Reforming the
reformers”,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s,
148.
Asian Policy Forum, 2000,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ng another capital
account crisi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Bergsten, C. F., 1999, “Alternative 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Testimony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21 May.
Bergsten, C. F., 1999, “Alternative 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Testimony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21 Ma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ndependent Task Force, 1999, “Safeguarding Prosperity in
a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Carla Hills and
Peter Peterson, Co-Chairs, Morris Goldstein, Project Director,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ornbusch, R., and Yung Chul Park, 1999, “Flexibility or nominal anchors?”, in S.
Collignon, J., Pisani-Ferry, and Y.C. Park, eds., 1996, Exchange Rate Policies in
Emerging Asian Economies, New York: Routledge.
Edwards, S., 2000, “Exchange rate systems in Emerging Markets”.
Eichengreen, B. J., Paul Masson, Miguel Savastano and Sunil Sharma, 1999, “Transition
strategies and nominal anchors on the road to greater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 21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inancial Times, 22 April 1999.
Fischer, S., 2000, “Present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Advisory
Commission (Meltzer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ebruary 2, 2000.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2
------, 2001, “Exchange rate regimes: Is the bipolar view correct?” Paper prepared for
delivery as 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 on Economics in Government,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d the Society of Government Economists, at the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January 6, 2001.
Frankel, J.A., 1999, “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or at all times”,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 215, Princeton University.
French and Japanese Staff, 2001, “Exchange rate regimes for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Discussion paper jointly prepared by French and Japanese staff for the
Third Asia-Europe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G-24 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f Twenty-four 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ffairs, 1999,
“Communiqué”, 25 September.
G-7 Finance Ministers, 1999,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Report of G-7 Finance Ministers to the Koln Economic Summit”, Cologne, Germany,
18-20 June. Available at http://ustreas.gov/releases/pr32106.htm.
Garnaut, R. 1998, “Exchange rates in the East Asian crisis”,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 15, No. 3, pp. 328-337.
Goldstein, M., 1999, “Safeguarding prosperity in a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Kwan, C. H. 2000, The Economics of Yen Blo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Lamberte, M., 2000, “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The East Asian
view”,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2000-37.
McKinnon, R., 2000a, “Exchange rate co-ordination for surmounting the East Asian
currency cris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11, pp. 95-106.
------, 2000b, “After the crisis, 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resurrect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frequency exchange-rate pegging”, Paper 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of the ASEAN Economic Associations in Singapore, 7-8 September.
------- 2000c, “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Life after death?”, Economic Notes, Vol.
29, No. 1, pp. 31-82.
Meltzer, A., (Chairman), 2000,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bmitted to the US congress and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March 8.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house.gov/jec/imf/meltzer.pdf, March.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3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of Republic of Korea, 1999,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Korea’s Perspective”.
Mussa, M., Paul Masson, Alexander Swoboda, Esteban Jadresic, Paolo Mauro, and
Andrew Berg, 2000, “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an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world
economy”, IMF Occasional Paper, No. 193.
Nicolas, F., 2000, “Post-crisis exchange rate policies in East Asia: options and
challenge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 4, No. 1, pp. 4-27.
Ohno, K., 1999,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Asia: Reassessment of the
pre-crisis soft dollar zone”, ADBI Working Paper No. 1, January.
Park, Yung Chul and Yunjong Wang, 2000,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institutions in ligh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vailable at
http://ksghome.Harvard.edu/~drodrik.aademic.ksg/park-wang-g24final.doc.
Seventh APEC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2000, “Joint Ministerial Statement”, Bandar
Seri Begawan, Brunei Darussalam, 9-10 September.
Special ASEAN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1999, “Common ASEAN position on
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Manila, 30 April 1999.
G-24 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f Twenty-four 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ffairs, 1999.
Special ASEAN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1999, “Common ASEAN position on
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Manila, 30 April 1999.
Summers, L. H., 1999, Testimony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and Export/Trade Promotion, January 27.
------, 2000,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es: Causes, prevention and cur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0, No. 2, pp. 1-16.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2001,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1:Global Trends and Prospects, Financial Architecture, Geneva: United
Nations
Velasco, A., 2000, “Exchange-rte polic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do we still not know?” G-24 Discussion Paper No. 5.
Williamson, J., 1965, The Crawling Peg, Princeton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
50.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4
------, 2000a, “Moderniz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Big outstanding issues”,
Outline of a presentation at the inaugural session of the Centro Brasileiro de Relacoes
Internacionais, Rio De Janeiro, Brazil, 15 September.
------, 2000b, Exchange Rate regimes for Emerging Markets: Reviving the intermediate
option,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Zettelmeyer, J. , 2001, “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 IMF Research Bulletin, vol. 2 No. 1, pp. 1-2.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5
作者简介张志超1952 年出生1982 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
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97 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
Durham 大学东亚研究系讲师留英中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理事代表性著作有
汇率理论研究1986 证券投资导论1986 国际外汇市场1987
金融市场和国际借贷1989 等译著有国际货币与金融1990 汇
率决定论1992 近期发表的文章有Exchange rate reform in China : An
experiment in the real targets approach 2000 , Real 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in
Chin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2001 等等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1 张志超
26
工作论文目录
1 Yu Yongding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2 Yu Yongding On Eas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3 张志超 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文献综述
4 高海红 开放中国的资本项目
5 易宪容 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与运作
6 钟 伟张 明 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和亚元的未来
7 Yu Yongding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since
the 1990s
8 余永定何 帆李 婧 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
9 陈虹 AEPC 上海会议面对的亚洲货币危机后的改革现状与问题
10 张志超 汇率政策新共识 及中间制度消失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21:59: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