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00 8
2015-11-19

英国学者詹姆斯·哈金在《迷失于网络城市》一书中说:"我们已经迷失于一个无主之地,那里的人相互之间并不认识,但他们传播流言、邂逅,不停地拉动窗帘。"

  《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比尔顿即将出版的《我活在未来,它是这样运行的》立场比较折中,他承认,网络创造了一种新型消费者——杂食消费,对他们来说,及时胜过质量和数量。但有失必有得,网络媒体使我们手眼之间的协调性、模式辨认能力和多任务技巧提高了。

  读书需要专心致志,阅读的特别之处在于,专注跟高度活跃的、高效的破解文本和理解意义的结合。读书时我们不仅从作者的话中接收知识,而且作者的话在我们的心灵中引发智力激荡,生成我们自己的连接,形成新思想。

  当我们上网时,我们进入的是一个"鼓励粗略的阅读、匆忙和心不在焉的思考和肤浅的学习环境"。网络的特点是,及时提供反应和回馈,心理学称之为正面强化。当我们点击一个链接时,我们得到新的需要去看、去估价的东西。当我们搜索一个关键词时,我们眨眼间就看到很多有趣的信息。当我们发送一段及时信息或一个邮件时,立刻就能得到回复。当我们使用社交网络时,能吸引到新朋友,与老朋友的关系也变得更密切。当我们发一条新微博,能得到新的"粉丝"。写一篇新博客,能获得评论,或被别人链接。卡尔说:"网络的互动性能使我们获取信息、表达自己、与别人交流,但它也把我们变成了不断拉动杠杆获取小块营养品的小白鼠。"

  卡尔写道:"我们好像正处于知识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折点。冷静、专心、不走神、纵深的心灵正被渴望简短、破碎、迸发的信息的心灵取代。过去500年间,自古腾堡印刷机使读书流行以来,纵深、文学的心灵一直处于艺术、科学和社会的中心,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富有想象力的心灵,是启蒙运动时期理性的心灵,是工业革命时期从事发明的心灵,甚至是现代主义时期颠覆性的心灵。也许不久它就将变成昨日的心灵。"

  但《经济学家》杂志评介说,卡尔批评网络损害人们的创造性,这有点自相矛盾,因为他自己就写博客,是一位数字精英。卡尔对此早有准备,他在书中说:他还能写出一本书这一点,跟该书的主题是矛盾的。如果他发现他很难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思考,他又怎么能写出一本几百页厚的书呢?他的解释是,写书时他几乎没有上网。2007年底,他没法集中精力写书,网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搜索工具,但也一直打断他的思考和写作。第二年夏天,他和妻子从波士顿搬往了科罗拉多山区,他们在那里的家没有手机信号,网速很慢,他停止更新微博和个人空间,封存了博客,关闭了RSS阅读器,减少了网络通话和聊天,几天才查看一次电子邮件。

  戒断网络生活并非易事。"头几个月里,我的神经元哀号着要上网。我偷偷地点击查看新邮件按钮。偶尔会开禁一天。但慢慢地对网络的渴求减弱了,我可以打字几个小时,可以专心读完难懂的学术论文了。一些旧的、被废弃的神经回路又被激活了,新的、网络造就的回路沉寂了。我开始感到更平静、更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了,不那么像一只按压杠杆的老鼠,更像一个人了,大脑又能呼吸了。"

  他说,写完书之后,他故态复萌,又不停地查邮件,阅读RSS订阅,玩社交网络服务,更新博客,从网上下载音乐和视频。"我不得不承认,这非常酷,我不知道没有它们,我能不能活下去。"

    从口述到书写的转变

  《经济学家》杂志说:"卡尔在《肤浅》一书中并没有给出多少具体的对策,沉迷于上网跟吃太多糖果没有什么不同,其纠正办法无非是自我克制。"网络对我们大脑影响的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但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新媒介的诞生,有些学者认为,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应对新媒介的经验。

