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1-16 11:50:00
我也认为5楼的说的有一定道理,当然,市场经济中“无利不成欢”,也不排除存在一定的黑幕。读一读《诚信的背后》就能大彻大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1:52:00

看了各位的帖子,感到自己的差距,居然看都看不懂.我要饿补一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1:52:00
还是我们国家不够强大啊,只能被人牵着走了。另外,相关组织和责任人也难辞其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1:54:00

其实我也想不通,如果我能想通,就不用在这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1:54:00
头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1:57:00
其中的利益关系肯定有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2:53:00

《财经》08年23期上李剑阁的文章何和张军的评论大家真应该好好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2:59:00

实话说,要是你经常读国外的经济学家的论文与国内经济学家论文你就知道差距了

实施上,这差距国内的无论实战还是理论都认识到了,这一认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盲目崇拜与自行惭愧,

其表现为:

资本市场上的产品卖给外国人后,要是价格一路飙升,他们很有面子,要是走的不好,他们就如坐针毡,他们就把这些产品看成炸弹,标志自己名字的炸弹,不搂在自己的怀了,他们睡不着,而外国人却恰恰相反,

此外,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从大局考虑,他们也应该这样做,毕竟中投的资金充裕,出去投资也是亏,到香港去维稳,有面子,又复合党的作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3:15:00
据说党搞政治和华尔街搞钱一样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3:18:00

学前班的水平很高呀。

不让外资赚钱就没有改革开放了。

——先顶顶这位网友。后一点总结得很精辟。

(1)“不让外资赚钱就没有改革开放了。”这个是很精辟的。回头去看,过去30年,乃至60年,不仅仅是银行,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做了很多必要的和不必要的让步。虽然,具体的让步是一些或某几个政治经济精英(或至少是我们所认可的制度选择和社会选择下的“代理人”)们做出的~~ 而如不能成为其中一分子,那么一味的责怪和空洞的愤怒意义都不大~~

(2)关于“学前班”,我以为是“birch”网友幽默的、中性的称呼或评论而已。个人以为不带有其他色彩~~我本人是为了赚积分,依靠灌水和哭穷混到了“博士”学位,结果,稍不留神,竟然成了“讲师”;反而有点不敢乱说乱动了~~(好在是虚拟空间,应该没有熟人,哈哈~~)

(3)这个title为“学前班”的网友,我个人十分荣幸看到你的回复和评论。自获悉中资H股被外资抛售以后,心里总有所忧虑;自身学识有限,很担心工作中会在一些大的方向上出现某些错误的预判。凭直觉,担心是“老鼠拉木锨”,便到处找资料。看到你的文章,基本就放心了,看来终于在新年前可以过个轻松的周末了,赫赫~~

谢谢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3:38:00

美国这次的问题是ETHICS,而不是managerial disaster. 还有你前2句的话太主观,不敢苟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3:52:00

呵呵

越来越有意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4:27:00

难得看到大家关心这个问题,我就再多说一两句。其实太忙,根本没时间关注这些信息,也没有刻意去查资料理一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

我记得新浪网说有意出售中行股份的苏格兰银行(出售了没有不知道,有空的可以查查)最近好像一直在做筹集资金的努力,还有瑞银,包括出售业务部门。其实在这个时候,欧美市场上的资产都不好出售,对一些金融机构真的是到了断臂求生的时候,连本土的传统业务都可以出售,何况海外资产,衍生品前阵两折都很难出手。前期看起来度过难关的瑞银(前期提前抛售了不少衍生产品计提了亏损)最近好像问题又很大,大家查查它们从2007年年中以来都做了哪些筹集资金的努力就明白了。欧美金融市场上现在的流动性很差,很多金融机构根本借不到钱,大家都不知道交易对手内部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所以都不愿借钱出去,对他们现在绝对是现金为王的时候。对于金融机构,没有现金没有流动性甚至可能发生瞬间倒闭的事情,即使这时候你手里还有尚未变现的资产。

至于国外银行的总体管理水平那还是比中国的高,我们好像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做五级分类的,从那以后才开始有风险管理的。欧美银行这次出问题主要还是在次贷相关产品上(有杠杆,所以问题很严重,现在都在去杠杆),其他业务部门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金融危机将使得他们其他业务部门(信贷、信用卡等等)在短期内业务量萎缩(出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等原因,这里面就复杂了),盈利肯定受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6 14:35: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4:46:00
又是一次被高估的交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5:05:00
以下是引用jennilu28在2009-1-16 14:27:00的发言:

难得看到大家关心这个问题,我就再多说一两句。其实太忙,根本没时间关注这些信息,也没有刻意去查资料理一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

