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文章:《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问题——与张维迎先生商榷 》(
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问题 ——与张维迎先生商榷 摘要:资本雇佣劳动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形态,但资本家 及其学者却妄图证明,它是一种永恒的社会形态。本来这些观点早就在马克思的 《资本论》中被批得体无完肤,但偏偏有人企图用所谓的现代数学手段来重新“ 证明”,资本雇佣劳动对社会来说是合意的。但这些“证明”同样是不成立的。 关键词:资本雇佣劳动、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马克思早就指出,“正是非劳动者对这种生产资料的占有,使劳动者变成雇 佣工人,使非劳动者变成资本家。”[1]这本来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但是受资 本支配的西方经济学却无法接受,于是,为什么是资本家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 佣资本,这样一个完全等同于同样简单的为什么是奴隶主奴役奴隶而不是奴隶奴 役奴隶主的问题,竟成了一个长期困扰西方经济学家及其他西方学者的重要问题 [2]。 对于这个问题,张维迎先生终于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指导下找出了一个 能够为西方经济学所接受的答案。这篇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证明”,“资本雇 佣劳动是一种能够保证只有合格的人才会被选做企业家(/经营者)的机制;相反, 如果劳动雇佣资本,则企业家(/经营者)市场上将会被东郭先生所充斥(即是说, 太多的无能之辈将从事经营活动)。”[3]自然地,这个答案获得了西方著名大学 的最佳论文奖,成为那里未来的研究生的一个范本[4]。 然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这是一个严重违背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 答案。 一、关于历史逻辑的问题 这个答案“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第一步,证明为什么企业的委托人资格要 安排给经营成员,从而解释了从经营者到企业家的逻辑演变;第二步,证明为什 么当企业家的优先权及选择管理者的权力给予资本家,从而阐述了为什么在古典 企业中企业家与资本家合二为一即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第三步,分析职业经理 的出现及企业内不同成员之间均衡关系的变化,证明这种变化是人口中个人财产 及经营能力(和风险态度)分布变化的结果。”[5]其中,第一步的“证明”与第 二步的“证明”关系不大,而第三步的“证明”则依赖于前两步的“证明”是否 成功。也就是说,如果前两步的“证明”不成功,则第三步的“证明”也就自然 地无法成立。因此,这里的分析就只是针对这前两步的“证明”。 这个所谓的答案首先是建立在几个假设前提下的。这里只列举几个我们感兴 趣的假设,另有一些假设要有关现实逻辑的内容中再给出。这些假设不仅在编号 上与原文有所差别,而且在具体的文字上也可能是出于叙述的方便而经过整理, 但在含义上不会与原文有差异,读者自能对照原文感受到这一点: 假设1:个人被假定在以下三方面存在有差异,(1)经营能力(企业家能力), 以θ表示;(2)个人资产,以W0表示;(3)风险态度,以R表示。因为个人在经 营能力上存在差异,通过建立一个企业而相互合作对他们也许是件有利可图的事 。这是由于在企业中,那些在经营方面具备优势的人可专门从事经营决策,而那 些不善经营的人则可专门从事生产活动。[6] 假设2:相对于从事生产活动的人,那些从事经营活动的成员不仅仅是主要的 “风险制造者”,而且其行动最难监督。因此他们,应该被指定为委托人并有权 索取剩余收入,以及监督其他成员。因此,他们成为了企业家,而那些从事生产 活动的人则成为工人。[7]也就是说,这个假设不过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另一种说法或阐释。因而,张维迎先生可以与奥古斯特· 孔德及其学派一样,“象证明资本家老爷的永恒必要性那样,去证明封建老爷的 永恒必要性。”[8] 假设3:在一个古典型企业里,企业家承担了所有的风险,而工人们只挣取固 定的报酬,因此我们把前者叫做委托人而后者则为代理人。[9] 假设4:在组成企业的成员中,j成员将接受i成员的监督,当且仅当对任何给 定的i的自我激励的工作努力,他在i的监督下的期望效用不会少于没有监督下的 期望效用。因为i没有必要付给j多于i为获得监督权威所必须的费用,我们将这两 个期望效用相等。[10] 假设5:自由择业:不存在任何阻碍一个个人成为企业家的制度性限制。换句 话说,一个人总是可以自由地设立一家企业。[11] 假设6:为了使一个人愿意加入企业,他从企业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应该少于 他当个体户时的期望效用。[12] 假设7:当企业不存在时,经营成员能比生产成员做得更好,而这又意味着经 营成员将得到比参加企业的生产成员较多的总福利。