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纠缠的开端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历史上最荣光的日子。
这一天,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下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了西方最有名的都市——控扼黑海海峡的君士坦丁堡。国祚千年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
当然,在这个日子里,帝国苏丹是绝对不会想到,一段纠缠数百年,直到今天还看不清何时能够终结的恩怨,就在这一天埋下了种子。
而恩怨纠结的另一方,俄罗斯,此时还是黑海那一边北方大地上一个开始崛起但还并不耀眼的野蛮人国家:莫斯科公国。
命运的巨轮就这样把此时还看不出会有什么关系的两个国家绞成了一股绳:
1469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16年,一个不速之客千里迢迢到达了还很简陋的莫斯科。奉教皇保罗二世之命,在拜占庭帝国灭亡时逃往西方的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公主,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教皇试图通过这一手段统一分裂的天主教和东正教。但这一图谋失败了,但这一联姻,却给莫斯科公国带来了“天命”。
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后,莫斯科公国便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将索菲亚带来的拜占庭象征双头鹰奉为国徽。
在大帝彼得一世之前,俄国实行的是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其扩张活动主要是在陆上不断地侵蚀大片土地。但沙俄的贵族地主和新兴商人阶级也不再满足于仅在陆地上的扩张,他们强烈要求打通出海口,夺取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进一步对外扩张,制定了一套庞大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
彼得一世将扩张目光投放到整个欧洲,觊觎欧洲霸权。他征服欧洲的计划是“打败瑞典,征服波兰,控制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后再南下进攻土耳其,控制黑海,侵占巴尔干半岛,占领君士坦丁堡,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通道。”
夺取黑海出海口和制海权,对于沙俄实现欧洲霸权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和战略枢纽,沙俄一旦控制了这一枢纽,不仅可打开由黑海通往地中海的航道,切断西欧各国同其殖民地联系的动脉,从南面包抄欧洲的心脏地区。而且对沙俄向印度洋和非洲扩张更加便利。关于黑海对于沙俄扩张的重要性,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俄国如果控制了土耳其,它的力量几乎会增加一倍,它就会比其它欧洲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强大”,这将是它“确立对欧洲统治的决定性的一步。
巨人的遗产:俄罗斯历史上的两位大帝不断欺负土耳其
在1653年东乌克兰宣布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俄罗斯同南方和西方的世敌克里木汗国、波兰立陶宛王国就冲突不断。西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多罗申科在波兰支持下挑起战争,并把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也卷入了反俄战争。在沙皇费奥多尔三世(彼得大帝的三哥)时期,为了争夺东乌克兰,1676年爆发了第一次俄土战争。在俄罗斯一方,除俄罗斯联合顿河哥萨克和东乌克兰哥萨克;与土耳其及其藩属国克里木汗国、盟友西乌克兰哥萨克的联军作战。战争持续了5年,到了1681年的时候,俄联军击败土耳其联军,西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多罗申科被俘虏,押往莫斯科,战争结束。俄罗斯和土耳其签署《巴赫奇萨莱和约》,土耳其承认第聂伯河以东的东乌克兰属于俄罗斯领土,基辅也被划入俄罗斯版图,俄罗斯渔民有权在第聂伯河上从事捕捞和晒盐等经济活动。
但没过两年,双方再次大打出手。这次开启战端的,是彼得大帝的姐姐,摄政的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她的故事,国人通过金庸的《鹿鼎记》都有所了解了),而到战争结束,俄罗斯的掌舵人已经是彼得大帝了。在这次战争中俄军进行了对克里木的远征(1687、1689)和对亚速的远征(1695-1696)。但前者徒劳无功,而后者,彼得大帝在1695年对亚速要塞的第一次远征因俄军装备落后而遭到土耳其和克里木军队的沉重打击。第二年,彼得整编了军队,发动第二次远征,这次准备充分的俄国攻下了亚速要塞。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俄国夺取了亚速要塞及附近地区,从而得到了向黑海扩张的根据地。但是,亚速要塞面对的亚速海仅仅是黑海边缘的一个内陆海,它与黑海的交通完全由土耳其控制的刻赤海峡沟通。刻赤仍在土耳其军队的防守之下,俄国通向黑海之路尚未打通。
彼得大帝拟定了宏伟的蓝图,但这并不表示他能在土耳其身上占到便宜。
真正让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俄罗斯历史上另一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
