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货币、银行与自由经济
(戚华建)
最理想的社会经济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呢。显然,最理想的社会经济是这样的:假设社会上每个人白天买卖要用到的钱,都到银行里借,晚上睡觉前,大家都必须得还给银行(这对每个交换中的人都公平)。再假设有个人A在今天赚到了600元的现金,还没有购买东西,放在口袋里;那么显然社会上晚上还银行时在总数上肯定少了600元,也显然肯定有个人B晚上还银行时,缺少了600元的现金(当然,晚上B不还银行这600元肯定是不行的);现在,能否有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模式(机制),能让这个B的商品或劳务刚好成为是A直接或间接所需求的,并能使A把B的商品或劳务直接或间接地买过去,使B能交换得到这600元现金还给银行而不至于今天晚上破产、逃跑或自杀(给社会造成灾难和经济危机)。——这个社会经济模式就是最理想的社会经济——这样,既使每个人都参与了交换和得到了需求,又使社会资源的利用最节约(没有浪费)。
下面,我们通过对资本、货币和银行的认识后,我们会知道,这样的理想的社会经济模式是存在的,那就是——自由经济。
一、资本
我们先来看一个刚才假设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个规定,地球上每个人,白天买卖(经济交换)用到的钱,都到银行里借,晚上睡觉前,大家都必须得还给银行。
显然,银行一天进出的钱既不会多出来,也不会少掉(因为大家晚上睡觉口袋里都没有钱);第二天的经济交换也一样去银行借和晚上去还掉。那么,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经济流通会有影响吗,显然毫无影响。银行借出去多少钱,晚上收回多少钱,借贷平衡,没有坏账。那么,今天晚上当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社会的财富是不是没有了,不会没有掉,财富照样存在,因为这些财富是房子、土地、汽车、食品、电脑等等……这些财富不会因为我们睡觉而逃跑。那么这些财富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是这样产生出来的:比方,A上午借了100元钱,买原料做了5件衣服,下午3件衣服卖100元,晚上还给银行,A今天赚了2件衣服;那么过了10天,A就赚了20件衣服,如果每件衣服按30元计价,那么A财富就积累了600元……
这600元就是资本。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在创造财富的,资本和资本家就是这样形成的。每个人在交换中多出来的实物就是资本,这些实物多了就成为了资本家。但我们看到,这个财富(资本)实际上不是货币(因为货币回到银行里去了),而是实物;(世界上的资本实际上就不是货币,因为不是实物的货币是毫无价值的)。对银行来说,借钱的人多了,社会经济交换流通需求量增加了,银行就增加货币发行,反之就减少发行,但照样晚上都收回来,——这样,这些印出来的纸币就退出——价值,重新变成毫无价值的图案纸,对在经济交换中的每个人都很公平,因此,货币也根本不需要是黄金;而留在社会上的有价值的财富(实物的或智慧经验等)就变成了资本。——但要注意的是,货币在经济流通中,因为有银行的信用担保所以代表资本,但不是实际的资本,因为货币收回银行就没有了价值。
(一天货币周转一次的假设,只是用了一个直观的比方,实际上,只要银行贷出去的钱能限期收回来,不出现坏账,不管几天周转一次都是一样的,当然周转期越短表明社会经济资金利用的效率越高,也表明社会经济运行越健康。)
显然,我们看到了,资本就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可以与他人交换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和拥有资本。
资本的定义是:
——可供交换或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或货币(有形资本)加智慧经验等(无形资本)。
二、货币
货币定义是——证明单位物品与劳务等社会需求交换完成的社会公认的单位凭证(也可以是实物和概念)
货币,是为了方便交换而——自发——出现的。发明货币交换和最先使用货币交换,先于国家出现。——就是说在世界上,货币先于国家权力出现。
最早使用“贵重”的东西作货币,因为大家都——认可——这个是“贵重”的东西。仅此而已。“贵重”物的作用,是作为“等价物”而存在的,就是说,一旦某种“贵重”物进入交换,该“贵重”物立刻就会自动产生“等价物”的作用;因为交换双方一旦认可,即产生了“等价”。
货币的作用是起——代表——物品与劳务的作用,和起该物品与劳务归属于——谁——的作用;就是说,货币在我口袋里,货币所代表的“东西”就归属于我,货币在你口袋里,货币所代表的“东西”就归属于你。只要能起到“代表”和“归属”的作用,在今天或明天,什么“符号”都是可以的。
货币单位与“物品与劳务”单位的比值,决定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是——虚拟——的,跟收据一样,货币没有它自己实在的价值。(这里指纸币)
货币概念与权力概念无关。购物券,也可以是“货币”,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它跟权力毫无联系。把货币与权力——相提并论——是认识误差。权力可以霸占货币(这里指纸币)的发行权,但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在学术上,货币本身不是财富(物品与劳务);货币只有——代表——了物品与劳务才起价值作用;货币增加不必然等于财富增加,同理,货币减小,也不必然等于财富减小。——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财富是要靠人的——辛苦、智慧、经验与努力——去创造的,如果国人懒惰或愚笨,你把货币印出来每个人发一个麻袋也没有用。
货币在经济流通中的功能仅仅是起——方便流通——而已;只要是社会公认的方便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当作货币的。货币的面额单位的名称(有些称元,有些称镑,有些称盾,有些称铢等等)为什么全世界会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上,如果一切买卖都能达到银行转账,货币或钱的实体就可以——消失,那时,货币或钱剩下的就只是——概念。
成为货币的必要条件是公认。朝鲜的货币为什么在国际上没人用,美金在国际上有人用,就是因为前者——不公认,而后者——公认。公认的背后——是信用而不是权力。不言而喻,如果全世界的每个人在经济(需求)的交换上都很讲信用,那么我们的——承诺——就是货币。——显然我们的承诺跟权力就毫无关系。货币不依赖权力存在,而权力也不依赖货币存在,货币的基础是信用,货币价值依赖信用存在,而权力的基础却是武力,权力依赖武力而存在;信用排斥武力而武力不讲信用,——所以货币的概念与权力的概念的外延应当相排斥。
什么叫“概念货币”
比如一个工人,这个月得到工资(货币)N,这个N由财务把它存到“电子卡”上,然后,这个工人就拿这个“电子卡”去超市购买食品。这个时候,工人的劳动力就直接交换成了食品。在这个交换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实际的货币交换,而只是一个数字概念的交换。