[13] 就假设1而言,张维迎先生认为,由于假设个人之间在生产活动能力上是完全 相同的,但是在经营决策能力上有差别,这种差别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合作的机遇 ,这种合作导致“企业”的出现。在企业中,那些具有高经营决策能力的人负责 经营决策,而那些并不擅长经营决策的人则负责生产活动,以此代替每个人都是 既负责经营决策又负责生产活动的个体实业家。[14]但是,这种差别和机遇,自 远古以来就有,但那时出现的并不是企业。即使硬要把所有具有劳动分工特点的 合作组织都称为企业,那么这些企业也不全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所以不能以此 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 假设2与假设3则似乎是互相矛盾的。首先,企业家并没有承担全部的风险, 张维迎先生在后面的分析表明,工人也要承担失去工资的风险;其次,根据假设 2,企业家承担的只是他自己制造的风险,而且工人也要分担部分风险。事实上, 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工人正在这样承担下岗的一切苦难。从而,如果为别人行 动的不确定后果负责的人是委托人的话[15],那么恰恰工人应当是委托人,应当 享有所谓的剩余收入。 而所谓经营成员的行动的最难监督,首先,这个最难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其 次,有过一线管理工作经验的人都清楚,对生产成员行动的监督决非“随便瞥一 眼”[16]那么简单。英国报纸《旁观者》1866年5月26日的报道指出:在曼彻斯特 金属丝加工公司实行资本家和工人合伙经营以后,“第一个结果便是材料的浪费 突然减少,因为工人理解到,他们没有理由比对待资本家的财产还更厉害地浪费 自己的财产,而除了黄帐以外,材料的浪费大概是工厂亏损的最大原因了”[17], 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而且,马克思引用泰·蒙森的《罗马史》(1856年版第810页 )指出[18],古罗马的斐力卡斯,作为管理人居于农业奴隶之首,但“由于劳动比 奴隶轻,得到的报酬也比奴隶更微薄”。可见,行动是否难于监督,并不是经营 成员应当获得更多收入的恰当原因。即使假设7成立,从而“这是观察到企业主( 管理者)比工人有较高的期望收入的主要原因之一”[19]。但这也只是管理者的 收入高出工人收入一、两倍或四、五倍的原因,而不是观察到的上十倍、上百倍 、上千倍的原因。 张维迎先生认为[20],“任何人都有权监督别人,只要后者愿意接受他的监 督。”但是如果假设4成立,那么在i的监督前后,j的期望效用相等,j又何必非 要i的监督不可呢?而且什么是愿意呢?在皮鞭的抽打下被迫屈从,是愿意吗?如 果不是,那么用饥饿的折磨代替皮鞭的抽打(“我们中间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们 自已是用饥饿的折磨代替皮鞭的抽打,使我们本国的年轻妇女累死,我们就很难 有权利用火和剑攻击生来就是奴隶主的家族,他们至少是好好地养活他们的奴隶 ,并让奴隶进行适度的劳动。”1863年7月2日《泰晤士报》[21]),就能称之为 愿意了吗? 假设5和假设6看似公允,好象人人都可做资本家。但是,一方面,“不是任 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相反地,这种转化的前提是单个货币 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22]另一方面 ,如果真的假定人人都可做资本家或者个体户,那么情形又会怎样呢? 历史还真的给了经济学家从实践中体会这一假定的后果的机会,这就是美国 作为欧洲殖民地的历史。(以下的引用,见参考文献[8],第833页至843页。) 当时,“在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或者已经直接征服整个国民生产,或者在 这种关系还不很发达的地方,它也至少间接地控制着那些与它并存的、属于旧生 产方式的、腐朽的社会阶层。”而“殖民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在那里,资本主 义制度到处都碰到这样一种生产者的阻碍,这种生产者是自己劳动条件的所有者 ,靠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变富,而不是使资本家变富。在那里,这两种完全对立的 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在它们的斗争中实际地得到证实。” 这种情况使得“资本的献媚者”——西方经济学家,不得不厚着脸皮地自相 矛盾:在西欧的宗主国,他“从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本身的对立面说 成是同一的,在殖民地却使他‘公开揭露事实’,大声宣布这两种生产方式是对 立的。为了这个目的,他证明,不剥夺劳动者,不相应地把他们的生产资料转化 为资本,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协作、分工以及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等等,都 是不可能的。为了所谓国民财富的利益,他要寻找那些制造人民贫困的人为的手 段。” 