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派兵入侵波兰,奥斯曼ZF对此次行动引起巴尔干的反应的恐惧,加之支持奥斯曼苏丹反俄的法国的怂恿,苏丹ZF于1768年10月6日向俄国宣战。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
俄军名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一再击败土军,俄军攻入克里木汗国和巴尔干。俄海军也在东地中海的爱琴海击败土海军。
土耳其不得不签订了城下之盟。1774年7月21日,俄土两国代表在俄军大本营所在地库楚克-凯纳吉村(在保加利亚境内)签订了合约。和约规定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国宣告“独立”;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奥斯曼帝国的其他海域以及多瑙河上自由航行,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可在所有码头、港湾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停靠;俄国商人可以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自由通商,并享受最惠国待遇。奥斯曼帝国ZF答应坚决保护基督教教义和教堂。作为交换,俄国将占领的比萨拉比亚以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归还土耳其。
第五次俄土战争在两国交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战使彼得大帝梦寐以求的南方入海口被叶卡捷琳娜大帝实现。而相对应,这也是土耳其在北方战线上遭受到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1833年7月8日,沙俄利用第一次土埃战争(1831一1833年)、向土耳其单独提供军援的机会,诱使土耳其签订《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条约宣称:俄土双方在和平安全有关的一切问题上进行协商,如遇第三国侵犯或国内发生内乱,双方相互支援;在俄国与其他国家作战时,土耳其必须负责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不许任何外国军舰通过,俄国军舰除外。条约有效期为8年。这是一项非常有利于俄国的条约,俄国不仅取得了采用武力单独“保护”土耳其的权利,而且也使土耳其苏丹成为俄国在海峡的守门人。由此,俄国在南方的扩张达到了顶峰。
英国在奥斯曼帝国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它不能容忍俄国在两海峡地区的独占优势。不久,第二次土埃战争(1839年)爆发,英国马上使出了一箭双雕计策。拉拢俄、奥、普、法等国和它一起集体援助土耳其。结果,,便产生了1841年7月13日由英、俄、奥、普、法五国与土耳其签订的伦敦《海峡公约》,在这个条约中,土耳其有权在和平时期封锁黑海两海峡;欧洲列强“集体保障”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独立。这一国际公约是英国外交的胜利,它第一次把黑海两海峡置于国际共管之下。
而俄国根据1833年条约所获得的“单独保护”土耳其和军舰自由通过两海峡的特权被取消。
俄国不得不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列强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土耳其苏丹答应不分种族和教派改善其人民的状况,包括对信奉基督教的臣民也采取宽宏大量的态度;列强则保证不干涉土耳其的内政,不干预苏丹和他的臣民的关系;俄国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而把多瑙河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给摩尔达维亚,把卡尔斯退还土耳其,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摩尔达维亚和拉瓦几亚仍然属于土耳其苏丹,但由列强共同保护;黑海中立化,它的水域和港口对各国商船开放,但禁止军舰通行,并禁止在沿岸建立军火工厂;阿兰群岛中立化;多瑙河自由通航;恢复俄土两国战前的边界线等等。
经此一战,挑起战端的沙俄不但没有能够达到肢解土耳其,强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的战略目的,反而丧失了原本在黑海地区得到的优势和实力,还吐出了之前侵略抢到的部分利益。并且被随战败而来的国内革命和农奴危机所困扰,再也无力和整个欧洲较量。
功亏一篑与死里逃生:俄土恩怨纠缠至今
但是俄国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土耳其的觊觎。它还在不停寻找机会。1871年3月,俄国乘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打败的机会,废除了《巴黎和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条款。此后不久,俄国就在黑海地区重整军备,并利用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运动,重新向巴尔干和两海峡进军,又发动了一次新的俄土战争,即第十次俄土战争。
1875年7月,黑塞哥维那发生反抗土耳其暴政的起义;8月,起义蔓延到波斯尼亚。土耳其ZF自恃有英国支持,不仅对蔓延到巴尔干各地的起义进行血腥镇压,而且一再拒绝各大国提出的和平建议。土耳其的顽固态度和大国斡旋的失败,1876年6至7月间,塞尔维亚和黑山对土耳其开战,但不久被土耳其打败。俄国决定亲自出马。
