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33 1
2008-12-21
中产阶层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公共产品    党国英

题记:这是给新京报的专栏写的文章。好久没有写了,幸亏保印没有因为我懒散让我下岗。保印给的标题是“中产阶层不是纸上风云”。这里的标题是新浪网给的,姑且用之。

 

  近几年,总有一些身着华贵衣衫的人因其匪夷所思的行为,成为舆论焦点,人们由此怀疑中国中产阶层的身世,甚至怀疑中国能不能“真正”出现中产阶层。今年就有两件事十分令人关注。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位副院长,一位饱学儒官,也不能守节,沉入腐败的旋涡。还有一位作家,连文学艺术的底线也把握不了,硬塞给地震灾难中的亡灵以非人类情感。

  中产阶层要由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来定义。理性、宽容、勇敢、节制,是人类最尊崇的生活态度或美德,我也希望它们是中产阶层的精神规范。这是高标准的规范,不是做人的底线。一个人,一个阶层,可以很浪漫,还可以睚眦必报,甚至可以临危露怯,但中产阶层不可以这样。

  中产阶层的品行不是天生的,它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才能成为一种社会存在,而不仅仅是学者的纸上风云。

  中产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伴随生活的逐步富裕而壮大,而生活富裕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是第一个条件。说精神需要物质滋养,可能失于肤浅。更符合逻辑的是,贫穷作为社会的常态,它必然产生奴役,而奴役之下必无完整的中产阶层精神世界。但物质丰盛并非一定会滋养出中产阶层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一个阶层借特权而脑满肠肥,必然产生罪恶感,哪怕这种罪恶感并不是他们的自觉意识。有罪恶感的人绝无谦和中庸的中产阶层风范。

  中产阶层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的健康必然依赖公共部门的公正性。这是中产阶层精神世界得以存在的第二个条件。用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社会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种理念首先应该是执政的圭臬。公共部门的公正性又依赖自由和民主制度。自由使公共权威压缩自己的权力空间,民主使公共权威坚守政治市场的竞争原则。不能想象一个社会存在绝对权力的公共权威而能使理性、宽容、勇敢和节制诸美德成为主流风尚。如果这些美德总会使其人格载体贫困潦倒,就难以想象美德的示范作用能滋润社会。

  所以,我不愿意简单议论当代中国人道德水准的高下,当然也不愿意为解答想象中的所谓中国中产阶层是否符合标准问题而苦恼。如果说富裕是中产阶层的表象,而精神世界是中产阶层的内涵,它们要能齐头并进地发展可能是一种奢望。物质财富的增加是快变量,精神世界的改变是慢变量。

  塑造中产阶层的社会条件在中国正逐步显现,所以,中产阶层作为精神世界与物质条件的共同产物,也终究会破壳羽化而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个盛大节日还没到来之时,我们也不必过于着急。如果想缩短这个过程,那也应该给中产阶层以孵化的温度,而不要改变它的基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21 14:40:0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95%E7%B4%B3%E5%8C%96

绅士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仕紳化)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士绅化绅士化(Gentrification)又译中产阶层化贵族化缙绅化是社会发展的其中一个可能现象,指一个旧从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到重建后地价及租金上升,引致较高收入人士迁入,并取代原有低收入者。绅士化的转变过程可能因着重建速度而需时多年,但引伸的结果是本区生活指数提高,原居住的低收入者最后可能反被新迁入的高收入者歧视,或引致原居住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离往更偏远或条件更差的地区维持生活[1][2][3]。该地区吸引了第一批高收入者迁入后,就转而成为吸引其他同阶层人士迁入聚居的引力,使绅士化过程越加快速。

社区的人口结构亦会因绅士化而改变,最显著的是少数族裔会首先迁出,新迁入较富裕的新一代亦通常是单身或新婚家庭,导致平均家庭人口减少,政府统计部门及学者在研究社会情况时亦需要特别注意。

目录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DATA[ if (window.showTocToggle) { var tocShowText = "显示"; var tocHideText = "隐藏"; showTocToggle(); } //]]> </script>

[编辑] 源起

绅士化(Gentrification)一词源自英文中的“gentry”,是中世纪欧洲的一个社会阶级,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与中国古代绅士的地位类似。词义指先天条件优越、在较好的环境中成长并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社会学家Ruth Glass在1964年的文章中首先使用此词,她以伦敦的依士灵顿为例作如下描述:

在伦敦,一个又一个的贫苦劳工民区被中产阶级入侵,当那些破落的房舍租约期满后,就摇身变成了高雅而昂贵的大宅……绅士化的过程一旦展开,就只有义无反顾地加速进行;而直至所有原居的民工都迁出后,整个社区面貌就彻底地改变了。[4]

[编辑] 正反观点

持正面观点者(如房利美)认为绅士化使本区物业价值上升,业主可以更容易向财务机构贷款,租出物业时亦可享有更高租金,租客也可享有更佳居住环境;绅士化亦吸引首次置业者前来投资。由于绅士化通常是私人投资的结果,本区罪案数字亦可望减低,以及活化社区群体。

批评者着眼于人际关系,详述本区租金上升,但未能负担的低收入者之间会引起社群纠纷,住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被迫搬离本区,原有社群及人际关系就此瓦 解,社区特色永久消失;而同样情况而适用于本区传统商铺。而所谓罪恶数字减底亦只不过是罪案往他区输出的假象,反而造成他区罪案变本加厉。

[编辑] 各地情况

[编辑] 香港

2004年香港房屋委员会决定分拆其商业物业及停车场予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亦被视为香港公共屋邨商场绅士化的例子[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