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GDP成为了中国政府官员提拔和任命的主要标准,各级政府为了追求职位的高升和自己的利润,拼命地招商引资,拼命地扩大生产,造成了土地的大量破坏和环境的急剧恶化,同时,由于在地方追求GDP的过程中,造就了官商勾结,对普通公民的权利侵犯时有发生。应该说,以GDP为标准的考核制度,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中国内地的地方官员则大搞城市扩建,极其廉价地侵占农民土地,这也就是为什么前一阶段为什么房地产、水泥、钢材产业也这么繁荣的原因了。
很显然的事情,以及GDP为纲的官员考核制度,造成了社会和经济的畸形发展,但是,你觉得我们政府高层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吗?我想起码最近三年,政府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然在06年也不会提出来绿色GDP的概念,但是仍然没改变各级政府追求片面追求GDP的热情,因为本质没变,可是既然它造就了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不废除这个制度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两点,我想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一是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CCP)在追求什么?二是用什么标准考核各级政府官员?
我们政府(CCP)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邓小平和他的继任者认为经济的发展会解决社会问题,而且隐含了一个假设理论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广大公民的收入和福祉也会随之提高。换句话说CCP在追求广大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确实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涌现了无数的平民企业家和富豪,这是CCP给中国人的Chinese Dream。可是,从八九年那场风波中,大家还了解到,我们CCP的追求还有另一重含义,那就是执政。并且执政是第一位的事情,当然我们的政府认为,经济的发展有有助于第一位事情的达成!经济的停滞,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意味着社会的动荡,甚至是是政权的动荡。
第二个问题,什么标准来考核政府官员?这个在发达国家并不是很难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最终裁判员是选民,当选民觉得这个政府做得好,符合他们的利益,那你下一届接着干,否则,你滚蛋。可是在中国的制度里,这确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因为政府官员并不是由他们服务的公民说了算,而是他的上级,然而最高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会受广大公民左右的。很明显,最高层才是各级政府官员的裁判,可是如何考核呢?任何考核都必须量化,不够量化的考核标准只会导致弄虚作假和腐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GDP无疑是很好的量化指标。那用其他的指标呢?设想一下,用公民满意度好不好?听起来很美,那怎么实施呢?抽样调查?总体调查?如何监督?
期望有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