他“感慨地说,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澳洲 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以外还带去了工人阶级的3000名男工 、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 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 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这是因为,当时的殖民地,还是一个“土地十分便宜,所有的人都自由,每 个人能随意得到一块土地的地方”。在那里,“不仅劳动十分昂贵,劳动者会在 自己的产品中占去很大的份额,而且不论出什么价格都很难得到结合劳动”。也 就是说,劳动者之间即使在经营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大 ,而且“劳动人口很少有为资本而自我剥夺的欲望”。 显然,“只要劳动者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就能为自己积累;只要 他能为自己积累,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为此所必需 的雇佣工人阶级还没有。”“在那里,大量资本即种子、牲畜和工具,由于缺乏 雇佣工人而毁掉了,同时每个移民所拥有的资本并不比他能亲手使用的资本多多 少。” 从而,当时西方经济学家所谓的“人类把自己分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 ……这种分法是自愿协商和结合的结果”,即“人类的大多数为了‘积累资本’ 而自己剥夺了自己”的鬼话,在殖民地遭到了可耻的破产。 而张维迎先生的理论则不过是将那里的“资本所有者”换成了“经营成员” ,“劳动所有者”换成了“生产成员”而已。他不过是用信息经济学的手段重新 包装而且仅仅只是包装了早已破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而已。他的这一包装自然同 样经不起历史逻辑的推敲。 事实上,早在美国殖民地历史之前,历史逻辑就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 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以往的“经营成员”和“生产成员”的所谓的“自愿”组 合的过程就清楚了。(以下的引用,见参考文献[8],第802至806页。) “由于封建家臣的解散和土地断断续续遭到暴力剥夺而被驱逐的人,这个不 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大批地变成了乞丐、盗贼、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 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因此,十五世纪末和整个十六世纪,整个 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现在的工人阶级的祖先,当初曾因被迫变 成了流浪者和贫民而受到惩罚。法律把他们看作‘自愿的’罪犯,其依据是:只 要他们愿意,是可以继续在已经不存在的旧的条件下劳动的。 …… 亨利八世时期,1530年,允许年老和无劳动能力的乞丐行乞。但对身强力壮 的流浪者则加以鞭打和监禁。他们要被绑在马车后面,被鞭打到遍体流血为止, 然后要发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从事劳动’。……亨利八世二 十七年,又重申了以前的法令,但由于加上了新的条款而更严厉了。如果在流浪 时第二次被捕,就要再受鞭打并被割去半只耳朵;如果第三次被捕,就要被当作 重罪犯和社会的敌人处死。 爱德华六世在他即位的第一年(1547年)颁布的法令规定,拒绝劳动的人, 如被告发为游惰者,就要判为告发者的奴隶。主人应当用面包和水,用稀汤和他 认为适当的肉屑给自己的奴隶吃。他有权用鞭打和镣铐强迫奴隶从事一切令人厌 恶的劳动。如果奴隶逃亡达14天,就要判为终身奴隶,并在额头或脸颊打上S字样 的烙印,如果第三次逃亡,就要当作叛国犯处死。主人可以把他出卖,遗赠,作 为奴隶出租,完全象对待其他动产和牲畜一样。如果奴隶图谋反抗主人,也要被 处死。治安法官必须根据报告搜捕逃亡的奴隶。如果发现流浪者3天无所事事,就 要把他送回原籍,用烧红的铁片在他胸前打上V字样的烙印,套上锁链在街道上服 役或服其他劳役。如果流浪者谎报籍贯,就要被罚充当该地、该地居民或社团的 终身奴隶,并打上S字样的烙印。任何人都有权把流浪者的子女领去当学徒,男的 当到24岁为止,女的当到20岁为止。如果他们逃亡,就要成为他们师傅的奴隶, 直到这个年龄为止。师傅可以给他们戴上镣铐,鞭打他们等等。为了便于识别和 更加保险起见,每个主人可以在自己奴隶的脖子、手或脚上套一个铁环。这个法 令的最后一部分规定,贫民必须在愿意给他们饮食和劳动的地区或个人那里干活 。在英国,这种教区的奴隶,在游荡者的名义下一直保留到十九世纪。 伊丽莎白执政时期的1572年的法令规定,没有得到行乞许可的14岁以上的乞 丐,如果没有人愿意使用他两年,就要受猛烈的鞭打,并在左耳打上烙印;如果 有人再度行乞而且年过18,又没有人愿意使用两年,就要被处死;第三次重犯, 就要毫不容情地当作叛国犯处死。类似的法令还有伊丽莎白十八年所颁布的第13号 法令和1597年的法令。 詹姆斯一世时期,游荡和行乞的人被宣布为流浪者。即决法庭的治安法官有 权当众鞭打他们,把第一次被捕者监禁6个月,第二次被捕者监禁2年。在监禁期 间,治安法官认为适当就可以随时鞭打他们,要打多少就打多少…… 不可救药的 危险的流浪者,要在左肩打上R字样的烙印,并要从事强制劳动;如果他再度在行 乞时被捕,那就要毫不容情地处死。这些条例直到十八世纪初还有效,到安女王 十二年颁布第23号法令时才被废除。 …… 这样,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被驱逐出来而变成了流浪者的农村居民,由于这 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 的纪律。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规定’工资,即把工资强制地限制在有利于赚钱 的界限内,为了延长工作日并使工人本身处于正常程度的从属状态,就需要并运 用了国家权力。这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愿 ”啊! 有一个中国古代故事说的是,某人在夏夜为蚊虫所困,偶遇一道士当街卖符 咒,声称其符咒可以驱蚊虫。此人买符咒回家后,当晚仍受蚊虫困扰。第二天, 他找到道士评理,道士却说,其符咒要挂在蚊帐内方才有效。 事实上,张维迎先生要想从他的假设中证明:从社会观点来看,资本雇佣劳 动是合意的,也只有把他的假设置于早已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现行资本主义体制的 蚊帐之内才成。
二、关于现实逻辑的问题 在第一步的证明中,张维迎先生没有提到企业的经营资本从何而来,只是提 到企业的经营成员应当成为委托人,享有所谓的剩余收入。在接下来的第二步证 明中,他进一步指出,企业的经营资本来自经营成员的自有资本和对外的负债( 如果其自有资本不足的话)。于是,为了让资本家与享有剩余收入的企业家“天 然”地结合起来,并排除穷人通过借贷成为企业家的可能,张维迎先生假定,观 察一个人的经营能力较之于观察他的个人财富,要困难得多,其成本也要高得多 ,以便推论出“就显示经营能力而言,富人做企业家的选择比穷人做企业家选择 具有更大信息量”[23]的结论。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这一模型:(以下的引用 ,见参考文献[2],第125至139页。) “要研究的经济由众多个人组成,其经营能力θ∈[0, 1]和个人财富W0≥0各 不相同。我们假定W0为该经济中所有的个人所知,而θ则只为各个人自己所知。 假定每一个人都属风险中性,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效用函数为U=W1,其中,W1是 他的最终财富。所有的个人可以在两种职业间选择:企业家或工人。企业家经营 企业并获得剩余收益,工人获得合同规定的市场工资,作为他向企业提供服务的 回报。”就象奴隶的简陋食物是他们向奴隶主提供服务的回报一样。“做资本家 不是一个谁都可以选择的职业,因为这依赖于个人财富秉赋。我们区分积极的和 消极的资本家。如果一个资本家选择做企业家,则是积极的资本家,若他选择做 工人,则是消极的资本家。积极的资本家拥有的资本获得一个剩余收益,否则别 人雇佣他做企业家的话而消极的资本家拥有的资本则获得一个合同规定的市场利 率。我们将假定,一个拥有W0的个人可以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确保自己获得一 个无风险的收益W0。” 大概张维迎先生以为,这个人可以靠喝西北风过活,不然他如何能以货币形 式始终持有同样的W0。事实上,我们观察不到做工人的消极资本家。如果把工人 将自己的少量积蓄拿去存储或购买少得可怜的股票,就将工人也定义为(消极的 )资本家是荒谬的。那是不承认量变到质变的形而上学。另外,所谓“积极的资 本家拥有的资本获得一个剩余收益”的说法有两个问题:一是,除非他的资本足 够,或者能够借到足够的钱,否则他这个企业家可能不过是一个高级的白领工人 而已,从而得不到剩余收益;二是,按照张维迎先生的第一步“证明”的结论, 经营成员自然获得剩余收益,也就是说,是积极的资本家本身,而不是他拥有的 资本,获得剩余收益。从而在这里,他是否拥有资本以及拥有资本的多寡与问题 无关。 “下一个假设对我们的结果是关键性的。”“非负消费的无限责任假定:一 个企业家有责任偿付他对贷出者的全部债务和合同规定的给企业工人的工资,直 至其个人财富成零时为止(在单一时期模型中,必须假定他不能靠进一步借债来 还债)。”首先,这个假设对于张维迎先生的模型的结果还不是最关键性的;其 次,在出资的持股人负无限责任的假设下,又怎么可能出现张维迎先生在第三步 “证明”中提出的“联合企业家”[24],并得出“持股人的主要功能在于挑选一 个高能力的管理者,而不是去监督一个在职的管理者”[25]的结论呢?资本家所 冒的信用风险也未免太大了吧?从而,张维迎先生在第二步的“证明”结果又怎 么能够作为他的第三步的“证明”的前提呢? “假定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种生产技术,该技术要求一笔数额固定的总资本 ,其中既包括实物资本投资,也包括劳动成本,记为K,经营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 失败。若成功,将获得一个y=f(K)>0的收益;若失败,收益为零。以r表示市场利 息,以W表示市场工资。我们假定f(K)≥(1+r)k+w。换句话说,我们假定经营成功 时,总收益数额足以既补偿合同规定的支付额,也补偿企业家的机会成本(否则 就不会有人选择做企业家)。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把W标准化为零:W=0。” 把工资标准化为零,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处理。因为它同时消除了工资的高低 对当企业家的影响。显然工资越低,越没有人愿意做工人,但为什么必须做工人 呢?因为别无选择。