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66 4
2009-01-05

作者:袁剑 (著名学者)

"改革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式,在经"篡改"之后,用在今天的改革身上,倒是别有一番深意。

30年的改革,不仅将中国变成了一个与以前截然不同的中国,也同时将中国人分成了截然不同的 两批人,即改革前的我们与改革后的他们。所谓"我们",即是那些对1978年之前的时代有着深刻记忆并以这种记忆为标准来评判改革的人;而"他们",则是 那些对1978年之前的中国几无记忆因而会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改革的年轻一代。显然,对于改革,我们与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经验世界,也因此可能有迥然相异 的理解和态度。如果我们相信,年轻一代将是未来中国改革的推动者和主导者,那么,我们就必须努力去感受他们的体温,感受他们的经验世界。因为在我看来,中 国改革的未来一定是从他们的经验世界中生长出来,并按照他们的标准被塑造的。不管那些自以为是的"我们"是不是心甘情愿,这个判断恐怕都是大抵正确。

那么,对于改革,我们与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之于我们,30年改革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市场经济的确立。诉之于经验世界,就是物质的极大繁荣 与个人自由选择度的大大增加。从一个物质极度短缺和个人生活受到严密禁锢的时代,到今天这样一个物质过剩、个人生活空前宽松的时代,反差无疑是巨大的。而 正因为这种巨大的经验反差,我们评判改革的基准也被永远定格在那个畸形扭曲的遥远过去。然而,对于那些一生下来就被置于市场经济的他们来说,物质的繁荣与 个人的自由几乎是与生俱来,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无须也不会对改革所带来的这一切感恩戴德。相反,他们感受更加强烈的是那些当今社会到处弥漫着的不公不 义,是那些他们亲身经验着的失业、低工资、高房价、昂贵的教育,是那些在"差"与更"差"之间的选择。浸润在这样一种社会生活经验中的年轻一代,你让他们 由衷地支持改革,岂不是与虎谋皮、强人所难?如果让我们铭心刻骨的经验是商品的奇缺、自由的奇缺的话,那么对于他们,公正的奇缺、保障的奇缺,则成为最重 要的生活体验。如此两极的体验,他们所欲求的改革自然就不同于我们的改革。而他们的改革之未来指向也就清晰无比了。这一点,是那些仅仅强调市场化取向的老 改革者们必须特别予以辨析的。

当然,在我们与他们之间并不是没有交集,他们所要求的,很多也是我们所要求的,他们要改革 的,很多也是我们要改革的。寻找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改革共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辩论的是:怎样才是达到目标的最好的办法。所以,我要提请所有老一辈改 革家们注意:辩论(而不是强制)并达成共识,才是让中国改革重新出发的最强大动力。毕竟,改革是我们的,但更是他们的。而辩论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的历史 记忆以及由此而结出的智慧可以成为整个民族的公共知识。(原载于时代周报 原题:改革如何走进下一代) (本文来源:荆楚网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5 12:22:00
路过,学习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5 12:46:00
说的有道理,年轻一代,在市场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劳动者,对于市场的波动已经有了准备和接受能力,但是对于机会和分配的不公平,充满了怨恨,如果说这种不平等进一步持续下去的话,我们的改革的成果就会很快地被消耗掉,被年轻一代的劳动者的福利损失作抵消掉。进一步推动改革,推动市场化,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才是我们的通向未来持久进步的唯一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5 13:11:00
各自都有不同的诉求,要平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8-8 18:07:52
当然,当年的改革绝对是带有忽悠的成分在里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