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全世界最浪费的经济 郎咸平
我们今天有太多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经济是全世界最浪费的经济,我们能源使用率的浪费程度是日本的9 倍、欧洲的5 倍、美国的2.9 倍,可是我们的富裕程度比得上日本吗?比得上欧洲和美国吗?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因为我们的主导政策方向有问题,一窝蜂地冲向房地产市场。
以前有个“温州奇迹”,现在温州怎么样呢?排名从过去的榜首落到目前的榜尾,温州商人非常勤奋,靠卖钮扣和打火机赚钱,勤勤恳恳搞积累,规模太小,没有竞争力,赚了钱就到大城市去炒房地产。
房地产不能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发展到今天,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结果并没有看到经济体系中出现像三星电子那样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而是不断地在房地产行业里面打转转。农村也搞房地产,上海、北京高速公路的两边都是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甚至北京的远郊区也开发了四合院,这说明今天中国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严重地被误导为以房地产为主导的经济,这个误导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上的经济没有哪个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可是这个思维却在我们中国出现了。一个城市连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光盖房子能把经济拉动起来吗?拉起来的也只能是泡沫。我们应该追求城市独特的竞争力,以此发展它的未来。经济上去了,人民富裕了,推出房地产,还要有配套的措施,才会有人去买。这个过程如果颠倒过来,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到最后你会发现反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是极其危险的,这是极为重大的宏观格局错位。
从城市到农村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市场,5—10 年后,谁还有钱去买房?今天的购买力不是房地产创造出来的,而是过去25 年改革开放创造出来的,一起投入到某个行业里,势必造成行业的泡沫化。
如果全国房地产崩盘怎么办?台湾发生过、香港发生过。那时银行就成了受害中心,大量的坏账积累导致经济崩溃。为什么香港安然渡过这一关?香港人可以扛这个债,他可以上街游行表示对政府不满。如果大陆房地产崩盘,老百姓会像香港人一样扛着吗?我们的房地产最助长炒作风气,从香港学来的卖楼花,可是又跟香港不一样。最近香港法院对一个地产代理商判了刑,因为他做了虚假宣传,所以被法院判刑。请问内地有没有这种司法制度?至少香港还有那么一点点比内地公平的法律,还能压制他们的炒风,披露不实消息还有可能被起诉,在内地连这个都没有。
只发展房地产,它所带来的泡沫就是经济危机。
为什么不学习三星、通用电器的发展
我从来没有在大陆听过有学习三星、通用电器发展的行业,也没有听过哪个城市谈过这个问题,包括大上海地区。整个浙江地区、大上海地区的高科技是怎么发展的,除了本地高科技产业以外,台湾的信息产业逃亡到大陆,是重大的转机。可是,这样的行业在大陆有前途吗?他们为什么会逃到大陆?
拿三星电子和台湾的信息行业做个比较就清楚了。三星电子最后展现的实力是有上下整合的价值,有13 个全球设计中心,3 个设计学院,专门设计产品的外观,才能席卷市场;他还有很好的价值链,利润特别高;还有低成本;有特殊的结构,让他的创新能够随时随地得到保证。所以他们在10 年之内超日赶美,2000 年财富榜排名还排在第95 名,三年后跃升了60 多位到30 多名,在国内我没看到有如此成绩的公司。台湾以机电为主的企业搞了几万家,结果是三星的优点一点儿没有,因为太小,太分散,没有规模,没有价值整合,创新也有问题。逃到浙江只是为了接近生产者、消费者,接近市场。信息行业最后的归宿和传统行业一样,以追求接近生产与市场来降低成本,这还有什么长期竞争力?