从而张维迎先生的“证明”,已经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的 基础之上了,已经属于自我循环论证了。而且这一处理还抹杀了寄生的消极资本 家和真正的工人之间的差别,因为寄生的消极资本家是不会去做工人的,当然没 有工资收入;而工人是有工资收入的,尽管这个收入常常不够补偿工人的劳动力 支出。通过将工资标准化为零,就抹杀了这种差别,也就避免解释为什么消极资 本家不愿去做工人。 “经营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成功的概率p。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p=θ。 这意味着,给定企业家的个人财富不足以为全部投资提供资金,他不能清偿债务 的概率完全取决于他的经营能力。” “企业家在向消极资本家借款之前,首先要用自己的资产来投资,而且,除 非W0>K,否则,他不贷出资本。” “给定其个人财富W0,一个人在做企业家还是做工人之间的选择,不仅依赖 于他自己的经营能力θ,而且依赖于他对潜在的借款人的经营能力的期望”。 “全部人群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意愿企业家(积极资本家),一组是意愿工 人(消极企业家)。在一个任何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与哪个企业家合作的经济中 ,一个意愿企业家能成为一个实际的企业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他能成功地筹集到 所需要的资本。……在经营能力是私人信息的情况下,……虽然一个个人的实际 经营能力可能独立于他的个人财富,但从外人的立场来看,一个意愿企业家的期 望经营能力并不独立于他的个人财富。” 经过一番推导,张维迎先生得到了一个所谓的“由潜在的放款人所施加的企 业家个人财富的下界”: W0B≥(1-r)[f(K)-(1+r)K]/[2r(1+r)]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家的个人财富低于这一下界,他的贷款要求将被潜在 的放款人所拒绝。” 为此,张维迎先生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不妨假定K=50,r=0.1,f(50)=60。这时,潜在的放款人所施加的下界 是: W0B≥20.5 就是说,一个放款人不会向一个财富小于20.5的人提供贷款。如果资本K=50是企 业为达到有利可图所必需的,那么,我们可以预期,在企业家集合内不会有个人 财富小于20.5的企业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其有意思之处在于,只要将f(50)的取值重新设定 ,我们就能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结果。 我们先令f(50)=55,即这个生产技术的收益率仅仅相同于市场利率。将其代 入上面的公式,得 W0B≥0 也就是说,穷光蛋也有可能跻身于企业家的集合内。 我们再令f(50)=67.3,即这个生产技术的收益率非常好,高于张维迎先生原 来的假定。同样地,将其代入上面的公式,得 W0B≥50.3 注意到,K=50,这一结果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潜在的放款人愿意放款。 通过重新设定经营收益,我们发现,张维迎先生的结论意味着,越是收益好 的项目,越借不到款;而收益率仅相当于市场利率的项目,却是人人争相放款的 香饽饽。这一结论与现实如此相悖,以致不得不宣布它在现实逻辑上的破产。 之所以会得出这一与现实完全相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张维迎先生假 定,经营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经营能力:p=θ,而与项目本身的好坏 ,即f(K)的大小无关。他本来想说明,放款人相信,想做企业家的资本家比想做 企业家的工人应当更有“才能”,但他的模型实际上却不过是表明,放款人实际 上认为,剩余价值率越高,经营者(资本家)所需的“才能”越低,从而在经营 的成功与否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无关的前提下,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就越不 能放款。 三、结论 马克思早就合乎逻辑地指出,“起初资本指挥劳动只是表现为这样一个事实 的形式上的结果:工人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资本家,因而是在资本家的支配 下劳动。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 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 就象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26]“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 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工 业上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性,正象在封建时代,战争中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 权力是地产的属性一样。”