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与灵性
2015-11-11
今天为学生讲行为经济专题,大家事先讨论了“人什么时候理性、什么时候感性”,下面是我对课堂师生头脑风暴的总结。
一、下述情况下偏理性:
第一,做工作的时候(如:学生做作业、工人做工);
第二,帮别人分析状况的时候;
第三,处理大事的时候;
第四,拥有较充分的决策信息的时候;
第五,事务好衡量的时候;
第六,有目标的人或目标专一且远大的人;
第七,女性白天的时候;
第八,做有公平原则或有现成标准的事务;
第九,碰上挫折以后;
第十,事后反省的时候;
第十一,兼听则明;
第十二,组织决策行为;
第十三,越努力越投入越理性;
第十四,人清醒健康的时候;
第十五,在办公室等地方;
第十六,没权威依赖的时候;
第十七,事情不急的时候;等等。
二、下述情况下偏感性:
第一,打理家务事情的时候;
第二,事关自己的时候;
第三,处理小事的时候;
第四,信息不足没把握的时候;
第五,事务不好衡量的时候;
第六,没目标或目标多而弱的人;
第七,女性夜晚的时候;
第八,做原则性不强或没规矩的事务;
第九,顺畅的时候;
第十,事先决断的时候;
第十一,偏信则暗;
第十二,个人私自决断;
第十三,越不注意越懒散越感性;
第十四,人疲劳生病的时候;
第十五,在餐桌等地方;
第十六,有依靠不自主的时候;
第十七,事情很急的时候,等等。
大家都认为理性与感性都重要。讨论完了我组织同学还做了2002年诺奖获得者卡尼曼的2个实验---“”“最后通牒实验”,以及塞拉( Thaler )1980年的1个试验,结论与卡尼曼等行为经济学家的实验结论一致。这三个实验也证明师生们的部分讨论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小事情、赶急时候计算不精(“阿莱斯悖论”实验),事关自己则感性用事( Thaler的实验 ),但对公认的公平原则能理智坚守(最后通牒实验)。
三、我的课堂小结:
根据爱因斯坦的体会,一个人的创造力常常来自悠忽而至的灵感---似乎是感性的,但是,这份意外喜悦的灵感其实来自自己深厚的经验积累、丰富的知识信息的沉淀以及自己长期的专门努力等。可见,那些具有长远益处的或具有杰出影响力的重大成功的决断或伟大的科学发现,其实,是艰辛的理性学习下的突发灵感所致。因此,人的成功既取决于理性又取决于感性---实际上,人的成功取决于灵性。所谓灵性,就是理性加感性。
附:感性即快尖思维、是信息包的瞬间爆炸,理性即慢满思维、是信息的条分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