国家要长期发展,所需要的是像三星这样的企业。浙江省、上海市如何能够主导信息行业的发展,让信息行业重新拾回他所有的竞争能力和价值链的整合、创新,发展规模经济,才能重新登上世界舞台,重新拉动省市经济。
今天大家看到广东的发展,就以为民营经济带来的是永续的经济繁荣吗?大错特错!广东省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各个市县独立发展,都做一样的东西,没有任何变化,到最后广东是全国少数低水平重复浪费太多的省份之一。
信用缺失的金融政策令人担心
政府怎么处理房地产的问题,政策本身好坏是我关心的,更重要的是银监会官员到底怎么看这个市场,2003 年的宏观调控我比较赞成,那是一种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今天中国的经济体系在全世界是很独特的,是二元化体系,我们常常看到报道说过热,或者说是过冷,都不太全面,应该是中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同时并存,只要使用金融的宏观调控手段就会进一步恶化。
2004 年利率的问题,我是双手双脚地反对,我们有7 0 % 的贷款是政府贷的,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国营企业,涨了一点就不借了吗?不要说涨2.7%,涨2 7 % 还是要借,还不起就不还嘛。用利率来做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失误。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是靠地下金融借贷的,亚洲国家都是如此。如果银行调整了2.7% 地下金融是涨了四倍,涨的结果是立刻打击了民营企业,利率一跳绳,通货膨胀部门急需紧缩,通货紧缩部门继续打击他们,他们就会更进一步地紧缩,因为二元制体制的任何金融政策出台都会恶化这种二元化。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必然导致未来汇率上升。汇率跳绳以前人民银行曾保证不调汇率,但是在5 点钟突然调了,这样就打破了市场预期吗?错了,这样一来不但强化了市场的预期,还打击了政策在公众心中的信誉。一个信用破产的政策会有人听吗?
汇率调整的后果如此之严重,我对政府能否维持信用比任何人都忧心忡忡,政府的信用太重要了,包括这次股改。什么叫正确的股改?实际数据显示,股改做得最成功的是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时代,国有企业转成民营化的时候采用了三步曲,第一步在国有股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用职业经理人。第二步,那些经营好的国营企业能股改。英国人很清楚的知道股改代表政府的信用,所以在最好的国营企业进行股改,老百姓知道国营企业股改以后就是英国政府企业了,买到股票后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收益。而我们中国是国有企业都可以股改,股改本身又进一步破坏了政府的信用度。老百姓买了以后怎么办?
汇率政策也好,利率政策也好,股改也好,本身承诺不承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已经把一个最基础的问题点出来了,就是政府信用何在?如何能够再在经济领域里面利用政府信用主导经济进一步发展?汇率政策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时政府还能够信誓旦旦地说保证不调汇率吗?没有人相信了,政府的信誉已经破产了。
2004 年4 月~2005 年7 月,通过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有1 500 多亿美元,另外1 400多亿美元不知道怎么进来的,这才是汇率压力的主流,不是贸易。汇率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今天对汇率造成最大压力的是银行破坏信用式的政策,当它明确地告诉大家不调整,那就是要调整了。我看懂了,国际炒家索罗斯当然更看得懂。
怎么打击他呢?我建议,贬值2.3%撑三个月,因为这个资金是非常规的,按照国际惯例很难撑上三个月,当他不得不走时,我再调回来不行吗?只有通过跟国际炒家斗法才有可能让国际钱慢慢流出。现在的走势,未来的汇率让我感到忧心忡忡,虽然我们没有日本的《广场协议》,但是我们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广场协议的内容,汇率只要一旦被突破就停不下来了。只要政府一放弃决心,汇率一动,各国的钱一流入就再也停止不了了,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曾经被完全拖垮的原因。
银行必须承担汇率风险
今天我很担心中国会重蹈覆辙,因为十年之后,这段历史一定要被检讨,而且是非常深刻地检讨。
未来我们经常担心的,就是我国的汇率更加浮动、自由,银行要把汇率的风险从自己的肩膀卸下来,卸给老百姓。我要让大家知道,银行必须100%承担汇率的风险,这是党和国家的责任。
中国没有资格搞浮动汇率,外汇一开放银行就会陷入危险,我们连外汇的汇率都没搞清楚就开放了,太大胆了。美国、日本、欧洲可以搞浮动汇率,那是因为他们的工厂都有外汇对冲机制,而我们内地没有一个公司知道怎么做外汇对冲,所有的风险由中国的企业家来担,这不公平!