所以,——在经济交换过程中,已经不是实际的只存在数字概念上的货币——称为“概念货币”。
三、银行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国家发行货币”,这个说法给我们的一个感觉货币是国家发行的,发多发少好像是由政府决定而跟社会经济交换的实际流通的关系不大,并且发出去的货币收不回来好像与银行也无关。这种说法和这种感觉实际上非常是错误的。为了说明这个错误,我们首先来讨论,社会“发”出去的货币收不回来给社会经济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们还是用上面那个例子来讨论。“我们白天买卖(经济交换)用到的钱,都到银行里借,晚上睡觉前,大家都必须得还给银行”
现在先假设,一个打工者(工人)今天的生活费到银行借了(假设借了20元,全部用于购买食品),因为规定晚上必须要还钱,所以这个工人今天必须得工作,并且得好好工作,否则他今晚就无法还银行钱。假设这个工人在衣服工厂工作很努力,获得了40元的工资,20元用于还银行,另20元用于其他。这样,我们看到了,今天社会上的财富增加了,因为工人消耗了相当于20元价值量的食物而“创造”了相当于40元价值量的衣服,当然这个“创造”是通过——需求——交换而完成的。所以,上述规定迫使人——若要得到他人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与之交换。这样不仅使交换中人人得到公平而且还会使社会上财富增多。
但是,如果这个工人的20元今晚不还给银行,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几种情况:1、这个工人今天可以不干活,如果这样,那么显然今天社会上就少掉了相当于20元价值量的财富(如果社会上很多工人像他一样,今天拿(借)到钱而又可以不干活,不还给银行,那么今天下午或明天社会上就会出现“商品与劳务”缺少而物价升高)。2、如果该工人在照样干活,但不还钱,那么这个工人今天手上的钱就是60元,要比其他还银行的工人多出20元,这多出的20元就足可以给社会造成不公平的消费竞争,比如娶老婆,别人彩礼20元,他的彩礼就可以是40元,他就可能得到比别人更漂亮的老婆。3、如果碰到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别人没有30元不干,他25元就可以干,因为他还有20元可以不还银行;等。
如果工人的这种情况换成众多大企业,那么,这种“银行坏账”的情况对社会经济交换的危害就太大了。比如这个大企业的银行坏账是N,那么,对照上述情况1、今天社会上就少掉了相当于N价值量的财富(显然使穷人更穷了);情况2、由于该企业多出了N,它就可以比其他企业用高价占到更多的资源及使社会物价升高(其结果也使穷人更穷);情况3、由于他比其他企业多出了N,所以他可以用低价压死同行及竞争对手(使银行造成更多的坏账及社会失业),然后再垄断市场,高价获利(还是使穷人更穷);等等。——我把这个由于银行坏账(或财政滥发货币)造成的上述情况称为——货币灾难。货币灾难的直接结果是社会财富的拥有两极分化,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所以银行“发行”的货币收不会来,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因此,银行必须得——借贷平衡,不出现坏账。
银行是代理发行货币的,(一般是由中央银行代理),即使是中央银行也是一种代理,即代理社会或国家发行,其性质就是中央银行先向社会“借”货币,然后再“贷”出去,然后再收回来还给——社会。就是说,银行主要是经营货币交易的公司,但是,银行经营的货币不是它自己的,而是向社会“借”的,它把货币贷出去是由银行自己的财产抵押作为交换条件的,所以银行必须要在一定的期限把货币收回来,还给社会。
显然,只要银行不出现坏账和(和政府滥发货币),社经济秩序就稳定;就是说,货币的值就稳定。(因为社会上没有多余的货币)为了保证币值(社会经济)稳定,所以银行贷款也必须要有财产抵押。货币的发行量,根据实际流通的货币需求量决定,与其他经济问题无关。(我已经说过,如果某一天实行了“电子货币”,那么实际的货币发行量就会很少
货币有了银行的信用作担保,拿着货币在社会上就可以交换到经济交换中的任何东西;所以货币就变成了财富,也可以成为了资本。实际上,任何银行,只要有一定的财产向社会抵押,并有一套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机制(即贷出去的钱保证能收回来),那么都是可以发行货币的。当然,收不回来部分要由银行负责。
四、自由经济
什么样的经济才算“自由经济”,就是说,“自由经济”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楚了,——社会经济交换所需的货币是由银行自由发行并限期收回的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因为只要货币由银行来发行并限期负责收回,显然社会经济就平安无事。
我现在来用一个被我称为“市场B找A”的实际经济例子来证明自由经济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最优的和最自洽的社会经济模式。
什么是“市场B找A”,在资本一节中,我们假设了有个人A在10天中赚了20件衣服的例子,现在,假设这个A在今天把这20件衣服按30元每件的价格卖掉了,那么今天A就得到了600元的现金。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这A一时还找不到他需要买的东西,又因为600元不是A借银行的,所以A就打算把这钱放在家里过夜。因为银行有规定,晚上睡觉前,大家——借银行的钱——都必须得还给银行。那么A这里多出了600元钱,肯定社会上哪个地方的B还银行不够了600元。所以这个B在天黑之前只有三条路:1、必须要卖东西凑回600元还银行;2、把东西抵押给银行;3、破产或逃跑或自杀。显然,如果社会今晚需要宁静幸福和不出现“经济危机”,这个B必须要在天黑前找到这个A,并把他自己的东西设法卖给A;因为只有A手上才有这600元现金。——这就是“市场B找A”。
B能找到A吗?谁能知道A在哪里吗?显然B找不到A,显然谁也不会知道A在哪里。并且,即使B在偶然中撞上A,(虽然这种偶然的概率是极低的)但我们还是要来作出几个假设:
假设1、如果A不厚道,明知B缺钱,A要杀价于B,A让B血本无归。
假设2、A根本不需求B的东西,A不买。
假设3、B所卖的东西也刚好是A所需求的,那么根据今天的行情价,B卖东西于A,B得到600元,还银行。
我们知道,只有碰到假设3,B今晚才会死里逃生,否则,B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破产或逃跑或自杀的命运,假如银行不允许延期的话。——B能碰到这个假设3吗,概率计算可以告诉我们,这种可能性几乎趋向0。
在社会经济交换中,如果“市场B找A”找不到,我们很清楚看到,银行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坏账”,这样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我们上面讨论过的——货币灾难,就是说,如果在市场上,B找不到A,社会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货币灾难”,贫富两极分化。
