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想起了当年:我们是1996年毕业的本科。说来好冤哦,108万比1过了“独木桥”,考进来才发现自己这一拨成了“第一届上大学收学费毕业不包分配到单位不分房买了房涨利息”的Super倒霉蛋。而且,还美名其曰“自主择业”。
记得,当年的我,带着CET四级、六级、计算机A级、国际ACCA认证证书、TOEFL\GRE\GMAT成绩单、国际名校本科生半奖和学费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4万多字的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一共打印了460份的毕业生求职简历;在毕业当年春节后,就登上了漫漫的求职征途——不过,也还算顺利:那时有20几个单位响应,都给北京户口;有的还分房子,教育口的先给定个什么级别;当然都要签约承诺服役3-5年;而且工资都十分低,似乎算上卫生费每个月385块几毛。(大四我在外企做出版经理月薪税后13000元,不过没有北京户口而已~)于是,后来,就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熬过试用期,又花了点钱找了个户头落了北京户口;解决了“终身大事”。之后,经过320:13的招聘考试,以一篇超级激情但比较蹩脚的评论,混到某国务院媒体做了一名编辑(人手紧时也客串记者、校对、发行、广告、英文翻译、电脑录入、抄写员、领导出气筒、美国使馆签证代办、搬运工以及报社楼道清洁工等等,


赫赫)
想起来,年轻时代似乎也曾艰难过;不过这么多年好像也活下来了,也还不错。那个时代人大本科生一届不过1000多人,分配形势还是不错的:1/3出国,1/3进国家机关或回地方家族势力范围内的好单位;对人生没有太大追求的才留校或保研。基本上,人人有梦想,人人可如愿。只有我,相对艰难一些。像我这样想出国又不能(父母坚决反对:要美国沃顿还是中国爸妈,其实我是没的选的),想要北京户口有个安稳生活,又不想进很混的单位想实现人生价值而且还不想过太穷太枯萎的生活;思前想后,干脆就第一波跳进了自由竞争的大海;呛了十几年,好在也还活着——一样有吃有喝,有娃有房;有亲情有生活,有青春有梦想;当然,免不了也有痛苦有妥协,有屈辱有无奈;但这些都是生活,都是宿命,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迟或早都会遇到。所以,不要太悲观,趁着年轻,带上所有的智慧、资源、勇气和希望,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啦~~前途总是光明的,只要有韧性,只要去努力~~



wesker1999 金钱 +50 魅力 +10 经验 +50 奖励 2008-12-27 14: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