目前我国汇率上下浮动的范围是极为历史性的巧合5%,制造业的利率5%就了不起了,一个聪明的外国政府可以逼迫我国把利率升至5 %,就把中国的出口企业全扫光,贬至5 %又把进口企业全都扫光,一上一下全扫没了,就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对冲。想承担风险吗?又承担不了,要做外汇对冲,就要有银行的工具,远期外汇的对冲、近期外汇的对冲我们都搞不清楚怎么做?
金融政策切忌大起大落
我对我国的汇市、金融市场、股市感到非常痛心疾首。金融政策有一个原则,切忌大起大落,金融政策也是不可以调整的。政策一出来,什么时候有效果不知道,效果多少也不知道,这才是最危险的。
从去年开始,我国不断有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并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效果什么时候出来不知道,不断推出越来越严厉的政策。如果这些效果同时爆发,那就是经济萧条了。我希望不走到这一步。我们简单地认为已经跟别人接轨了,太单纯了。金融是最难接轨的,难到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日本上世纪90 年代的危机是什么造成的?整个产业界是怎么崩溃的?不能说全是因为金融,至少金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中海油要收购美国的尤尼科,我很激动,我们确实需要海外的油源,因为这是美国政府对付中国政府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我很早就明确提出不可能成功,美国怎么可能放弃制裁中国的机会呢?日本在80 年代末期收购洛克菲德中心,那时候美国在闹“第二次珍珠港事变”,美国人很费解,代表美国人精神的洛克菲德中心怎么能卖给日本人?得意洋洋的日本以为真的收购了,结果《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地价升值了一倍,产业垮台,当初收购的洛克菲德中心不得不低价卖给美国人。在产业界美国不是日本的对手,房地产不是日本的对手,但只要他执掌金融的优势,就可以玩弄日本于股掌之上。金融政策是不能犯错误的,我有请央行要有一个理论,如果没有100 %的把握,金融政策不能动,只要一动,上面一错下面就有连锁的很多错误。农业政策、工业政策上午错了,下午可以改,但是金融政策上午错,下午就有百亿千亿的损失。政府对金融政策应该是非常谨慎的,无奈我们是非常不谨慎的,甚至用楼市做金融政策调整。
高房价阻碍城市的发展
高房价带给城市的是发展的障碍,而不是激励。上海整个内环的房价三、四万一平方米,有多少住户能够承受?怎么发展?发展成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吗?不是说不能,何必多一个高房价的麻烦,做什么事都很困难。每个人的消费习惯不是取决于赚多少钱,而是取决于财富效果,如果泡沫一起来,虽然房子没有卖,但是感觉到财富增加了,消费增加了。到这个地步,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是跟着泡沫走的,这太可怕了!打压房价本身代表的经济意义不是房价要下跌,而是当初的财富效果受到打击。城市的消费习惯要改变,改变多少不清楚,既然搞不清楚就要谨慎。
不能让房价上涨,等到国际资金撤资以后再用金融调控手段来处理,这就太晚了,这时才发现技不如人,在房地产、在利率、汇率等其他方面都技不如人。这是什么下场?在大清王朝,我们船舰炮队技不如人要签订上千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现在的金融手段技不如人一定有大量的企业要倒闭,这是一定的。我们现在还在搞房地产,还在搞金融控股,人家已经走到了可以收购SONY的地步了,我们还落后十年二十年,这是我最大的担心。
[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9-3-26 9:31:59编辑过]
卢浩 金钱 +30 奖励 2008-12-23 21: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