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经济的事实。无论哪个理想化的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及思想家,都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的社会经济的事实。那么我们社会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市场B找A”呢?我们看到了,只有——自由经济,别无他法。但上百年来的主流的理想化的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及思想家们,都曾不约而同地相反地认为“货币灾难” 贫富两极分化是由于“资本”和“自由经济”本身“严重扭曲”的原因造成的(虽然他们指不出什么是“严重扭曲”)。他们把这种原因归罪于A和B及银行(社会)制度本身,他们毫无根据地认为,社会经济不应该完全“放任自流”, 应该要有一定的“政府干预”计划(政府帮助“市场B找A”)。——这种观点或思想一直来成为学术上主流的观点或思想(当然政府可以帮助B临时度过难关,但政府没有办法帮助B找到A)。他们之中还有人认为,如果A没有赚了这600元,那么就不会有B欠银行里的这600元;如果A做人厚道,不会杀B的价,或A不管自己需求或不需求,都要购买B的东西,那么B也不会破产;如果B自己不贪婪,不该向银行借那么多钱,或者不该买进来那么多东西(库存)以不至于到天黑前都卖不掉;如果是政府的计划经济,也不至于B会借那么多钱,等……显然B的社会悲剧(经济危机)就不会出现了。——我们看到了,这是多么天真无邪的观点和思想——因为他们永远没有看到——只要市场上,B找不到A,货币灾难永远不可避免;只要市场上出现了货币灾难,你什么办法都无济于事,只好眼睁睁看着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今天的世界上的经济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些所谓的主流的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及思想家们的观点和思想除了在讲废话还是在讲废话。
让B找到A,只有自由经济;也只有自由经济,才能迫使让市场上的B去找到A。B在自由市场里怎样才能找到A呢,我们知道,只要有钱赚,A今天晚上是不会把钱放在口袋里睡觉的,因为A是做衣服的,所以A在天黑前会去采购衣服原料,这样A的现金就会转移到衣服原料提供商的手上,衣服原料提供商的想法也跟A的一样,只要有钱赚,他也不会把钱放在口袋里睡觉,所以衣服原料提供商今天晚上也肯定要采购东西,那他今晚要采购(需求)什么东西呢,……,这就是B所要思考和要提供的。A的600元钱只有经过这样的自由市场的一连串的自由交换,并在B的孜孜不懈的对市场需求的探索中,才有可能最终转移到B的手上。——这就是社会经济交换的真谛——每个人,若要得到自己所需,必先时时考虑他人所需——我们人类难道不是需要这样的社会。
今天世界上的经济,还不能算是纯粹的自由经济,因为政治利益集团或政府还在不同程度上操控着货币,等到什么时候政治利益集团或政府不再操控货币,而是检查和监督银行,货币的发行由银行根据他们的实际社会经济流通的需求而自由决定了,并能限期收回,那个时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自由经济了——在自由经济社会里,不会出现泛滥的货币灾难,也再不会出现悬殊的贫富差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3 1:04:01编辑过]
回复3楼朋友,人类历史上,就曾经很长时期存在这种经济模式,就是因为金属货币不够用和很不方便及出现了存心不良的政治集团,还有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以变成了今天的“经济模式”;但今天,我们的经济技术可以消灭经济危机了,剩下的就是如何规范存心不良的政治集团。——上述经济模式是我们人类的必由之路。
没有货币的概念,有价格的概念吗,反过来,没有价格的概念,有货币的概念吗,没有。所以说,货币的概念与价格的概念在经济交换中的内涵重叠,也就是说在经济交换中,货币的作用等价于与价格的作用,货币与价格的量化定义都可以用“交换定律”P=RSC 的P来描述。——在经济交换中,P所反映的就是货币的真实属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4 13:21:12编辑过]
关于国与国货币买卖的货币的汇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原则上,雷先生的观点是对的,但银行在具体的国际货币买卖中,必须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和比较稳定的“价值参照物”,比如一盎司黄金在美国卖多少钱,而在我国卖多少钱,再用这个比率来确定国际货币买卖的价格。
先生的观点只有在我的“自由经济”的条件下,才能实际实践。因为在自由经济中,国际货币交易就是由银行来自由经营,但银行是自负盈亏的,就是说,你把别国的钱买进来,不仅要考虑卖得出去,而且还要赚回利息与手续费。简单比方就是说,美国人把美元卖给中国银行得到了人民币,然后美国人就拿人民币买中国货,中国人卖给美国人货后,得到了人民币,但中国人也要到美国去买东西,于是就拿这人民币到中国银行去买美元。显然,中国人从中国银行用“货卖给美国人的这个钱”买到的美元,至少可以从美国买回来的货物必须是——等价于——中国人的卖给美国人的货物的价值的,否则,中国人就亏掉了。
显然,中国人亏掉,中国人下次就不会从中国银行按上次的比率买美元,这样,中国银行就亏了。(实际上,商人在购买外币时,都是先打听各个银行的汇率及该国家的物品的实际价格的,如果汇率不好,或买过来会亏,是没有人会买这个汇率的)
如果根据我的自由经济观点,货币是你银行发的,社会上(在银行账的借贷平衡后)如果有货币多出来,只要不是假币,你银行必须要买回去(用黄金等),所以银行在国际货币买卖中就不敢亏。——因此,银行在国际货币买卖中也就不会乱来——只有这样,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会得到真正的保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6 13:13:56编辑过]
雷先生,实际上,我们都已经看到了“黄金再也不能取代纸币”这个客观事实了,我并预见,在将来的经济交换中,纸币也将逐步被“概念货币”所取代,所以,如何规范“政治集团利益”成为了今后我们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在主帖的结尾就是这样说的:
“今天世界上的经济,还不能算是纯粹的自由经济,因为政治利益集团或政府还在不同程度上操控着货币,等到什么时候政治利益集团或政府不再操控货币,而是检查和监督银行,货币的发行由银行根据他们的实际社会经济流通的需求而自由决定了,并能限期收回,那个时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自由经济了——在自由经济社会里,不会出现泛滥的货币灾难,也再不会出现悬殊的贫富差距。”
(顺谢您的回帖)
价值问题
