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政府层面一直在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建设,相应的配套政策也相继出炉。今年7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所涉及的11项重点行动几乎全部提到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从根本上肯定了大数据在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数据产业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所谓“大数据产业”,就是从信息化过程中累积的数据资源中提取有用信息,即数据创新,将这些数据创新赋予商业模式,就是产业化,因而数据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逆反、衍生与升级。应当看到,这种由大数据创新所驱动的产业化过程,是具有“提升其他产业利润”特征的,除了能探索新的价值发现、创造与获取方式以谋求本身发展外,还能帮助传统产业突破瓶颈、升级转型,是一种竞合关系,而非一般观点认为的“新兴科技催生的经济业态与原有经济业态存在竞争关系”。所以,数据产业培育围绕传统经济升级转型,依附传统行业企业共生发展,实为上策。需要指出的是,为加速数据产业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凸显极化效应,设计数据产业发展模式同样应考虑建立数据产业基地,但不能照搬传统的“政府引导、市场选择和企业主导”方式,而应是某种“新型”样式。
在经济领域,大数据驱动下的商品定价变革将是根本性的,是原有商品定价模式的一种逆反,非商家定价,而是由消费者定价。在销售模式上,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一种真正的销售变革,这完全取决于 C2B 模式。未来商业流通领域的价值链原动力是消费者驱动,而非现有的制造驱动或设计驱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聚合需求形式,如反向团购;还有一种是要约合作形式,如逆向拍卖等。从技术层面上说,都是基于交易数据创新的,需要更快捷地划分、分析和锁定消费者,转而将这些小众的微量需求变成改进商品、促成销售,将已有的定制开发逐渐从“大规模”转成“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和快速反应”。在支付形式上,一种是将管理支付转为管理数据;另一种是将支付货币转为支付信用。
二、大数据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在商业智能方面,研究、利用消费者在网上的行为,可以随时随地精准定位企业用户群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这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无疑具备了预测未来的能力。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正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并深刻影响其业务模式。比如,汽车行业通过在汽车产品中安装传感器和嵌入式 CPU,各种车辆使用信息可以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公司总部。基于上述数据,企业的研发部门可以迅速改进产品的设计、提升研发效率,企业的销售部门可以精准定位用户的使用习惯,提高产品的用户粘连度。可以预测,随着大数据逐渐走向各个行业,基于特定行业和业务流程的大数据分析应用需求将会迅猛发展,这将为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打开新的市场。以数据分析、挖掘、组织管理、应用服务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将会很快出现。大数据不仅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也是孕育新兴产业的催化剂。未来大数据将与制造业、文化创意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进而衍生出材料数据服务业、医药数据服务业、生物数据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商业模式迫近,企业需要通过大数据来挖掘更多可能的生活场景,将互联网公司精准捕捉到线上的消费者行为“导入”到线下实现精准营销。有了大数据,企业可以据此实现颠覆式创新,创造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叫车软件的流行、理财宝的面世、移动医疗的应用等都是明证。开发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数据将成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核心资产,将有助于培育经济新引擎。
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就是工业化,工业化其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效率的提升,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量的层面,指工业部门在各产业之间产值份额迅速提高; 二是质的层面,指所有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也即经济效率的提升。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作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大数据是发展信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大数据可以基于技术创新,通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来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同各行业、各种经济活动紧密结合,由此提升全社会所有经济主体的效率。可以说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国产业结构高度的有效手段。
三、我国大数据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当前我国大数据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市场规模仅为767亿元,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将增至8000亿元。国内机构也对当前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安信证券的研究认为,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互联网热出现一个新动向,就是入口和应用场景的争夺已到了短兵相接、贴身肉搏的激烈程度。互联网巨头们争夺的最终目标是数据资源,数据已成为DT(数据技术)时代的核心要素。未来最有价值的行业将是数据价值最大的行业,而最有价值的公司将是能设计好的商业模式把数据变现的公司。
具体到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加大政策支持,着力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建立市场化应用机制,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使开放的大数据成为促进创业创新的新动力。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各地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应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到精细化设计,针对性开发,促进大数据产业形成良好、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环境,而不是任其“野蛮生长”。
大数据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用大数据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就成为一种必然。如何加速大数据产业发展,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数据开放共享步伐。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构建基于互联网区域性集中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网站,明确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内容范围、主体职责,制定统一的开放共享标准,建立多级数据质量审核控制机制,形成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体系。同时,还应当鼓励掌控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地理信息、医疗、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在不泄露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开放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二是适时制定发展规划。针对大数据发展,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应制定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关键技术、重点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规划,以协同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主管单位、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以创新应用为驱动,围绕大数据产业培育这一核心,抓好大数据产业关键能力培养、大数据创新应用培育、大数据开放共享环境建设等方面工作,做好与国家各项规划部署的衔接和支撑。
三是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在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数据的监管,进一步明确监管的重点领域、数据内容和范围,制定重点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对大数据的使用流程和使用权限进行规范,切实增强数据库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执法机制,提高对个人隐私侵犯行为的惩罚力度,保障个人信息保护落实到位。
四是积极推进科技应用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以数据分析技术为中心,加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数据建模和算法设计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异构数据的数据融合技术、多媒体数据并行化处理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鼓励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同时,要加速推进应用试点示范,选择一批信息服务企业作为试点企业,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个人等不同需求,以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数据为基础,加强大数据应用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数据资源增值服务。面向特定行业领域和用户群建设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提供趋势预测、决策支持等应用服务,使数据资源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五是加快培育产业链融合创新。根据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积极探索组建全国性大数据产业联盟,形成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合力,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的力量,以大数据应用为牵引,加强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合作,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