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开始做一篇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文献综述,直到年底才基本完成。在写作过程中,我读过不少相关的文献综述。现在我把它们贴出来,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我还写了一些我对这些综述的主观看法和认识,也有促进大家相互交流的意思。另外,还得感谢smallfishcn,他在移民和经济发展专题中列出的一些文章对我很有帮助。
国外文献综述,大多数来自于学术期刊(如J.E.L.)和经济学手册系列,基本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Greenwood, M.J. (1975a), “Research on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3: 397-433
Greenwood, M.J. (1997),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M. Rosenzweig and O. Stark, eds., 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 Vol. 1B (North-Holland, Amsterdam)
Yap (1977), "The Attraction of Cities: A Review of the Migration Literatur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
Todaro, M.P. (1980),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in: R.A. Easterlin, ed.,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Williamson, J.G. (1988),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H. Chenery and T.N. Srinivasan, eds.,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1 (North-Holland, Amsterdam)
Taylor and Martin (2001),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and rural population change", in: Gardner and Rausser, ed.,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1 (Elsevier)
Bhattacharya (1993),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vol.7
Borjas (1994), "Th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 J.E.L.
Lucas, R.E.B. (1997),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M. Rosenzweig and O. Stark, eds., 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 Vol. 1B (North-Holland, Amsterdam)
Hanson (2006?), "Illegal Migration from Mexico to the United States", J.E.L.
Walker, J.R. (2008), “Internal Migration,” in: L. Blume and S. Durlauf, ed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Foster and Rosenzweig (2008),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T. Paul Schultz and John Strauss eds.,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4 (Elsevier)
此外还有Massey等人的综述
Massey, Douglas et al.(1993),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19, No. 3
多数文章可以在google/scholar.google.com上面找到,少数文章如Greenwood, 1997我也只有纸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3:14:20编辑过]
下面是我对于这些文献的主观评价。欢迎讨论,欢迎批评。
Greenwood (1997) 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一篇文献综述。在这篇文献综述里,作者系统地梳理了至上世纪90年代关于发达工业国家劳动力迁移研究的成果。首先作者归纳了一些发达国家迁移的重要经验事实,并且指出” if theories and empirical analyses of migration are any good, they ought to provide explaination of observed migration behavior”,接着作者详尽地探讨了迁移的各类影响因素。其中一些地方,例如,迁移研究中的均衡方法 (the equilibrium perspective) 和非均衡方法等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此外,作者的诚恳态度也让人欣赏。比如在谈到迁移者特征和其他的一系列问题时,作者坦承尽管研究者们对于其中的不少问题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这些共识仅仅存在于定性层面上,如果进一步定量地考察,这些共识也将不复存在。
这篇综述的一个不足可能在于:缺少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框架,迁移影响因素和迁移决策的关系显得比较散。迁移的形形色色的影响因素对于迁移决策的作用,往往不能从理论上给出清楚的解释,而只能从实证研究中(绝大多数就是各种计量分析)来确认,这可能也是目前(就我的知识水平而言)所有的迁移研究存在的共同问题,应该也不是能够短期内解决的问题。但是,或许就是这样,这篇综述才变得更有“综述”味道,而不是某种理论的确证。
当然,更多的劳动力流动的文献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这一方面和实际情况有关,在二战之后,大多数工业国家已经完成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部门的转移,而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迁移变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一方面,这可能和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传统有关,在刘易斯的模型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部门的转移,被理解为(可能是最)重要的基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机制。同时,著名的(Harris-)Todaro模型也是以发展中国家为背景的。在上述文献中,Todaro (1980) 和 R.E.B. Lucas (1997) 综述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迁移的研究文献。
Todaro (1980)的文献综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Yap (1977) 的研究。两者的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紧紧围绕着Todaro模型及其拓展模型展开的。读过之后的感觉有些特别,总让人觉得这篇文章并不是文献综述,而是为了验证Todaro的理论,尤其是他的预期收入假说而写的。这点在文章最后Todaro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里也有体现。本文给出了不少的描述性统计事实(Nonrigorous) 以及基于非微观数据的计量经济学 (rigorous) 事实,比较重要。但是由于前面所说的问题,使人对作者是否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过筛选存有一些疑虑。
R.E.B. Lucas (1997)的文献在经验事实上多次引证了Todaro (1980),并没有提供多少新的经验事实;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综述方面则侧重NELM(新劳动迁移经济学)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许多新的因素例如资本市场不完善、风险分散、信息不对称、家庭成员之间的策略行为,乃至原本是社会学的概念相对剥夺 (relative deprivation)被引入到迁移研究中,因此对于某些现象NELM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类似于因变量个数增加,R-Square增加,R-Square adjusted?,呵呵)。事实上,我对这方面的文献不太熟悉,因此大家可以忽略我以下的yy。我翻过O.Stark的代表作”The Migration of Labor”之后,感觉到:这简直就是微观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的直接应用!直白地,类似于书后的习题(估计是中高级或者高级教科书)。
Williamson (1988) 是目前中文文献中引用率较高的一篇综述。不过,这篇文章的侧重点非常明确,作者主要是在探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及其影响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取了对比研究的办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进程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的比较之中探讨了劳动力迁移是否“过度”和各种经济影响。作者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可能和他的经济史背景有关。
Taylor and Martin (2001) 则侧重于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模型和NELM模型,其中后者的篇幅很大。这篇文章对于迁移理论的梳理做的还是挺好的。
Foster and Rosenzweig (2008) 是我最近才看到的一篇文章。老实说,看过之后我有些失望。作者在文章里讨论了非农劳动和农村部门发展的问题,因为作者认为非农劳动是一个被研究者们忽视的问题。作者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且利用南亚等地的数据做了验证。应该说,作者在文献综述中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但是作者所作的回答十分平凡,尤其是实证部分。
接下来是一些国际迁移的文献综述,最出名的可能就是Borjas (1994)了。这篇文献综述主要依据作者本人和同事此前的一系列研究,例如,国际迁移中的选择性问题(可能也是Borjas最出色的研究之一)和国际迁移对于迁入地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Hanson的综述和Borjas 的综述关系紧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2:44:58编辑过]
相关的中文文献综述,我就不想YY了,这些文献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下列文献综述,我觉得还比较好,对我自己的文献综述有帮助。
赵忠,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经济学(季刊),2003年4月
张永丽、黄祖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1期
胡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07.01
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和“三农”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附录: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综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最后,再发一个我写的综述的链接。在这篇综述里,我根据文献集中探讨了迁移者的特征问题,或者不严格地说:迁移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希望有机会的话,再作改进。链接地址:
http://www.hujingbei.net/show.aspx?id=442&cid=60
Any constructive criticism is welcome!