价值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它是我们人任何活动的根据(除了下意识的活动)。在经济交换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物品或劳务,我们不会去交换;在生活中,为了更加节约自身的精力和劳力,我们需要事先了解我们所要生产或交换的物(商)品的价值;在社会活动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事,我们不会去做,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我们需要树立价值观,如信仰、道德、伦理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历史的价值;“千金易得,真情难求”反映的是爱(感)情的价值;让人“如痴如醉”的,是艺术的价值;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美的价值,等。
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人的“精神”生活中,价值无处不在。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否有规律可循,价值是完整的还是可分割的,(有人还认为价值可分割成剩余部分)这些问题在今天都必须要讲清楚。
价值的定义:
——价值(等价)于需求;需求反映在心理学或生理学上,而价值则更多地反映在经济学和哲学上。价值不能离开需求而独立存在。
价值可反映为人的神经组织中的传递的“信息/能量”与外界对应的一种关系式(用需求系数R表示,见我的需求公理1),这种“关系式”反映出的在神经组织上——形成——的“信息/能量”量(也可以理解为《生理学》上的“兴奋量”),即是——价值的真实的量。(简单可以理解为,价值即兴奋).
(说明: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的人对应,产生的对应关系式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人对应,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价值定律:
R=P/SC (反映在经济交换中)
R=价值;P=价格;S=供求系数(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消费量(社会消费),i 表示供方投资量(社会投资));C=成本
价值定律指出:在供求系数S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成本C成反比;在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供求系数S成反比;在价格P与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实际经济)价值R跟投资量 i 成正比,跟消费量b成反比。
不在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等价需求系数R(见我的需求公理1)
(经济交换中,P=0;或者S=0;或者C=0;那么R=0)
上式就是求价值在经济交换中的物化的量的定义式。价值不在经济交换中,价值的量由“需求系数R”表示。
价值的三个基本性质.
一、价值的传递性.
在(下面的“需求公理1“中)我们可以发现,价值具有记录(保留)和传递对应关系R的性质.因为价值产生于人与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R,所以当人在对应某对象时,某对象就会记录(保留)这些对应痕迹,并可以使这些对应痕迹在其它对应关系R中传递.我们把价值的上述性质称为----价值的传递性.(比如一条生产线,上一道工序的工作可以传递给下一道工序,而下一道工序又可以在上一道工序的基础上继续工作)
二、价值的可积累性.
因为价值具有传递性,所以多种不同的对应关系R(n)合成一个共同的对应关系R,或者一个对象在多个不同的人之间传递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R都是可以累加的.这就是说,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累加的.但价值的终极肯定要服从价值定律.(比方由多工序完成的价值,事实上是由分工序的对应关系R累加而成的)
三、价值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
根据价值定律,价值反映的是一个特定的完整的对应关系R,和由一个个特定的完整的对应关系R(n)累积而成的对应关系R,所以价值不能划分和分割.(比如长城,一张历史照片,一台电脑等,它们的价值都是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
交换价值系数和需求价值系数
在一般的表达或思维中,我们往往会说或想,某某对象有无价值,价值的量是多少,实际上,这种表达或思维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表达或思维应该是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多少,并区别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反映在经济交换中,还是反映在需求里。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价值,我们还要引入两个概念:
1、 交换价值系数:(是指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定律R=P/SC反映的R是交换价值系数).
2、需求价值系数:(是指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由“需求定律 R=I/Cic ”中反映的R是需求价值系数)
(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讲,价值没有自己的量,因为价值离开人的需求就不存在,所以价值的量只能反映为人的需求与对应对象之间的一种在人的神经组织中“物化”的对比量,即只能反映为对比系数。
(需求定律也称“需求公理1 ”,在求需求系数R时,称 R=I/Cic 为需求定律;在反映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称为“需求公理1 ”)
(详见需求公理1)
利润问题
"剩余价值"不存在,那么经济交换中的利润(价值)从哪里来.我们已知,价值具有传递性和价值具有可积累性,我们又已知,任何参与对应的对应关系R在同一物品G的价值上都是可以累积的,所以经济交换中的利润就来自于参与者自己参与对应某物品G的对应关系R在该物品G价值上的累积部分.比方说,员工B跟物品G的对应关系是R(B→G),雇主A跟物品G的对应关系是R(A→G).而雇主买了(交换了)这个R(B→G)后,跟物品G的对应关系R就累积成----R(B→G)+R(A→G).显然"R(B→G)+R(A→G)"的价值就可以大于"R(B→G)"的价值.就是说,雇主拿到市场上去卖的物品G关系式不再是"R(B→G)",而是"R(B→G)+R(A→G)",如果雇主得到了利润,那这个利润就是"R(A→G)"部分.又显然,雇主参与的对应(交换买卖)次数越多,即
(R(A→G)+R(B→G))+(R(A→G)+R(C→G))+...+(R(A→G)+R(M→G))
那么雇主的"(R(A→G)"随着对应(交换)次数增多而累积增多,因为对应关系"R(A→G)"等价于价值,所以雇主在等价交换中可能得到的利润(价值)也就越多.
