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39 0
2015-11-12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或鲁迅,已经是常识了。这常识后面的道理,颇不简单。在中国,写鲁迅的文章及书,或学术的,或通俗的,或历史的,或文学的,用一句汗牛充栋来形容,颇不为过;那么,我们普通的读者,每回在书目上见到或竟捧起一本以鲁迅为主题的书,几个老问题,常回到心头:为什么这么多人对鲁迅怀有持久的兴趣,我们还想从他身上获得什么?为什么是他,不是别人?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深入他人的心灵?

  有时我们不得不回到直觉,回到想象。李静在本书中提过“灵魂的想象”,我想她是指想象传主的内心。这如同试图潜入他人的梦境,有经验的读者,当知是多么艰难甚至凶险的事情。这基本上是一种文学性而非学术性的工作方式,不过我又相信,在人文的研究领域,这种想象的欲望或能力的有无或高下,是否尝试去在想象中建立传主的浑然整体,能否使断续的文本和事迹融为某种圆满,而不仅仅是在概念工具中勾搭粘连,在很大程度上区别着杰出的成果与庸作。当然,不管取哪一种途径,没人奢望能真的再现传主的精神世界,那是只属于他自己的;研究他人的意义,仅在于发现人类精神的共性以及我们自己的个性。

  以意逆志在本质是不可能的,而又是极有价值的工作。剧本《大先生》中有句台词:“我将在空虚的镜子前,好好端详自己。”我们自己是自己的空镜,然而在他人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剧本中,“鲁迅”有这么几句台词:“我宁可背叛自己,也不要背叛你们的眼泪。捧住它们!不让它们掉进无声的土里!也不让它们再增加一滴!这是我毒蛇般的誓愿。这是我疯狂的秘密。”秘密……谁又知道别人的秘密呢?谁又不在讨论别人的秘密呢?在纷乱的议论中,总会有一些,使我们觉得那是可信的揭示,如果它既符合我们对传主、对同类以及对自己的理解,又增进了这种理解。至于它是否是本来的秘密,在人类自我丰富这一进程面前,并不重要了。李静写的是李静的鲁迅,正如鲁迅写的是鲁迅的中国,实际上,任何代本体立言的宣称,都是大话或谎言,一个写作者能做到的最好的事,就是忠实于他的观察,而我们读者,总有办法鉴别出作者诚实与否。(刀尔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