  美国塔夫斯大学儿童发展系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著有《普鲁斯特和乌贼:阅读的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一书。她说,大脑学习阅读,就是学习在300毫秒的时间内存取和整合一系列视觉、语义、声音和感知过程,使我们能够破译和理解一个词。同时,我们的神经回路能自动再把100~200毫秒分配给更加复杂的理解过程,使我们把被破译的词语跟推论、类比推理、批判性分析、背景知识和我们超出文本的自己的思想连接起来。

  玛丽安娜担心,新一代年轻人将不再有时间学习在破译之后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而是被分散他们注意力的信息、工具条或视频引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新生的对探索和反思的感知抵挡不了网上诱人的信息。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低,所以数字化阅读也许最终与长期发展出来的、反思性阅读是对立的。

  古代曾发生过类似的转变:在古希腊,从苏格拉底的口述变成亚里士多德的书写。亚里士多德担心美好社会的三种生活:第一种生活是生产和知识的收集;第二种是娱乐;第三种是反思和沉思。玛丽安娜说:"沉浸于数字化生活的人会得到丰富的娱乐、信息和知识,但我担心他们由于消极地沉浸,他们将体会不到第三种生活——思考自己的想法、超出所与的乐趣和艰辛。"

  玛丽安娜具体分析了苏格拉底反对新出现的文字对我们的启发。苏格拉底反对文字有三种理由。首先,他认为文字是死的叙述,口述则是活的演说,是一种有生命的事物,充满意义、声音、旋律、重音、语调和节奏,等待着通过省察和对话被一层层地揭开。相比之下,书面文字不能应答,而他认为对话是教育的核心。苏格拉底没有认识到,在写作时,一个人可以完善他的思想,发现新的思考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写过程可以是一个人在同自己对话,写作者要努力用更准确的语言把握自己的思想。"由于写作刚刚诞生,苏格拉底没有机会经历这种对话,不然他对文字的态度应该更宽厚。网络时代在对话方面倒是符合苏格拉底的要求,人们互相发短信和邮件、线上聊天、互相发评论和留言,机器能够朗读和翻译。这些手段能不能促成对思想真正的批判性的省察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苏格拉底认为文字会被错误地当成真实,它们表面上的不可渗透性掩盖了它们虚幻的本质。它们显得很高深,因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因此会让人获得一种肤浅、虚假的感觉,在他们还没开始去理解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某种事物,这会造成盲目的骄傲。玛丽安娜说:"今天,很多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吸收了很多信息,但不一定理解了这些信息。这种偏颇的学习方式苏格拉底是接受不了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智慧和美德才是教育的目标。"

  最后,苏格拉底清楚地知道,文字能大大地增加文化记忆,同时降低对个人记忆的要求,但他不希望得到这种交换的结果。苏格拉底相信,艰苦的记忆过程是形成个人知识的基础。书面文字不是记忆的秘诀,而是有可能毁掉记忆。保存个人的记忆比用文字保存文化记忆更重要。玛丽安娜讲述了她自己的经历:她的学生几乎背诵不了几首诗,而她86岁的婆婆,一个犹太人,在任何场合都能背诵里尔克的三节诗、一段歌德或一首五行打油诗。玛丽安娜问她为什么能记住这么多诗,她回答说:"我希望当我被关进集中营的时候,自己拥有一种别人拿不走的东西。"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认为,很多东西不用去记忆了,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搜索到。"但断电的时候怎么办?电脑坏了怎么办?网络断了怎么办?火箭的系统出了问题这种需要立刻做出反应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记忆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19 23:21:12
这么长一段,收藏下来,好好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9 23:29:32
暗香浮动HO 发表于 2015-11-19 23:21
这么长一段,收藏下来,好好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9 23:53:47
我最近在活跃宏观经济学板块,请多多支持,当然我也来顶您的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0 10:14:29
静下心来读几本经典之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0 10:17:57
静下心来,读几本经典之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