(利润由需求决定,由供求关系交换获得(分配),利润的本源(创造)来自与自然物的增值。)
(符号说明:(R(A→G)是表示(A→G)的对应关系R;(A→G)表示A对应G)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23:17:07编辑过]
为了证明“劳动不创造价值”,“价值没有剩余”和“价值等价于需求”,我可以举两个实际的例子。
一架载满游客的飞机从上海机场飞往(位移)北京机场,游客离开后,飞机停在北京机场。试问,上海机场的工作人员,北京机场的工作人员,飞机上的工作人员等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什么——价值?——即他们的劳动使地球上什么东西(实物)多出来?
回答:没有什么东西(实物)多出来,即他们的劳动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实物)。飞机从上海机场位移至北京机场,只有一架飞机,飞机没有多出来;飞机上的游客上去多少,下来也是多少,游客没有多出来;相反,飞机从上海位移至北京却消耗掉N吨汽油,使地球上能源减少掉N吨。(如果一定要寻找什么东西多出来的话,那就是飞机上多出了游客留下的垃圾与粪便)
那么这些游客又给北京(地球上)增加了什么东西呢,除了在旅游过的地方留下一大堆垃圾与粪便,什么东西也没有增加出来。
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证明,价值不是——实物。因为价值不是实物,所以价值不能按“劳动单位”计算和可以单方面独立存在,也不可以划分剩余部分。
我们可以再问,如果价值不能按“劳动单位”计算和可以单方面独立存在,那么,难道上述这些工作人员的劳动就没有价值了?有价值,但这个价值不是马克思说的“由无差别劳动创造”的价值,而是我说的等价于需求的价值(详见我的《价值定律》)。就是说,这些工人的劳动的价值由在交换的一种——需求——来体现。就是说,如果不是人想起来要到北京玩或有事(需求),就没有这趟从上海至北京的飞机,也就没有了了这些工作人员的劳动;再如果没有北京那些好玩的地方在吸引人的需求,也就没有了这趟飞机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所以,价值应该理解为——处于交换中的需求。(我的《价值定律》指出,需求(价值)反映为一种对应关系式,就是说,我们的神经组织中传递的信息与外界的信息的一种对应关系,简单就是说,我们看(玩)了某某旅游景点后,我们的神经满足了,就有价值了)
还有一个实例,比方医生给我们看好了病,显然,医生的劳动有价值,但在我们的身上能找得到医生的剩余价值吗,显然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就是因为医生的劳动的价值不是实物,不可以单方面独立存在,也不可以划分剩余部分,因为医生的劳动价值是由我们的一种对疾病需要医治的需求来体现的,所以在我们身体里找不到医生的“剩余价值”。
所以,如果要说价值(需求)是由什么创造的,我们说,价值(需求)是由需求方与被需求方(可以是自然对象)的交换来创造的。价值(需求)不是实物,它们反映为一种对应系数(关系式),所以,价值(需求)的需求方与被需求方(可以是自然对象)的交换关系产生,价值(需求)就产生,这种“交换关系”结束,价值(需求)关系也就结束;价值(需求)对应关系结束后的价值(需求)没有剩余在任何一方。这比方说,当你离开长城的时候,长城跟你的价值(需求)关系就结束,你也没有价值剩余在长城那里,长城也没有价值剩余在你这里;(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记忆)。
雷先生,我刚才在张先生的一个帖子后跟了一个帖子,说的是:
——货币不是财富,货币(这里指纸币)没有价值,社会上不是用于经济交换流通所需的货币越多,“货币灾难”就越严重。——所以,离开——借贷平衡——的“发行货币”的理论和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那个“自由经济”理论,实际上我们古代就是在实行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古代使用的是贵金属货币,所以就不存在“货币灾难”)。实行这个理想的“自由经济”实际上是简单的和可以逐步来完成的,那就是,货币由央行来印,但商业银行根据他们的业务和他们的实际责任能力(即财产能力),用多少就借多少,但必须限期归还。出现坏账,银行自己承担。政府的职能,只能是管理国家公共资源及对商业银行依法检查、监督并执法,但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这样,公共资源在政府手里就不值钱)。政府的财政渠道只能来自于税收,不允许出现财政赤字。即使财政一定不够用,只能举债(或发行公债),但必须用税收来归还(这样,政府的用钱就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中)。
——只要把政府规范了,那么政府就自然会去规范商业行为,只要经济交换中,在政府的监督下,不出现商业欺骗,那社会经济交换就会逐步重新走向规范。(这个“规范”指的是服从经济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8 16:03:31编辑过]
戚先生这里试图对“货币”做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义,这种努力值得肯定,因为经济学至今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货币”。
综合各种各样的货币概念(戚先生有必要在推出自己的概念之前看一看这些不同角度的定义),有一点基本上是共同的,即“货币是信用凭证”,这个凭证可以用实体的贵金属表示,可以用纸币表示(“信用证”“信用卡”的概念非常恰当),也可以用某种记录方式表示(自己写出的欠条、信用卡上的记录等等)。这方面有不少人论述过,我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里也有谈到你所谓的“概念货币”。
“黄金再也不能取代纸币”,这种思考不论成立与否都没有意义了,因为那不过是记录私人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自由经济秩序里,人与人一样会有巨大的信用差别,也就有以信用为财富内涵的贫富差距。

与张先生讨论并回复张先生。
我在货币定义里面为什么没有把“信用”放进去,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实际上存在发行货币当局不讲信用的事实。比如我国解放前的“金圆券”,它不断贬值,最后变成毫无价值,它失去了信用,但它在概念上还是——货币。
货币的定义,其外延必须包含所有货币的属差,如果把货币定义为“信用”的属性,那么就必然把——无信用——的货币属差排斥在货币的概念之外,就是说,无信用的货币在货币的定义里,就变成不是货币,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在逐渐贬值的货币,就是在失去信用的货币,但他还是货币)。
所以,在货币的定义里,不应该定义“信用”属性,而定义“公认”就可以了,这样,在货币的定义里就自然包含了逐渐失去信用的货币。
在对货币的解释中,就应该强调货币与信用的关系及重要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0:16:16编辑过]
利润定律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利润——推动的,如果没有利润,就不会有资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利润是谁创造的,利润是什么东西,它来自于哪里,利润与各个经济因素(价格、供求关系、成本等)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及规律等,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现在我发现,利润是由需求创造和决定的,就是说,需求决定了某种物品或劳务在经济交换中是否有利润,利润的获得由供求关系在交换中分配,利润的源泉来自于自然物的增值。并且,利润与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及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0 23:07:04编辑过]