1877年4月24日,俄国正式向土耳其宣战。5月6日,英国ZF照会俄国驻英大使舒瓦洛夫,不许占有君士坦丁堡和改变两海峡现状。对此,俄国立即向英国表示:“占领君士坦丁堡并不在沙皇陛下的计划之内”。为了确保这一点6月30日,当俄军越过多瑙河时,英国舰队开进了贝西加湾。
1878年1月20日, 俄军攻占亚得里亚堡,一直挺进到离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圣斯特法诺。英国立即声明如果俄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它将同俄国断交;奥匈也发表了内容相同的声明。2月8日,一支英国舰队开进达达尼尔海峡,出现在马尔马拉海海面上。俄国迫于英奥压力,只得停战议和,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
1921年3月16日,两国代表在莫斯科缔结了《苏土友好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同意不承认强加与它们的任何合约或国际协定,苏俄同意不承认未经土耳其国民议会承认的有关土耳其的任何国际协定;苏俄宣布废除沙皇ZF同土耳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债务,放弃领事裁判权;双方确定了苏土边界,苏俄把沙俄时期占领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阿尔特温三个州归还土耳其;双方同意由沿岸各国代表组成会议来制定关于黑海的国际协定,其条件是不得损坏土耳其的主权及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安全等。
1922年10月11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了《穆达尼亚停战协定》。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协约国瓜分土耳其的计划,迫使协约国放弃《色佛尔条约》,重新签订和约,调整对土关系。经过两个阶段半年多讨价还价,废除了《色佛尔条约》,签订了《对土耳其和约》(《洛桑条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等17 个条约文件。
《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规定,“商船有通过海峡的完全自由;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在战时,土耳其守中立时,各国军舰自由通过;土耳其为交战国时,中立国军舰自由通过。各国军舰通过海峡时,不得超过三艘,每艘重量不得超过1万吨。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耳其为防卫伊斯坦布尔可驻军1.2万人。设立海峡委员会,负责监督军舰和军用飞机通过的规定是否被遵守,土耳其担任委员会的主席。”
这个公约的内容实际是损害土耳其利益的,海峡的大门由此对各国展开,各国军舰均可出入。可以说,如果这个公约出现在沙俄时代,历代沙皇的南方出海口梦想就完成了。但偏偏此时苏联根基尚不稳定,对于各国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无比强大的英国自由出入海峡,可以直接威胁苏联南部的状况尤其不满,极力要求改变。
20世纪30年代地中海局势的紧张,引起了土耳其对本土和海峡地区安全的担忧。从1933年起,土耳其就没有停止过修改条约的要求。1936年4月11日,土耳其ZF向《洛桑公约》的参加国发出照会,建议讨论修改海峡公约。1936年6月22日至7月20日,会议在瑞士蒙德勒召开。
会上,苏联认为黑海是内海,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黑海沿岸国家利益,允许他们的军舰自由通过海峡,而对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海峡做吨位限制。这个完全只有利于苏联并且明显针对英国的提议必然受到英国强烈反对,英国坚持认为黑海属于国际公海,所有国家军舰都平等的权利通过海峡。土耳其考虑到自己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采取了接近英法的政策,反对苏联的建议,以后又放弃自己的方案,改为支持英国的方案。
1936年7月20日,会议通过新的《关于海峡制度公约》(《蒙特勒海峡公约》),《蒙德勒海峡公约》在大国之间基本上达成了平衡,土耳其全部收回了黑海海峡的主权,苏联军舰自由进出海峡的要求也得到了基本满足。时间一晃到了二战,德国进犯苏联后,土耳其立即宣布严守中立。并随着战局的发展越来越加强和盟国的联系与合作,日益疏离轴心国。而苏联挟战胜之威,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了修改《蒙特勒公约》的要求。

(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上的嚣张直接将土耳其推进了北约)
沙皇俄国打开南方出海口的梦想在苏联领导人身上再次萌发。
在波茨坦会议上,土耳其海峡再次成为重要议题。斯大林再次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约》的要求,他认为,《蒙特勒公约》是对苏联不利的,“一个受英国支持的小国,卡住了一个大国的咽喉,不给它出路。”苏联要求苏方船只自由地进出黑海,而且在土耳其没有能力保证自由通航时,苏联希望用武力来保卫自由通航。会议原则上决定,《蒙特勒公约》应予以修订,具体事宜由美、英、苏各自与土直接谈判。但是以后的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蒙特勒公约》因此并未做任何修改。但是苏土关系进一步恶化了,面临苏联强大军事压力的土耳其在战后初期的冷战中彻底投入西方的怀抱,成为了北约成员国。
希望能解释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