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半年了,一直想写写自己的CFA考路,都因俗务凡事不甚了了。今不经意看到cfareal兄《我的CFA考试历程》一文,同感颇多,捉笔之念强逞。书此文权当老来回味,如对诸弟妹有所裨益,则亦固所愿也。</p><p>第一次听说CFA考试好像也是2001年夏天,一天看中央一台午间新闻时播出CFA考试上海交大考点,当时见考场里面大都是其貌不扬且年纪不小的女人,并不以为意。下半年上研一期间,那时一在银行工作的大学同学好几次给我电话都怂恿我报考CFA,我都嗤之以鼻。上学期间,生活费尚且要老爹老妈支援,哪有钱陪那些黄脸婆考那破洋证书。我依然按照自己的轨迹享受自己的三年研究生生涯。尽管考研曾在复试环节被光华彻底伤害,但对其现代经济学课程仍不甚向往。研一选择性去光华听了高宏、高级计量、动态优化等几门核心课程,也算在我那位神甫老乡下面初步接受了现代经济学的洗礼,虽然是以所谓北大边缘人身份。与此同时,我把北美TOP10商学院的金融方向MBA课程作了比较,挑了十来本经典原著自己啃,比如Modigliani的《Capit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Mishkin的《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harpe的《Investments&nbsp;&nbsp;》、John Hull 的《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Revsine的《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Brealey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Krishna G. Palepu的《Business Analysis and Valuation 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s》、Fabozzi的《The Handbook of Fixed Income Securities&nbsp; 》、Richard M. Levich 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ies》、Green的《Econometric Analysis》、Tirole的《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等。差不多整个2002年我都痴迷流连于这些经典名作原著之中,连泡妞都忘了。可能真如先贤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nbsp;。记得当时MIT的Sloan商学院有个网上全球共享的课堂资源,从中也受益不少。</p><p></p><br>alexyzhuo
&nbsp;金钱&nbsp;+10
&nbsp;奖励希望楼主再接再厉!&nbsp;2008-12-30 17:02:43
转眼到了2006年,同样让我兄弟帮着包办了二级的报名手续。还是4月初,前往平安大厦从外管局储备司那哥们弄来二级Notes影印版2套12本。由于一级复习太过顺利,二级考试内容又基本在自己现有知识范围之内,所以二级备考虽然也拟定了复习计划,但未能严格执行。我母亲那段时间从湖南来到了北京,虽照顾好了我生活,但太过安逸的生活也滋生了我的惰怠之念。在单位,我已成为业务骨干,所在处室事务繁杂,上班时间更无暇分出身心准备考试。整个复习严重滞后于计划进度,进入5月中旬,我居然才勉强把第一本Notes看完。只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还有4本Notes没翻过。掰着手指头,心急如焚,再怎么地,也不能把肉包子砸向美帝国主义。关键时刻,组织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老总对我考前那周休假5天的请求痛快答应。接下来两周我倾力将手头上的事情处理完毕,终于迎来了为其8天的大决战,5天假期加前一周末2天和考前礼拜六一天。此时第二本Notes才象征性翻了不到1/3,其他三本未动。将每天计划细化到小时,咬牙严格执行之。那些天每天8点半就到人大找自习教室,中午回去午休1个半小时,即便睡不着也强迫自己躺着,午休完再回人大,晚上10点方才回去。或许压力到极致也就变成动力,前5天我居然一丝不苟完成了既定任务,将5本Notes都仔细的过了一遍,接下来2天又重点突击了财务、会计相关内容,最后一天原本计划做一套模拟题,但明显感觉身体已经严重透支,难以为继,索性就轮番把那5本书一本一本翻,另外上午还去人大西门外买了个专用计算器(一级时借用师兄)。由于没做模拟题,第二天在考场见到考题CASE BY CASE的模式,开始还有点懵,好在很快调整了状态。二级侧重财务会计、公司金融,对于考过CPA的我,正合口味。相对一级,二级题量(主要是阅读量)少了太多,上下午均提前半小时做完。考试成绩如期而至,结果也仅比预想稍差,仅仅ethics和alternative investment两部分处第二档,其他均第一档。而我兄弟则再次不幸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