需求公理
在经济学和哲学中,“需求”都是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人类不对物品(环境)等喜新厌旧,不对需求贪得无厌,那人类就不存在——自私,人类社会很可能就不会有经济交换和出现货币。所以,不解开人类为什么要——喜新厌旧——和对需求贪得无厌的奥秘,及找到规律,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将无法建立。但我们一讨论到需求问题,人们往往会想到人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性?在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人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离开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我们的大脑只剩下一个与其它动物大脑毫无区别的一堆东西,只是容量不同而已;所以人性就只能是人的——欲望或价值取向或情绪,否则,人性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正像电(性)的种类(正与负)具有稳定的方向性一样,人性也一定有(意识的或生理冲动的)稳定的趋向性,否则,人性的存在就毫无意义。那么我们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的稳定的趋向性存在吗,我告诉你们,是存在的,在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人性并非是个奥秘的东西,而是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的对象。下面有个数学代数式称为“需求公理”,在“需求公理”里,揭示了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等所有的心理活动的在生理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它的趋向性。
——我们将会看到,人性离开了“需求公理1”与“需求公理2”,人性将没有任何内容。这就是说,人性包含在人的需求趋向之中;我们还将看到,人性在我们人的价值观上的判定上是中性的,它跟动物性是一样的,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生理冲动的趋向性。所以人性所反映出的所谓的“善与恶”,是因为由于外界的所刺激的信息量在脑神经中的传递的原因造成的,而与脑神经的生理结构和机制无关;就是说,人的善与恶,只跟人的与环境的接受的信息有关,而与人性本身无关。
1、需求公理1
需求公理1,——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需求系数R内容,也包括“理想”“想象”等,因为“理想”“想象”等也是在神经组织上传递着的“信息与能量”)
需求公理1由“需求定律”得到证明。
R=I / Cic ( I = Li / e , C Ic=f t d )
(上式称为需求定律。R表示需求系数;I 表示“兴奋量”;Cic 表示“体能与精力消耗”)。需求定律指出:
需求系数R跟“兴奋量I ”成正比,跟“体能与精力消耗Cic ”成反比。并且,识别量i越大,传递系数L越大,识别误差e 越小,那么“兴奋量I ”也就越大。
名词解释及证明过程:
1, i (识别量) 外界对象以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递入我们神经组织,刺激神经组织引起兴奋,并引起此前留下的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记忆部位(想象,联想及情绪等)兴奋,这两个兴奋的合并的物理量,称它为识别量(用字母i表示).识别量是我们人对外界作出反应的主要根据.
2, e (识别误差) 神经组织对外界传递入的刺激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传递误差.(用字母e表示).就是说,外界A刺激应该传递入神经组织的A部位,但由于神经组织本身的或i本身的原因,神经组织把A刺激传递入B部位,显然,B兴奋无法对应外界A对象.
从理论上讲,识别误差会影响我们跟外界的对应速度和强度.因为识别误差越大,传递次数(解释见下面)也就越多,传递时间也就越长,所以影响对应速度.又因为识别误差把A信息传递到神经组织的B部位,使B部位也引起兴奋,造成B部位兴奋与本来的A部位兴奋产生互相抑制,从而降低了本来的A部位的兴奋强度.显然兴奋强度降低,对应强度也降低.(对应强度可以理解为刻划对应状态的持久)
(解释)传递次数 是指A刺激,第一次就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1;如果A刺激第一次传递入B部位,等第二次再传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2;再如果A刺激第二次也传递入B部位或C部位,再等第三次再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3.以此类推.(显然,神经组织在传递某信息至某部位的次数越小,说明识别误差越小,反之就越大)
3, L (传递系数) 神经组织传递i在某一时刻的能力跟它正常的传递能力之比.(用字母L表示).设神经组织在某一时刻的传递能力为l1,而神经组织的正常传递能为l2,那么
L=l1/l2 (2)
显然,L=1,传递效果最好,而L<1或L=0,则表示传递能力下降,或神经组织坏死.(在生理学上,比如过度,长期的刺激都会造成神经组织传递能力下降;疲劳,疾病或严重营养不良等也会造成神经组织的传递能力下降)
4, f (对应距离) 人跟对象之间的地理上的尺度.(用字母f表示).(从理论上讲,任何对象跟人体之间都存在对应距离,人趋向任何对象的过程事实上也都是在克服对应距离的过程.比如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到我们口中及穿在我们身上.我们面前的,身边的一切东西,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身边及被我们所拥有)
5, t (对应时间) 人跟对象之间对应的时间刻度.(用字母t表示).(也跟对应距离一样,人跟对象之间也都存在对应的时间刻度.比如从购买到消费,从恋爱到结婚,从开学到毕业,从生产到销售,从播种到收获等等)
6, d (对应难度) 是指在对应过程中,对应过程给我们造成的需要我们去克服的复杂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对应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用字母d表示)
(在实践中,对应难度在理论上还有标准对应难度与非标准对应难度之分.比如一项技术标准化后,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1表示).一项技术未成熟,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非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2表示).因为非标准对应难度比标准对应难度往往使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辛苦,即我们往往要克服的复杂程度更大)
只要人跟任何对象产生对应,上述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就会同时出现,与此同时对应关系也出现,否则,人跟对象的对应消失,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也就随之消失.显然,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在对应关系中的作用在时间上是同时的,不可分的.现在把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放在一个模式中反映,我们就会立刻发现我们人的趋向性是稳定的.
