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大家的留言!
很惭愧,版主的问题之前没有好好想过。根据看过的一些文献,感觉到劳动力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是一个很错综复杂的问题,让人很难下手。简单地说,在短期内,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会造成农村地区劳动力数量上的短缺,而且由于迁移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过程,因此可能造成农村部门劳动力质量的下降。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农业的产出将会下降。如果从长期来看,资本向农村部门的流动和技术进步就成为不能够忽略的问题。经常被讨论的资本进入农业的方式除了非农产业对于农业的投资之外(当然前提是农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更高),还有迁移者对于仍然留在迁出地家庭成员的汇款 (Remittance),这也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在这个领域里,两位年轻经济学家Docquier和 Rapoport做的不错,记得看过他们的一篇文章,讨论了Brain Drain对于迁出地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大致故事是:迁移带来的收益丰厚,但是迁移的前提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迁出地的居民对于教育产生了需求。不过在所有受到教育的人里只有概率为p (0<p<1) 部门能够最终迁移出去,因此,Brain Drain最终会促进迁出地的人力资本形成等等。
关于“劳动力都迁移出去了,谁来建设新农村?”我打算擅自把问题改成“农村劳动力在迁移之中,谁还在建设新农村”?这样我就可以根据我的文献综述回答了,呵呵。
根据我的文献综述,在1995-2000年前后这段时间内(资料比较老),平均每年受调查的农村地区(暂时)迁移率不到20% (附录三),累计的迁移率应该高于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尽管中国的乡-城劳动力迁移规模空前,但是截至2000年左右,仍有多数的农村劳动力没有迁移出来,他们是“新农村”的可能建设者。至于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某些村庄基本上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城市了,留在农村的是386199人员”,我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实际上我综述过的文献中,外来女劳动课题组在1995年对于湖南省某村的个案调查就发现,当地劳动力迁移率就已经很高,70%以上的农户有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是,应该考虑到,我们所选择的作农户调查,尤其是迁移调查的地区往往正好是迁移率很高的地区,所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得到的结论可能和我上面对文献中的迁移率去掉几个最高值,再去掉几个最低值,然后简单算术平均同样不可靠。我们十分需要准确的并且是公开的统计数据来支持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另外,剩下来的人员是否都是386199人员呢?恐怕也不一定,还是根据我的综述来吧,毕竟这方面我还是下了功夫的。首先根据综述1995-2000年前后,非迁移者的平均年龄比迁移者的平均年龄大10岁左右,不过说是99就稍微有些夸张了。第二,在中国的某些地区,男性在迁移者中占绝对优势,但是,在中国南方的某些省份,迁移者和非迁移者中男女比例都很接近,例如,朱农等的研究,因此38恐怕也只适用于部分地区吧。至于61,我没有仔细看过。呵呵。再说其他,尽管农村地区非迁移者的受教育水平低于迁移者,但是其中从事非农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高于迁移者;一些研究表明,很多非迁移家庭迁移前的人均收入要高于迁移家庭。综上所述,我想对待386199这样的论断应该谨慎一些。
我的回答,文不对题,而且根据古老文献,欢迎踊跃拍砖。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多多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8 6:49: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