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21:45:38编辑过]
北京大学(149位,含北医)
南京大学(141位,近50多年以来未与其他大学合并)
清华大学(134位,含协和)
复旦大学(59位,含上医)
浙江大学(53位,含杭大、浙农、浙医)
上海交通大学(29位,含上海农学院、二医大)
同济大学(25位,含上海建材工业学院等多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5位,含合肥烟草学院)
武汉大学(24位,含武汉测绘学院等多所大学)
南开大学(16位,含天津对外贸易学院)
中山大学 (11位,含中山医科大学)
1948年,中央大学 在 全世界大学排名 进入了前50名!
比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更强。
非常可惜的是,1954年,
教育部把这所世界级的著名大学化整为零了。
下面是分成院校列表:
国立南京大学: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后称南京大学至今。历史
国立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可以追溯到建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校名先后多次变更。
三江师范学堂(1902-1912)
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请求“先办一大师范学堂”。缪荃孙出任首任总稽查(筹备校长)。
1903年2月,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
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成立。1904年10月正式开学。学制分为一年最速成科、二 年速成科、三年本科和四年高等师范本科。学科设有理化科(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历史舆地科和手工图画科,讲授史地、文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 生理、农学、图画、教育学等课程。
1905年,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1906年,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战乱中,两江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1923)
1914年8月,开始酝酿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9月正式开学,江谦出任校长。
1916年春,设体育专修科,后来成为上海体育学院。
1917年,设农业专修科,后来成为南京农业大学。
1917年,设立商业专修科,后来成为上海财经大学。
1918年,设立工艺专修科,后来成为东南大学。
1918年,设立教育专修科,后来成为南京师范大学。
1920年,南京高师“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 就”;此后高师改大,定名“国立东南大学”,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教育、农、工、商四个专修科改归东大,其他各本科仍由南高继续办理。郭秉文同时担任南京 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刘伯明任文理科主任兼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内务副校长)。
1920年时的系科设置: 设文理科、教育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等。 文理科设国文、英文、哲学、历史、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系。
国立东南大学(1921-1927)
1921年起以“国立东南大学”名义招生,南高不再招生,俟其学生全部毕业后即并入东大。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南高正式并入东大。
1924年4月,停办工科,以工科机械、土木、电机三系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改组成立国立河海工科大学。
1923年时的系科设置(此时全校共有教职员200余人,学生1600人。共设5科28系,学科齐全,居全国之首):
文理科:设国文、历史、外国语、政治、经济、哲学、物理、化学、数学、地学等系;
教育科:设教育系和心理系;
工科: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等系;
农科:设生物、农艺、园艺、畜牧、蚕桑、病虫害等系;
商科:设普通商业、会计、工商管理、银行理财、国际运输等系。
国立中央大学(1927-1949)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6月,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原由该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 学、上海商科大学和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及江苏境内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四所公立专门学校,改组为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组建法学院。在上海吴淞创立医学院,是中国国立大学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此时全校设文、理、商 、工、农、医、教育八个学院。
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
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院系设置如下:
1928年时的院系设置: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哲学系、史学系、外国语文系、社会学系;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
法学院: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
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师资专修科、艺术专修科、体育专修科;
农学院:农艺系、圆艺系、农产制造科;
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银行理财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系;
医学院:基本医学系、临床医学系。
1932年6月,国民政府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将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发展至1985年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将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发展至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
1935年5月,在南京重建医学院(后成为第四军医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中央大学西迁四川重庆沙坪坝,在重庆大学借出的松林坡 建造校舍开学,后又在柏溪建供一年级新生所用新校区。医学院另迁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校舍。至今在重庆和成都仍有遗迹,如四川省立医院即是中央大学医 学院抗战期间创办的附属医院。
1940年,汪精卫政府在南京“恢复”中央大学,不久迁至金陵大学旧址,后被称为"南京中央大学(1940-1945)",也被称为"伪中央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南京的中央大学解散,图书、仪器、档案等校产由重庆迁回的国立中央大学接收。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四牌楼原址。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47年时的系科设置(拥有7院41系及科组、23个研究机构,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
文学院: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俄文专修科;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地理系、心理系、气象系;
法学院:法律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边政系、司法组;
师范学院:教育系、艺术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
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化学工程系;
农学院:农艺系、农业经济系、园艺系、农业化学系、森林系、畜牧兽医系、畜牧兽医专修科;
医学院:医科、牙科、牙医专修科、护士师资专修科、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