我们用对象A的识别量i比于对象A的识别误差e,显然,识别误差e越大,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的比值(兴奋量I)就越小,反之就越大.还有当对象A的传递系数L越小时,I也越小,反之,I就越大.所以,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与传递系数L和兴奋量I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I=Li/e (2)
我们在跟对象对应过程中,克服对应距离f,对应时间t,对应难度d要消耗体能(用C表示体能)与精力(用Ic表示精力),所以我们在克服f,t,d时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是CIc,所以
CIc=ftd (3)
(我们称C为体能消耗系数,用C1表示在对应对象时消耗掉的体能量,用C2表示人的体能极限,C=C1/C2)(CIc可以简单地作为能力来理解)
我们用(2)式对比于(3)式,得到
R=I/CIc (4)
我们称(4)式为需求定律,称R为需求系数.显然,只要我们人跟任何对象对应,我们人跟任何对象之间立刻就会出现需求系数R.下面我们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
证明1 设人在对应某对象R,我们向对象靠近时,对应距离f在减小,对应时间t在减小,对应难度d也在减小,所以CIc在趋向减小;又因为我们跟对象不断靠近,所以对象的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入的强度(兴奋量I)在趋向増大,因此,人在趋向某对象时,需求系数R趋向极大.
证明2 生理学研究指出,支配人的活动的是大脑神经中一种兴奋冲动,在同一时间,人的某个器官只能执行一种兴奋冲动,(比如在向前走的同时就不能向后退),所以当大脑中同一时间出现两个以上不同部位(R)的兴奋冲动时,脑神经就产生兴奋互相抑制现象,其结果是兴奋冲动(I量)小被抑制,而兴奋冲动(I量)大的进入执行器官.显然,兴奋冲动(I量)极大就无法被其他兴奋冲动(I量)抑制.
所以根据证明1和证明2我们可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注意: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是指当R2>R1时,人趋向R2.)
“需求公理1”从科学上找到了人(包括动物)存在——自私——的根据。生理学指出,外界任何对象,一旦与人产生对应,外界的信息就要在人的大脑神经里留下记忆,并且,人的任何创造,实际上也就是——记忆信息——的再创造。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我们人就会感到“幸福”,(即脑神经里感到愉快,下面我们还会讨论到),否则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所以,人的需要——“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的过程,就成了——自私。
“需求公理1”还给美学中——为什么明亮干净比阴暗肮脏美;为什么歌声比讲话动听;为什么弯曲比平直美;为什么造型上,整体设计优于部分组合(建筑、桥梁、车体设计等);为什么形状的无理数组合(黄金分割,圆周等)比形状的有理数组合(四方、长方)美,住惯城市的人看到乡村美,而住惯乡村的人却看到城市美,喜新厌旧…等,——找到了根据;因为前者的“识别量I” 、“传递系数L ”都大于后者,而识别误差 e、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 CIc、却小于前者,所以前者比后者在到神经中引起的“兴奋量”更大,所以前者比后者——美。
(待续)
需求公理2:
——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
需求公理2证明:
1、现在设,有个“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为N;有个“极大的范围(极大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为M。因为极大>有限,所以M>N.
2、现在设,有两个人的需求系数R分别为R1与R2,根据需求公理1已知(见下附4)——“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所以需求趋向(R1+ R2)=M。
3、根据不证自明的公理——人的活动不能超越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 ,即人的活动不能——M>N。
4、所以,在当(R1+ R2)=M>N时,R1与R2,在N内,必然交叉。
5、所以,当R1与R2,在N内,交叉时,根据需求公理1“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可推出,R1就成了R2的对应趋向的障碍,R2也就成了R1对应趋向的障碍。R1与R2就互相变成了对方的对应难度d。
6、在需求定律R=I/CIc中,对应难度d增大,CIc就增大,因为在“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是I>CIc,所以当CIc 的不断增大,I 不增大的情况下(在“当CIc的不断增大”时,I 不会“不断增大”,因为I 存在极限),所以,R就趋向1。
7、所以——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
需求公理2得到证明。
需求公理1与需求公理2得到证明的意义在于,——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进入共产主义的理论是错误的。
因为,需求公理2指出,——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就是说,地球即使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的需求系数R的范围(如果这两个人寿命足够长)最终一定会——交叉。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处于——需求系数R的对抗——之中;直到永远。
我们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需求系数R的对抗——的问题。解决这个“对抗”,我们人类社会只有几种方法:1、杀戮;2、掠夺;3、(市场自由)交换。今天,我们的理论与实践(100年来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可以得到证明,(市场自由)交换是解决需求系数R的对抗的最优方法;无论从自然资源节约或减轻人的各种痛苦方面衡量。
共产主义理论否定(市场自由)交换,提出“高度自觉的按需分配”主张。但我们问,你“按需分配”的东西从哪里来?是不是如要获得“按需分配”的东西,人类社会又要重新杀戮与掠夺。我们已知,没有人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财富;比如说,你在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的家里,你就吃不到猪肉,因为猪肉他不需求,所以你吃不到。人类财富产生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产生财富服从——需求公理。——如果生产财富时人类服从需求公理,“分配”财富时,人类又不服从需求公理,那么我们问,——人的神经组织中的这个“开关”在哪里?怎样去“揿”?
