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为首,利用“能源武器”恫吓邻国乌克兰,并利用天然气短缺威胁更远的欧洲其它地区的强悍俄罗斯政府:这种形象在过去几年的“天然气争端”期间 颇为常见。然而,那些争端的历史比一般人所了解的更为长久——它们开始于1992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普京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Gazprom)不可能赢得一场长期的天然气战争,他们明白这一点。
苏联天然气工业上世纪30年代诞生于乌克兰,从那里兴建了基础设施。乌克兰仍然是天然气管道网络的中心部分,即使活动的重点移向西伯利亚西部。苏联 解体后,沿着前共和国的边境,往往无法分配实物资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主要资产位于乌克兰,因此不再处于该公司直接控制之下:管道是一个明显的 元素,但同样重要的是,乌克兰控制了俄罗斯出口体系的大部分储藏能力。另一方面,乌克兰是一个重工业国家,自身的大部分天然气储备已消耗殆尽,不得不依赖 来自西伯利亚的天然气。
因此这是互相依赖的局面。俄罗斯需要乌克兰的基础设施来保证对欧洲的出口合同,而乌克兰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一旦发生冲突,中断天然气供应(俄罗斯方面)或关闭出口基础设施(乌克兰方面)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措施,这在苏联解体后已重复得到证明。
乌克兰过去从苏联的规划者那里获得天然气分配,在独立后也期望得到同样对待。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首次尝试对其输送的天然气收费,但没有成功。 当俄罗斯首次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以迫使其付费时,乌克兰只是挪用了原本用于出口的天然气;而当欧洲买家抱怨时,俄罗斯缓和了态度,并在没有成功让 乌克兰付费的情况下恢复了天然气供应。这种情况重复上演,不知何故,俄罗斯的天然气每年都得以继续流动。
俄罗斯不可能长期中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因为那将威胁到该国的出口。从实践看,把天然气发货量的约20%给乌克兰作为过境费是一宗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交易,那么为什么每年还要争吵?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很久以前就明白,乌克兰永远不会为官方输送的天然气付费。尝试的“解决方案”是私有化一部分贸易。如果客户直接向与乌克兰天然气当局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都不相关的另一家供应商购买,费率较低。
开展每年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贸易,要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管理高层和俄罗斯及乌克兰政界进行合作。该项贸易的促成者有机会从中个人获益, 并在事实上取代乌克兰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乌克兰的政治内斗,基本上可解读为争相成为乌克兰方面的贸易对手。(乌克兰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 (Yulia Tymoshenko)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天然气贸易发财,而亲俄罗斯的反对党领导人维克托•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ich) 代表着乌克兰东部一些最大的重工业天然气买家,这些都不是巧合)。同样地,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两者在摇摆不定的联盟之间也充斥着内斗。
因此,尽管全世界关注俄乌两国之间可预见的冒险政策,但关于天然气分配的真正争斗,则更为静悄悄地发生在莫斯科和基辅的几个寡头之间。这也许是喧闹 木偶剧的全部目的。对俄罗斯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使用“能源武器”对付欧洲的担忧,没有抓住关键。双方在正式层面都深切意识到对欧洲出口的绝对依 赖,因为这在该国的收入占有很大比例,而且他们也需要稳定、可靠、长期的关系,为天然气基础设施所必需的投资进行融资。
令人更为担心的是,乌克兰和俄罗斯政府容忍了(实际上是鼓励了)不露相的几个寡头利用政府高层和相当大部分基础设施作为争斗的工具。这显示出,法治和问责制度对这两个国家公共生活的影响是如何微弱;而且与竞争派系的实力相比,俄罗斯总理普京的强人名声是如何被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