南京大学(1949-1952)
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径称南京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参与中国大陆高校院系调整,文理科以外的院系划分出去,在文理学院的基础上,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组建为文理综合性的新的南京大学,由原址迁至金陵大学旧址。
划分出的院系组建的院校包括: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师范学院,设在金陵女子大学旧址,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农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后迁往东郊卫岗。1988年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林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后迁往龙蟠路新庄。1985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工学院,设在南京大学旧址,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先设在南京大学旧址,后迁往西康路。1985年改名为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华东航空学院,1957年并入组建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组建(南京)华东军区医学院,1954年迁至西安合组为第四军医大学。
此外,以南京大学有关院系为主体,还组建了(上海)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上海体育学院)诸校。
1952年以后
南京大学
1960年,中国气象局和南京大学合作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改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
(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原(南京)华东水利学院)
(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陜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原(南京)华东军医学院)
(江苏南京)华东航空学院(后合建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原(上海)华东体育学院)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原国立上海商学院)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原国立上海医学院)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原重庆医学院)
(江苏南京)南京资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
(江苏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镇江)江苏大学
(江苏无锡)江南大学
(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有关院系还分出演化而成其它一些院校系所,虽然不是由有关院系直接分出组建,
但是在其创建的过程中,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许多师生校友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华东政法学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央美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大,浙大完全被迫害的~要不然早就世界top100了~ 广东省一个省培养的院士还没南大多呢~
江苏大多高校,源头都是南大~ 江苏是211工程第2多省~ 高校是全国最多的省~
1948年,中央大学 在 全世界大学排名 进入了前50名! 比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更强。今天,国内有没有一所大学进了前50名? 有没有一所大学进了前100名? 非常可惜的是,1954年,教育部把这所世界级的著名大学化整为零了。
下面是分成院校列表:
(台湾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江蘇南京)南京大学
(江蘇南京)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
(江蘇南京)河海大学(原(南京)华东水利学院)
(江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江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江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陜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原(南京)华东军医学院)
(江蘇南京)华东航空学院(后合建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原(上海)华东体育学院)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原国立上海商学院)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原国立上海医学院)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原重庆医学院)
(江蘇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
(江蘇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江蘇镇江)江苏大学
(江蘇无锡)江南大学
(江蘇南京)三江大学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江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江蘇南京)南京体育学院(原南京体育学校)
(江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南京航空学院)
(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有了调查,就有判断权。
1、北京师大的经济学科的部分教师(全职,兼职或挂名的不算)及研究领域:
政治经济学:杨国昌,白暴力,沈越,陆跃祥 微观经济学:杨晓维,张永林,邢春冰, 宏观经济学:李晓西,尹恒,袁强,董藩,刘学敏,张琦,发展与劳动经济学:李实,赖德胜,张秀兰,李宝元,尚晓援,徐月宾,罗楚亮, 金融学:贺力平,钟伟,李翀,胡海峰,何璋,李红刚 教育经济学:王善迈,袁连生,杜育红,孙志军,刘泽云 经济史与思想史:唐任伍,张跃, 企业管理:高明华,刘松柏,戴贤远,孙川, 李由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陶大镛,赵春明,曲如晓,姚新超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4位常务理事。 2、近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项[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1:39:10编辑过]
个人认为北大清华因为其资金雄厚再加上名牌效应而聚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海归是其实力提升的关键,但这有点暴发户的感觉,还是觉得人大经济学才是多年积淀的结果
我个人也觉得北师大没有那么牛。一个学校的水平如何,发展前景如何,不能仅仅看老师(当然就凭老师而言,北师大整体上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更关键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后者才是底蕴。北师大自从引进李实后,自我感觉劳动经济学很牛了,但似乎并无后续,而在体制和自然规律的双重磨损下、随着新生代经济学家的兴起,李实又能支撑多久呢?课程还是那么的传统,学生还是那么的功利,整体而言,学生的经济学训练是那么的脆弱,楼主能够同时说北师大的经济学教学能够与哪个一流经济学院PK吗?在这种情况下,北师大的经济学怎么可能登堂入室呢?
说实话,在这些学校中,最值得佩服的还是复旦。建设一流大学不能光靠引进师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大学本身能够培养出具有一流研究能力的学生。北师大还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不服气,又能扯出哪个学生来PK呢?北师大的学生中能在一流刊物上发文章的有几个呢?偶然中了一篇半篇的那些人中,又有谁具有可持续性呢?至于所列举的那些人,有些其实是不能做评价的。北师大,还是跟人去拼师范的好,因为大家都不做这个方面;拼经济,还得悠着点。
个人觉得中央财经大学近两年的进步是很快的,邹恒甫、黄少安、张俊喜等知名学者的引进,每年几十名海归以及高水平国内人才的流入,还有每年几十位国外教授的来访授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