共产主义理论所以错误,是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公理)。也许我们认为,我们人的——意志——是自觉的,我们可以自由支配我们的思想言论与行为,这是错觉。实际上,人的意志是一个“十足的懒汉和饭桶”,它没有参与我们大脑的任何工作,也没有指挥我们干过任何一件事,它只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想出了什么主意,我们正在做什么事情而已。
进一步的研究会指出,自由支配我们的思想言论与行为的信息在脑神经组织的传递扩散中是服从一定规律而随机组合的,先于我们的感觉形成;脑神经组织中储存和传递的信息越多,意味着可能出现的——思想言论与行为(创新创造)——就越多,至于这些信息是否能对应于现实,这由在感觉中的执行器官(效应器)的反馈机制决定。显然,人的社会(自然)的实践越丰富,这些信息的成功对应现实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些都是生理事实,不是我们人为可以改变的。就是说,我们的“自觉意志”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聪明或能得到多少聪明;所以,共产主义理论大厦建立在人的“自觉意志”之上注定是不牢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3:57:45编辑过]
雷先生,你有没有看到,我的这些“新理论”不仅比你指的上述这些非“凡夫俗子”的人先进而且实用。比如,社会经济交换中,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值、供求关系与成本,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及规律,难道不是经济学的难题,你上述这些非“凡夫俗子”有提出过这些问题吗,有解释过这些问题吗,没有。这些非“凡夫俗子”们在这些问题上连门都没有找到。
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固然重要,但你要知道,去年为什么股市一直涨,今年为什么股市一直跌,如果你在前年就知道股市涨跌是服从什么规律的,那么你在前年就可以未雨绸缪了。这就是在“解决现存的问题”。经济上的现存的问题是昨天就要开始解决的,不是今天在开始解决的,你怎么能在昨天就知道今天呢,你就要知道什么是经济交换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如果一个电工师父不知道欧姆定律,他能知道电的毛病出在哪里吗。所以,今天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我提出的上述这些内在联系与规律。只要知道了这些社会经济交换的相互间内在联系与规律,你才知道明天怎样解决“存在的问题”。
交换定律的应用实例
引用一个张汉扬先生的例子: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屿上居住着两个人一个叫做张三一个叫做李四,现在我们假设张三是生产大米的,每天能够生产大米5公斤;李四是生产牛肉的,每天能够生产牛肉3公斤;某一天两人对大米与牛肉的必要使用消费量分别是张三大米2公斤量、牛肉1公斤量;李四大米1公斤量,牛肉2公斤量;现在,请问:两人应该怎么样合作生产分配或者交换才能合理?(假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接下来分析先生的例子。张三为a,李四为b。
1、求成本:
已知,a生产大米的产量是5公斤/天,因为成本是产量的倒数,所以是每公斤大米成本,
Ca=天/5 ,所以也是Ca=1/5;
已知,b生产牛肉的产量是3公斤/天,所以每公斤牛肉成本是
Cb=1/3。
因为a只生产大米,b只生产牛肉,所以大米和牛肉成本对两者都适用,所以,
Ca=Cb=1/5; (大米)
Ca=Cb=1/3. (牛肉)
2、求供求系数:
已知社会大米的供应量是5公斤/1天,而a需求2公斤,所以a的供求系数为
Sa=2/5/1=2/5;(大米)
而b需求1公斤,所以b的供求系数为
Sb=1/5/1=1/5;(大米)
已知社会牛肉的供应量是3公斤/1天,而a需求1公斤,所以a的牛肉的供求系数为
Sa=1/3/1=1/3; (牛肉)
而b需求2公斤,所以供求系数为
Sb=2/3/1=2/3. (牛肉)
3、求需求价值系数(在这里可简单理解为效用认知):
因为a一天需求2公斤大米,所以a认识到5公斤大米可以吃5/2天,因此
a大米的需求价值系数为,
Ra=5/2; (大米)
b一天需求1公斤大米,所以b也认识到5公斤大米可以吃5/1天,因此,
b大米的需求价值系数为,
Rb=5/1; (大米)
显然牛肉也一样,a的牛肉的价值系数为
Ra=3/1; (牛肉)
b的牛肉的价值系数为
Rb=3/2. (牛肉)
4、我们可以用“交换定律“来分析先生例题中的各种关系了。
(1)大米价格。因为交换定律P=RSC,所以,上述数据代入P=RSC得:
Pa=RaSaCa=(5/2)(2/5)(1/5)=0.2; (每公斤大米对于a的价格是0.2)
Pb=RbSbCb=(5/1)(1/5)(1/5)=0.2 (每公斤大米对于b的价格也是0.2)
(2)牛肉价格。
Pa=RaSaCa=(3/1)(1/3)(1/3)=0.33; (每公斤牛肉对于a的价格是0.33)
Pb=RbSbCb=(3/2)(2/3)(1/3)=0.33. (每公斤牛肉对于b的价格也是0.33)
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大米的价格刚好是等于0.2×5=1,生产5公斤大米1天的“产量/时间”的尺度。牛肉的价格也刚好是等于0.33×3=1,生产3公斤牛肉1天的“产量/时间”的尺度。在“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的情况下,需求价值系数R与供求系数S刚好互为倒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显然,等价交换不产生利润。
现在这里有个问题,a与b的大米与牛肉怎样交换才合理。如果a用1公斤大米交换b1公斤牛肉,显然a吃了便宜而b吃亏。因为大米价格是0.2,而牛肉价格是0.33。所以大米与牛肉的合理交换价应该是,1.325公斤大米交换0.803公斤的牛肉。
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我为什么用那么复杂的公式来算,因为在现实经济交换中,“完全信息”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就是说,供求系数S我们永远是未知的,(供求系数高估,显然我们看到,价格就高估,反之,价格就低估),并且,对于需求价值系数,我们也是未知的,比如,遇到喜欢吃的菜,就多吃饭,于是对于大米的需求量就增加,再比如,新款的手机出来,老款手机的需求量就减少,等;所以,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若要知道价格、价值系数、供求系数和成本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我们必须要用到“交换定律”。
(附2)
求大米与牛肉平均价的例子
我的平均价是这样求的:
[(0.2+0.33)/2]/0.2=1.325 (平均价0.265除大米单价0.2等于大米1.325公斤)
[(0.2+0.33)/2)]/0.33=0.803 (平均价0.265除牛肉单价0.33等于牛肉0.803公斤)
所以,张三用1.325公斤大米与李四0.803公斤牛肉交换,双方都公平。
我们再可以验算一下,解比例:1.325: 0.803=x:1=1.650:1.(x=1.650.)
解上式比例,我们可以得到1.650×3=5这个事实。这就是说,张三要用1.650公斤大米才可以换李四1公斤牛肉,如果张三全部用5公斤大米换李四的牛肉,按实际行情价:0.2:0.33也只能换3公斤牛肉;就是说,张三先把大米按0.2的价格卖出去,得1元钱,然后用1元钱按0.33的价格买回1公斤牛肉——这符合实际市场交换情况,也符合“等价”交换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用“交换定律”这个公式求出的结果,各项数据都是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并直观地揭示出经济交换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