[27] 也就是说,资本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与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并没有什么 关系。“对科学或物质财富的‘资本主义的’占有和‘个人的’占有,是截然不 同的两件事。尤尔博士本人曾哀叹他的亲爱的、使用机器的工厂主对力学一窍不 通。李比希也曾述说英国的化学工厂主对化学惊人地无知。”[28] 同样地,对经营知识的“资本主义的”占有和“个人的”占有也是截然不同 的两件事。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能够指挥企业获得利润,不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 也能够指挥企业获得利润,这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而 所谓的资本家的经营才能,无外乎是能够更多的榨取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或 者能够将其它企业的工人的剩余劳动从他们的资本家手中分享过来而已。 注释: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页。 [2]、[3]、[5]、[7]、[9]、[11]、[12]、[13]、[14]、[15]、[16]、[19]、[20]、 [23]、[24]、[25]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5、38、4、7、125、63、64、51、56、101、118、56、122、193、 6页。[4] 同上,前言。 [6] 同上,第3至4页。 [8]、[17]、[18]、[21]、[22]、[26]、[27]、[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 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9、368、194、285、341、367、369、 424页。[10] 同[2],第54页至61页。
也说张维迎学位论文中的低级错误——给余斌教授文章作点补充
在我国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之中,张维迎先生算得上是最年轻有为的一位了。因为,张先生不仅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利斯教授,拥有英国牛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后者据老田网友批露系从美国肯尼迪学院而并非从牛津大学取得),据说还被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捧为“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第一把手”。而且,张先生也确实有点“恃才自傲”,致使有不少对张先生观点持异议者,常常会被其斥之为“你不懂!”尽管张先生关于要“善待企业家”的奇谈怪论在国内倍受质疑,但在各地的报刊和讲台上仍然屡见张先生的身影,深受企业家们的厚爱。听说,张先生还专门著有《企业的企业家》一书,对其所持观点有详细的论述,甚至于还有“严密”的数学证明。为此,本人一直很想拜读张先生的大作,可总是没有机会。 最近,读到老田网友的《张维迎先生的“假学历”和“假文凭”》一文,由此又读到了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斌教授的《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问题——与张维迎先生商榷》,总算间接地看到了张先生在牛津大学时的学位论文《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的部分内容。余斌先生大量引用了张维迎著作中的原文,让我们得以从这些引文中看清了张先生所持观点的来龙去脉。 余斌先生在其文章摘要中指出,“资本雇佣劳动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形态,但资本家及其学者却妄图证明,它是一种永恒的社会形态。本来这些观点早就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被批得体无完肤,但偏偏有人企图用所谓的现代数学手段来重新‘证明’,资本雇佣劳动对社会来说是合意的。但这些‘证明’同样是不成立的。”余斌先生在列举了张维迎所提出的七个“假设”之后,详细分析了这些假设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假设与张先生经过应用现代数学手段“证明”后所得出结论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严重违背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答案。”本人除了同意余斌先生的主要观点外,冒昧地也谈点对张先生论文中在数理逻辑上也存在的低级错误,以作补充。同时也希望张维迎先生能公开地作出回应,只要张先生能指出本文的错误之处,那么,即便被斥之为“你不懂!”也是本人咎由自取。 我以为,除了余斌先生指出张维迎提出的七个“假设”之外,还有一个“假设”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张先生作出一系列所谓数学“证明”的逻辑起点。