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70周年特展,石渠宝笈引人折腰,《清明上河图》万众瞩目。这幅传世长卷,所绘是北宋京师开封实景吗?卷内又深藏着多少历史密码?故宫书画专家带你看懂这幅“盛世危图”……
新闻追踪01
“清明上河图”五字图名由宋徽宗题写,据说是因为该图表现的是“政治清明”下的开封社会。其实,画家张择端出乎寻常地表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蕴含着深藏内心的隐忧,凸现了北宋后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清明”之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清明上河”,意即清明节期间到河边去观水,在北宋扩展为从事水上运输和商贸活动。以往对“清明”一词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出于政治理念:该图表现的是“政治清明”下的开封社会;二是基于地域观念:该图展示了开封城外东南“清明坊”一带的景物;三是限于季节意识:该图描绘的是“清明节”的物候状态。
多数学者认为所绘季节系清明时节的景象。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大寒食,次日即清明节,“清明”之意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画中表现的正是这一天,寒食节业已结束,故寒食节期间家家屋檐、门上插的杨柳枝条皆不见了;清明节亦是升火之日,郊外,万物复苏,城内,餐饮活动刚刚开始。画家不可能直接表现扫墓的情景,只表现了踏青返城的人群,“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还在两处绘有与清明节祭扫有关的纸马店铺(图1-13)。《清》卷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清明节的气氛。不过,清明节用纸马是当时的习俗,现今仅对刚故去的逝者用纸马,例行的祭扫活动如清明节等均用纸钱。
需要探讨的是,画家在季节上的处理,缺乏严格的统一性,使得今人在分析画中季节时出现分歧。现今开封地区清明节期间的最低气温接近10摄氏度,最高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据气象史专家研究,北宋的气温同期比现今低5摄氏度,也就是说,在张择端所经历的清明节,不可能出现穿坎肩与冬服并存的场景。画家笔下的苦力大多着夏装,是以夸张的手法显示其劳动强度之大。
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对《清》卷所绘系春景之说提出了怀疑,因画中出现了夏天的物件如夏装、蒲扇、西瓜等,故而也有了“夏季说”和“秋季说”。通过图像细节观察,发现在虹桥上摊点的块状物不是西瓜,而是饼类食物。而扇子在宋代是一种特殊的社交工具,被称作“便面” ,一些士人往往持扇出门,当路遇不便于打招呼的人时,以扇遮面,避免尴尬,因此,以扇子论春秋,颇有一叶障山之感。所谓秋季的标志“新酒”,依据是“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 ,实际上“新酒”可持续卖到次年,亦不足为凭。
古代画家在表现具有特定季节的山水画长卷时,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在画中出现一些反季节性的事物是常有的现象,如果一律苛求,则难以定论。西汉刘安提出作画勿“谨毛失貌”,用于对古画中季节的研究,尤为允当,应将画家表现季节的主观愿望和出现的反季节疏漏区别开来。如果脱离画家表现季节的主观愿望,以一物论定季节,有如盲人摸象,莫衷一是。
《清》卷到底描绘的是哪个季节,首先要看画家的主观愿望如何,尽管其中出现了一些反季节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疏漏。从总体上看,张择端是欲求表现清明节期间的物候特性以及在这个期间展开的社会活动。张著在跋文里也婉转地赞同该图所绘系清明节,他特别强调跋文是作于“清明后一日”,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02
画卷所绘是开封的实情还是实景?毫无疑问,《清》卷是宋代写实性极强的风俗画,它所描绘的一系列事件和物件发生在开封城的什么地方?画家的写实观念是什么?是非常值得探索的基本问题。
从20世纪50至80年代,学者们根据该图后的金人跋诗对《清》卷所绘的地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相对接近的结论,即该图所绘地段是具体、真实的,其大概位置就在开封城东南一隅。该图是否为实景绘画,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经历了从否定开封、确立异地论的过程,最后出现了“开封艺术化”的观点。
张择端画的是不是开封城内外的某个区域?问题在于迄今对《清》卷所进行的审视,多数观点是从感性认识出发的。除了要将相关的文献与图中的景物进行验证之外,还要利用模拟卫星航拍地面的办法得到实据。即根据模拟航拍,将《清》卷所绘的开封城城郊转化为地图,它由郊野、城郊、拱桥、城门外和城门内五段组成,再将该地图中的河流走向、城门的位置、街道的布局等与宋元开封地图进行核对,以求得到有力的证据。
令人吃惊的是:《〈清〉卷航拍图》与宋元开封地图中的任何一个区域毫无相近之处,张择端所绘制的景物无法在《北宋东京城图》(图6-3)和《宋东京汴河东西水门及桥梁图》中找到对应点。这两幅地图具有完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清》卷中的街道并不是路路相通,特别是出城大道应直通木拱桥,却在河边戛然而止,成为死胡同,艺术处理的手法十分明显。
由此可知,该图所绘绝非开封城内外某个具体的街肆,而是概括集中了开封城内外诸多店铺的特性,画家自取店名、自编广告词,将它们汇聚于一图。
所以,《清》卷不是实景图。《清》卷中的自然景观和所有的地标性建筑均不是开封的实景实地,画中的河流不是真实的汴河,那么其上的拱桥就难以确定是汴河上三座拱形桥中的哪一座,桥下的街道、汴河沿岸的街肆也就失去了原始坐标,由此延展到城楼和城里的一切更无法与北宋现实中的开封城相对接。可以确定,该图所表现的建筑样式、交通工具和城市繁华程度等均是北宋后期北方大都市的发展形态,除了开封之外,北方没有与之相伯仲的城市。
《清》卷是一幅写实绘画,画家采取的创作理念是整体概括、具体写实的艺术手段,这是真实的开封生活,但不是具体的开封街景,它所表现的是实情而非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