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西兰外交贸易部率先公布TPP协议的全文(网页截图)
虽然12国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上个月5日就已达成,但协定的文本一直没有发布。北京时间11月5日下午六点左右,TPP最早的发起国之一新西兰率先在其政府网站上公布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全文,共有30章,两千多页,让外界首次得以一窥这个涵盖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内容细节。这一文本将持续经历司法审议,并会在签字前翻译成法文和西班牙文版本。
随后,美国时间11月5日一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也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全文,其中知识产权、农产品、劳工、环境及其他议题将在国会引发激烈的辩论。
至此,伴随TPP十二国国内立法审批流程的需要,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的TPP细节,终于首次公之于众。
TPP最初由智利、新加坡和新西兰倡议建立,希望以开放、兼容并包、平衡各方利益的方式成为本世纪的模范协议。随着美国的加入,成为以企业权益为主要考虑,并且是以高度秘密方式进行的一个国际利益交换场所。
TPP的高度隐秘性一直是国际各方争议焦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曾在10月初公布了一个TPP官方概要,介绍了协议30个章节的概要和特征。但这远远不是全部,按照国际贸易文本的“魔鬼藏在细节中”(The devils are in details)原则,关键性条款只有在那些尚未披露的具体条款中才能获得。
此前,因TPP各轮谈判并不对外公开,遭到不少成员国民众反对。
在全文公开之前,外界唯一接近真相的资料,仅有维基解密分别于2013年11月13日披露的全文,2015年3月25日披露的高级投资章节,以及2015年10月5日披露的知识产权章节。
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访问教授孙远钊是最早关注解密的TPP文本并撰文分析的人士之一。孙远钊说,在美国,由于只有约600名左右少数经过事先申请登记并获批准的“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s)”(多为特定的商业利益代表)可以获知其中的概况,并参与部分的意见回馈,许多学者、团体甚至国会议员都对于整个程序的不透明提出了抨击,并对于这个协议最终是否会成为少数利益团体的工具表达了相当强烈的关切。 如今,TPP向各国公开,借在希望能推动其顺利通过。
而随着年末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日子日益临近,“气候变化”这四个字已频频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在TPP全文公布当天,就有环保组织“抗议”,近千页的条文中,尤其是第二十章“环境”章节中居然没有提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改善的当前效率低下的环境监督机制。学者指出,《环境》章节成了环保主义者的噩梦。
也有分析指出,TPP依旧有所保留,一些政府间最后一刻达成的单边保证函中的细节并没有被公布。而之所以被隐瞒,很可能这些单边保证函仅有利于一些大型经济体。
据媒体报道,多位持不同立场的专家和核心人士均认为,奥巴马政府动用了如此多的国内和外交资源,促成TPP原则性达成一致。接下来,将拼尽全力,促成国内最终通过,整个过程或将有惊无险,最迟将于2016年年中前获得批准,并最终执行。
五个最根本信号:
实现自由贸易是“长征”
《华尔街见闻》上月文章提到,要让各自国会通过TPP协定,不少TPP成员国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走完法律程序,其中加拿大和美国因国内大选政治局势复杂,有拖延TPP协议付诸实施的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也指出,从昨日公布的TPP协定全文看,协定要消除数以千计商品的关税,就算只是部分关税取消也要花几十年。成员国之中,阻力最大的可能是美国,奥巴马政府要取消1.8万项商品的关税,而且最大的受益者可能也在美国,就是美国汽车业。日本的进口小汽车关税税率将在15年内从2.5%降至2.25%,再过几十年才能降至零,进口卡车关税要再过30年才能彻底取消。
为科技业和“数字经济”争取自由
TPP规定保证了企业跨境自由传送数据,禁止成员国政府要求企业将服务器等计算设备设在一个国家境内,即不得要求云计算公司等科技企业采取任何被视为贸易壁垒的“本地化”措施。不过,金融服务业不受这类跨境数据规定管制,而且政府有权出于“达成合法的公共政策目的”实行服务器本地化举措。
TPP协定里还有不少方面涉及数字领域的商业活动,比如禁止成员国设定任何加密产品的禁令、要求成员国立法禁止网络黑客窃取商业机密、禁止成员国政府要求软件企业在进入本国市场经营时披露其源代码,还提出一些数据隐私监管的要求。
这些条款看上去简直像是针对中国的。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弗罗曼5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强调,本地化(有关数据的法律)领域,强迫技术转让以及强迫(知识产权)转让,是美中关系中受到重点关切的一个问题,但TPP新的数字规定并不是针对中国。TPP是“对抗世界各地不断冒出的数字保护主义行为”。这将成为目前正在谈判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样板。
一国的国外投资者可“起诉”该国政府,但解决争端流程难以实行
TPP协定允许外企在不透明的仲裁专家组面前质疑地主国政府及其决策。这是对TPP协定的主要批评点,批评人士称,协定纳入“投资人与地主国投资争端”(ISDS)影响民主。
但《金融时报》认为TPP无疑设置了更严格的规定,制定了仲裁院的行为准则,要求ISDS受理案的所有流程都应公开,而且有些规定限制了企业“起诉”政府监管法规的能力。所以实施起来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