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1918 1
2008-12-19

中国,极有可能没有意识到最根本的问题是它的过剩产能。

每个人都了解历史。十年来,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投巨资兴建了大量新工厂,从乡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这种产能的扩张使它成为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远高于它所能消费的。中国的贸易盈余惊人的达到其GDP的0.5%。外汇储备增长迅猛,使中国成为有史以来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这些外汇用来借给那些外贸逆差的国家来购买中国的出口产品。突然间,全球性的银行危机打断了这种借贷的流动。紧接着,出口衰退。

这不是2008的中国。这是1929年的美国。在19世纪的二十年代,美国一直向欧洲大量出口它的过剩产品,直到股市和银行的崩溃消弱的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能力。

凯恩斯在那时认为拥有最大贸易盈余的美国在全球调整时应起到领导作用。当外国过分消费结束时,美国过量生产也会结束。美国有两种方式来平衡国内生产和消费:或者实施大规模的财政扩张来替代全球需求的减少,或者关闭工厂,解雇工人。而美国看到了另一条道路。为什么不通过鼓励美国人不购买欧洲的产品来增加国内的需求呢?作为这种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国会通过了在1932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进口外国产品的成本。国会希望增加贸易顺差,有效地把调整美国过剩产能的痛苦加给外国,而最小化自己的痛苦。

没有任何意外,其他国家会拒绝合作。他们强调美国需自己调整自己的过剩产能问题,而不是转移到国外。他们通过加强自己的贸易壁垒来报复美国。这种报复,使得国际贸易在三年内下滑了70%。

这过量生产的问题又被推回到了美国。国内消费必需与国内生产相匹配。由于美国不愿或是不能充分扩大内需,它被迫关闭工厂,同时惊恐的认识到,在贸易战中,看起来非常强大的贸易顺差国家实际上要比那些贸易逆差的国家要脆弱的多。国际收支的平衡是必需的。无论如何将会获得补偿。

差不多80年后,这种处境颠倒了过来。美国在中国过剩产品的资助下过度的消费,直到金融危机是美国家庭的消费开支大量缩减。

很多在信仰上相信凯恩斯在三十年代开出的处方的经济学家,要求美国实施庞大的财政刺激来替代家庭的消费的崩溃。但这并不是凯恩斯的观点。如果美国的过度消费是全球不平衡的一部分,那么用借贷支持的过度政府开支来代替借贷支持的过度家庭消费不会起多大作用。根本上的平衡(就像凯恩斯在30年代所持的观点)需要美国减少消费,同时,中国扩大内需或关闭工厂。如果中国试图通过自己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或通过低估币值,或提供便宜的信贷,或调低出口成本来迫使国外进行调整,就会犯美国在三十年代所犯的错误。这样只会引起贸易报复。

同1929年一样,世界正经历全球性的收缩。至关重要的是,全球政策的制定者需要明白现在的全球收支必需予以调整。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的政策注定是要失败的。作为不平衡收支源头的美国和中国必需意识到自己在这场危机中的作用。美国减少消费,中国削减产能。

不幸的是,双方在进行调整时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调整在全球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它看起来并没有认识的问题的关键是美国的过度消费是伴随着中国的过度生产。美国应该采取坚实的财政扩张,这种政策不是长久的来替代国内消费,而是简单的给中国三到四年的时间来调整。如果中国不这样做,他会看到和美国当年同样的结果——工厂关闭和失业率大增。全球收支,无论如何,将会平衡。

翻译自Newsweek ,December 13, 2008 | Global Investor | By Michael Pettis    

这是典型的外国逻辑。至于对与不对,大家共同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29 17:25:00
逻辑没有错误。美国过多在消费,而这些消费都是由中国,日本等国家在支撑。

美国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没有错,美国人应该减少消费。因为他们的产出并没有和消费同步的增长。消费涨的要比产出快。另外美国也可以加快增长。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今后的产出增长有必然也有巧合。必然是3%,也就是说美国的增长只能保持在最高3%这样的水平。在没有剧烈技术变革(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条件下,人或者社会对于生产力的增长也只能到这个水平。巧合就是无论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是在一种巧合。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样的技术革命没有人可以预测没有人知道。

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中国为了获取美国过度消费的订单把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了一个不平衡的状态。过多的低加工,过多的出口经济。世界上需求的变化永远快于供给。当全球经济衰退,需求瞬间减少的时候,中国过多的出口和低加工就变的多余。中国要削减的是什么文章内没有清楚的说明。中国要削减的是过多的低加工和出口经济。中国的产能是否过剩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内需应该可以吸收大量的暂时的产能。简单的说就是出口转内销,就看国内消费者需不需要。如果不需要,那么企业就可以换换脑子做些中国人要的东西。政府的话好好想想办法帮助企业转型才是中国今后增长的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