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17 2
2008-12-17

前不久发了一个帖子讨论美国银行业管理人士巨额奖金的问题(https://bbs.pinggu.org/thread-394531-1-1.html)。在危机之下,很多金融机构高管都宣布放弃巨额奖金。不过最近报道称:高盛向员工支付了人均大约39.5万美元的奖金,几乎是美国家庭年收入中值的八倍。作为一个上一财年收益下滑了超过80%,股价下跌了大约70%。并被迫接受巴菲特的数十亿美元注资企业,如此行事,当否?也许员工也得为生计考虑,也许这就是“自由市场”意义所在。但华尔街是不也该反思一下呢?

你的意见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17 23:08:00
不得不佩服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董事长罗伊德•布兰克芬(Lloyd Blankfein)的勇气。

高盛上一财年收益下滑了超过80%,股价下跌了大约70%。这家华尔街巨头已经被迫接受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数十亿美元注资,还要遭受来自华盛顿的贬损。

而布兰克芬却刚刚向高盛员工支付了人均大约39.5万美元的奖金,几乎是美国家庭年收入中值的八倍。

但这还不能体现他坚强的神经。真正勇敢的是,在华尔街经历了自我毁灭的一年后,布兰克芬却认为没有必要改变高盛的业务模式。

哪怕是马多夫(Bernie Madoff)可能也会说他放肆吧。

首先来看薪酬的问题。高盛管理层和华尔街分析师的观点是,高盛在年终奖金的问题上“严格又公道”。

毕竟,高盛的高管们已经丧失了2008年的奖金,高盛的薪酬支出也从2007年的超过200亿美元下滑到今年的不到110亿美元,许多员工的奖金会少40%或50%。

不过,这些奖金数目只是低于2007年,那是华尔街薪酬创纪录的一年。高盛普通员工仍然可获得将近40万美元的补偿和福利。高盛银行部门和交易部门的数百名员工照样可以入帐数百万美元。

这应该不奇怪。华尔街的银行家、股东和分析师们都期望高收入──不管是不是糟糕的一年。华盛顿的政客们可能会觉得不爽,但这就是“自由市场”的运转方式。

听高盛首席财务长大卫•维尼亚(David Viniar)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讨论奖金问题真是有趣。一位分析师问到高盛员工士气的时候还担心地问“他们觉得开心么?”

另一位分析师认为,鉴于今年财务状况如此糟糕,高盛员工薪酬占净收入比例达到48%似乎过高了。维尼亚随即反驳,称高盛的薪酬占收入比例可是低于华尔街竞争对手的。

别管这些竞争对手大多数都已不复存在。这是典型的华尔街思维方式。高管们打算把将近半数的净收入拿来发奖金,是因为这种模式过去行之有效。

这一模式对股东来说却不见得有效──但这是另一档事了。

坚持50%的薪酬比例是高盛当前“不改变业务模式”思维的典型特症。

高盛认为自己是恶劣市场环境的受害者。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市场形势的确恶劣;对那些不得不以市值标注资产价值,同时又要为上亿美元资产负债表去杠杆的金融机构来说,日子尤其不好过。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都没能挺过来。但高盛却无疑做到了。实际上,高盛今年还实现了盈利。还有哪家公司能做到?

布兰克芬在考量新华尔街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他看到竞争会大为减少,处于衰退的市场可能会从低点反弹,商业银行或将因消费者贷款和抵押贷款冲销而崩塌。

他也清楚贪婪会迅速取代现在笼罩在投资者心头的恐惧和愤怒。

因此,布兰克芬可能有理由这么想:我为什么要改变业务模式,我干嘛不给手下的人发奖金?我能多快偿清财政部的贷款,摆脱华盛顿的监督?

布兰克芬或许还真令市场信服了高盛的业务模式。尽管业绩表现黯淡,但高盛股价周二反而上涨了14%,报收于76美元。有意思的是,这正是高盛1999年上市首日的股价。

或许布兰克芬可以对这一讽刺一笑置之,但我不知道高盛的诸多股东是否也能笑的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7 23:18:00

即使反思,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的,痛苦的是别人,他们还是会将大把大把的金钱放入囊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