因为张先生在以后的一些数学推理都是以此假设作为前提的。这就是张维迎先生《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书中以下的一段话: “假定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种生产技术,该技术要求一笔数额固定的总资本,其中既包括实物资本投资,也包括劳动成本,记为K,经营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若成功,将获得一个y=f(K)>0的收益;若失败,收益为零。以r表示市场利息,以W表示市场工资。我们假定f(K)≥(1+r)k+w。换句话说,我们假定经营成功时,总收益数额足以既补偿合同规定的支付额,也补偿企业家的机会成本(否则就不会有人选择做企业家)。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把W标准化为零:W=0。” 在以上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将y=f(K)看作是所谓资本—收益函数。很遗憾,张维迎先生的这一段文字表述,充分表现出其数学功底的缺乏。主要表现在: 1,即便是将“总资本”K包括了“实物资本投资”和“劳动成本”,就算不考虑其它因素,至少也要增加时间因素,表述为y=f(K,T)才行。无论是对资本利息的考虑,设备折旧的考虑,还是对劳动成本中市场工资的考虑,离开了对时间因素T的考虑,资本—收益函数y=f(K)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这是资本—收益函数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2,张维迎认为,“经营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若成功,将获得一个y=f(K)>0的收益;若失败,收益为零。”可现实无情地表明,由于经营活动只要一旦开始就必然会消耗“资本”和“劳动”,经营活动的失败,破产企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结果是:y=f(K)<0,也就是说,收益将是负数。张维迎在这一“假设”上的错误表明,张先生实际上只看到了“企业家”的成功所带来的收益,而没有看到“企业家”失败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后果。或许这正是张先生总要强调“善待”企业家的一个根本原因。其实,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家只不过是一种“劳动”的分工不同——尽管确实存在贡献大小的不同。 3,张维迎认为,“以r表示市场利息,以W表示市场工资”,那么根据以上1、2的分析,在不考虑时间因素和经营成效的情况下,就必然会得出结论,“假设”f(K)≥(1+r)k+w是不成立的。 4,张维迎在提出这一“假设”时还表示“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把W标准化为零:W=0。”就更是荒唐。余斌先生认为,“把工资标准化为零,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处理。因为它同时消除了工资的高低对当企业家的影响”。其实,更重要的是,既然在前面的“总资本”中明确表明K包括“劳动成本”,也就是说,在资本—收益函数中是承认其所取得的收益y是由“资本”和“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又要“把W标准化为零”,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劳动”的作用。如果没有了“劳动”的参与,请问,“资本”的投资还会取得收益吗? 纵上所述,张维迎在一系列数学分析的外衣下,所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要证明其所持的核心观点——所谓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证明了这一点,就可以为国企产权改革中的所谓MBO提供“科学”依据。对此“理论”,张曙光先生认为张维迎是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张维迎自已也声称,“导师曾告诉我,这篇论文将是他们未来的研究生的一个范本”。可惜,依笔者看来,张维迎恐怕是将西方人惯用的客气话当作对自已的正式评价了。否则又何必再到美国去取博士学位? 有一点还是要在此指出的,将“有恒产者有恒心”作为一句“民谚”未尝不可,但要将此作为一个“真理”或是“客观规律”,张先生这样的理论“证明”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张先生总是忘记两个最基本的客观规律的存在。一个是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一个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前者决定了所谓的资本—收益是完全可能成为负数的,仅“有恒心”未必就能保证投资获得收益。后者则不断在提醒我们,即便是实现了“私有化”,让“有恒产者有恒心”,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在风光无限的“企业家”们终将告别人世,难道说“企业家”也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