楼主辛苦了!!!
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一篇文献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而只有把它放到一个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一个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她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她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需要问自己这些问题,除了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熊易寒)
这里仅上传几篇在google上很难找到的文章。
Yap, 1977
Williamson, 1988
Massey, 1993
文章仅供网友学习研究之用。如有不妥,请删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39:02编辑过]
楼主的综述文章“谁是中国乡-城暂时迁移者? -- 一个迁出地视角的实证文献综述.pdf”(http://www.hujingbei.net/show.aspx?id=442&cid=60) 比前面列举了许多中文综述文献在深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他就很小的从乡村迁出地、而非城市迁入地的角度,考察了文献中关于什么人更容易迁出的各种研究。楼主的为学态度非常认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中具有什么特征的人更容易迁出?记得看过一本讲美国南方在1860年前后闹独立的那些人、那些组织坚持和宣传自己信念故事的书(在美国,虽然南方独立失败了,但是坚持那样信念的人和组织并不因此成为反动者,所以照样能够活动、能够公开宣传自己的主张),书中用一个老人的话说:“all ambitious Southern come north",所有有抱负的南方人都到北方去了。那个老人说的就是南方农民向北方的移民。100年前,那些向新英格兰方向的硬座火车上坐满了到北方打工的南方人。那个老人的话让我想起我们中国的农民是不是也这样,all ambitious persants come urban? 所有有抱负的农民都进城了。所谓an ambitious man/woman,就是对未来有憧憬而又愿意为憧憬冒点险的人,不管这憧憬是为了挣钱回乡下造房子娶媳妇、还是永远离开乡村或者其他。
具体落实到经济学研究。我觉得迁移的微观调查和理论研究应当有深度和高度。目前我们读到许多缺乏深度和高度的文章。深度是挖掘的很细,对定义、对调查的具体情况,对数据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楚,对某一个或少数两三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高度是超脱个案和日常智慧,是从机理上对我们常常坐在家里就可以想到的东西做出分析。比如年轻劳动力比年老劳动力更容易迁出。这是个trivial wisdom。任何一个policymaker或者普通人都会想到这一点,不需要经济学家来告诉他。如果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调查研究是没有高度的。打个比方,气温骤降后感冒人会多一些。如果医学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此,那它和常人智慧相同。所以,医学应当告诉我们的还是气温骤降和感冒非常人经验所能体会到的理论联系(例如人呼入的空气突然变冷,上呼吸道不能迅速变化以保证进入肺部的空气恒温而出现感冒等等)。
楼主综述的文献尽管是经过大海捞针似的选择,是属于国内相关文献的佼佼者,但总的来说依然缺乏高度。楼主尽管把文献挖掘的很深,文献比较的很细,但材料如此,楼主可能也无法“高”起来。
尽管我们的调查研究还很不够。经济学的人也应当好好学习社会学的调查理论和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所做的调查还在原有调查层次上,只是换一个村庄,换一个时间,那么,这样的调查少做一些也罢。在100个调查上再加一个调查并没有多大意义,尽管这样的调查会为主持者带来收入,让学生写出可过关的论文。理论是超出常人智慧的创见。而我们需要的是理论,社会和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也是理论创见,而非那些他们早已经想到的常识。


昨天因为要整理外出调查的数据,所以楼主的帖子也没有仔细“读”,呵呵,在我的认识中,读和看是有一定的区别,读至少要用“心”,而看却不一定:)~~本版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这种出现这种“学术之风~~探讨之风”了
今天仔细读了楼主的文章,还有一些朋友的评论,特别是“hujingbei”朋友的点评,可以说言语精辟,切中要害,由于这段时间非常忙,楼主给的链接——那篇文章(谁是中国乡-城暂时性迁移者?——一个迁出地视角的实证文献综述)还是没有仔细读完,甚为遗憾!看来只有寒假才能好好补上这一课了。
现在国内对劳动力迁移的研究比较多,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劳动力转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多大?楼主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目前对迁入地的影响,包括计量方面的实证分析,都有一些,但是似乎对迁出地的研究并不多,其实这又回到本版以前讨论了的一个话题——劳动力都转移了,谁来建设新农村?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