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5403 8
2005-08-20

我在读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时,发现“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就会找不到足够的顾客,导致多余的商品卖不出去“不是很理解。

我个人认为储蓄大于投资时,说明人们即使把这些投资再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部买光,仍然花不完,不会有产品剩余,怎么会找不到足够的顾客呢?

我认为自己陷入死角,请大家帮忙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21 01:59:00

呵呵,大家都储蓄了,谁拿钱来买东西啊?

所以多余的商品卖不出去啊

“个人认为储蓄大于投资时,说明人们即使把这些投资再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部买光,仍然花不完,不会有产品剩余”

投资当然会有扩张效应啊,投资若是只能收到本钱,那就没什么人愿意投资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1 08:35:00

这里说的“储蓄”与“投资”

1)都是“流量”(可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的发生量),不是“存量”。

2)都是“总量”,全社会单位时间内发生量的加总。

3)都是“自愿”的。

4)都不能只理解为名义货币额,更不能只理解为银行存款,它们是一种“实际”额(虽以货币值表现,但强调的本质内容是“实际值”)。

储蓄、税收属于“收入项”或者“供给项”,单位时间里,你获得了多少收入,相当于你提供了多少产品;投资、政府采购、净出口属于“支出项”或者“需求项”,单位时间里,你做出了多少支出,相当于你需求了多少产品;消费既属于支出项,又属于收入项。当自愿收入项之和大于自愿支出项之和时,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非自愿的”,就会出现“自愿收入>自愿支出”,或者“自愿供给>自愿需求”,或者有些人自愿提供的产品没有被其他人自愿需求(只好不自愿地“自己需求”),即差额部分的产品卖不出去。宏观经济学把这种非自愿的(差额)部分统一归并到“自愿储蓄”与“自愿投资”的差别中,具体地,差额部分由“非自愿存货投资”(一种支出项)的正负值来表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1 09:32:00
以下是引用xinxinjiari在2005-8-20 23:19:49的发言:

我个人认为储蓄大于投资时,说明人们即使把这些投资再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部买光,仍然花不完,不会有产品剩余,怎么会找不到足够的顾客呢?

我认为你的认识误区在于你的假设,当有储蓄的时候,“买光”就不存在了。

还有一点,储蓄是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个人感觉“花不完”,但此时厂商可等着你买他的东西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1 14:43:00

你可以这样理解储蓄大于投资意味着实际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大于投资(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即实际收入大于消费和投资之和,则实际收入大于均衡收入(意愿支出),当然会有产品剩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1 22:46:00
但是,储蓄等于投资的时候怎么理解呢?当储蓄大于投资的时候东西卖不出去,当投资等于储蓄时东西刚好卖出去,这时候说明投资和消费是相等的呀,也不是储蓄等于投资呀。请大家帮忙再看看。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