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60 2
2015-11-22
马克思在1857—1858的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已经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但这里却比手稿更细致地分析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由此说明: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自行增殖的运动.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之价值。接着马克思在“总公式的矛盾”的标题下.深刻地说明资本的价值增殖既要以商品流通为条件,又不能在流通中产生。马克思很形象地把这个价值增殖过程即由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比作由幼虫变为蝴蝶的过程时说:“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1]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唯有资本家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果然资本家在市场上发观了这样一种待殊的商品,那就是劳动力。[2]随即马克思对劳动力的涵义作了科学的概括,阐明了劳动力在什么条件下才成为商品及其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同时又把劳动和劳动力严格区分开来,说明资本家在交换过程中所购买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这样,马克思就说明了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态。马克思说:“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或‘工资’这个表现形式不同丁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即劳动力的价值相价格。[3]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之后,在流通领域之外的生产过程中消费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过程,同时就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资本和劳动力在流通领域中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而其源泉则在于这个劳动力在生产领域的消费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本身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22 13:00:02
马克思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篇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只是人们弄懂的确很少,包括那些家们和授们。

马克思定义了剩余价值是这么生产的:工人的工资=6小时;6小时纺出10磅棉纱,工人要工作12小时。12小时纺出20磅棉纱。20-10=10磅的剩余产品。这就是“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这剩余的10磅是生产出来的。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要想得到这10磅剩余产品的价值,就必须通过流通这个条件才能将剩余产品转化成(货币交换)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资本)。

所以,资本的价值增殖既要以商品流通为条件,又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资本论》核心的芯核就在:“。[3]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之后,在流通领域之外的生产过程中消费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过程,同时就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这个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

就是在工人的工资是怎么体现:6小时的?是怎么体现半天还剩余这半天来创造剩余价值的?

一个童话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7 08:46:14
大纲电子版,老版,新版,以及日本学者内田的专著,能否一并传上来??谢谢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