我记得新浪网说有意出售中行股份的苏格兰银行(出售了没有不知道,有空的可以查查)最近好像一直在做筹集资金的努力,还有瑞银,包括出售业务部门。其实在这个时候,欧美市场上的资产都不好出售,对一些金融机构真的是到了断臂求生的时候,连本土的传统业务都可以出售,何况海外资产,衍生品前阵两折都很难出手。前期看起来度过难关的瑞银(前期提前抛售了不少衍生产品计提了亏损)最近好像问题又很大,大家查查它们从2007年年中以来都做了哪些筹集资金的努力就明白了。欧美金融市场上现在的流动性很差,很多金融机构根本借不到钱,大家都不知道交易对手内部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所以都不愿借钱出去,对他们现在绝对是现金为王的时候。对于金融机构,没有现金没有流动性甚至可能发生瞬间倒闭的事情,即使这时候你手里还有尚未变现的资产。

至于国外银行的总体管理水平那还是比中国的高,我们好像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做五级分类的,从那以后才开始有风险管理的。欧美银行这次出问题主要还是在次贷相关产品上(有杠杆,所以问题很严重,现在都在去杠杆),其他业务部门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金融危机将使得他们其他业务部门(信贷、信用卡等等)在短期内业务量萎缩(出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等原因,这里面就复杂了),盈利肯定受影响。


从表象来分析外方出售的目的是:

1.为变现救命

2.选择目前的时机是否有其他考量呢?

另,LZ的意思是为何中金愿意在此刻巨量接盘:

1.不排除受**命令的影响

2.真的在目前这个价位是物有所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5:11:00

不错!值得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5:25:00
以下是引用jennilu28在2009-1-15 19:36:00的发言:

假如你了解我们国家银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这不至于难以理解。1998年我在中国投资银行的总行(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投行现在已经消失了),当时好像成立了一个不良资产清算组,估计各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据我同事说,投资银行的呆坏账率达到70%(没有对外披露,所以我不负责数据的准确性),其他四大行加上交通银行呆坏账率没这么高但也极不乐观。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美国IT泡沫破裂,那以后几年的银行盈利水平并没有大的起色。那几年国内学术文章、国外的报刊杂志谈论中国的银行业“技术上破产”相当普遍,就是说遮遮掩掩但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否认这一点。当时流行的口吻是:虽然我们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很高,但是有国家信用做担保,国有银行不会真的破产。加上90年代后期起我国参加了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给我国银行业的压力很大(了解历史的人知道日本90年代后期的银行业危机以及重组就是因为巴塞尔协议采用严格的风险计量方法,使得日本原来的会计方法下被掩盖的高不良资产突然暴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拯救”中国银行业,有几个选择?首先,剥离不良资产,划断新旧界限。这好像是在1999-2000年前后做的事情,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数千亿不良资产(要知道当年中国的银行业总资产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大,有的银行都翻几番了)。第二,上市。第三引进外资。对于外资来说,出资进入一个在他们看来内部管理封闭老套、“技术上破产”的中国国有银行,远没有今天看来这么一本万利。当然,无疑他们看到了国家信用担保和庞大国内市场潜力的优势。

说实在的,大约2003年以前的银行业务相当简单,以发放贷款为主。内部的部门设置也相对简单,银行以前可没有买基金、卖保险、卖理财产品什么的,金融市场部以前叫做资金部,业务相对简单。应该说确实一些外资银行帮助我们的中资银行发展了业务、改变理念和培训人员。否则中国的银行有可能不会转变的这么快。当然因缘际会,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加快、流动性膨胀带来的加息导致利差扩大、银行业转变观念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银行上市获得流动性溢价,等等等等,都使得当年外资行出资入股成为明智之举。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当时估值的高低,但是如果不在当时的既定条件和环境下看待问题是不正确的。这不是模型可以设定前提假设,前提是给定的,和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在当时的条件局限下,包括时间在内的选择权(当时还要考虑入世时间的问题)都不在我们这一边。担心入世后金融业的生存问题,必需在入世之前改造中国庞大的银行业,使它产权治理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当然后来我们发现外资行在中国市场上并没能马上长成庞然大物,这是后话。

前几天看新浪财经有的外资行抛售的收益差不多就是翻番(好像还不到吧)。他们作为在上市之前就进入的战略投资者,考虑到当年(虽然时代并不久远)中国银行业的普遍状况,这样的盈利水平应该可以接受。中金的接盘也可以理解,外资行如果不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母国的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抛盘,现在的股价很低。对他们而言,现在抛售获得的是救急甚至救命的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金觉得以现在的条件衡量,对他们是买入的好时机,这是基于他们对市场趋势、时机以及持有资源的判断,因此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奇怪。


兄弟的分析有道理啊。

大家不要头脑发热,一时冲动。问题是有,但谁也不能未卜先知啊!要不然还哪来金融危机啊!

心态要平和些,分析问题要冷静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5:43:00
主要是决策者们现在不学《资本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6:00:00
以下是引用ggg_liuyun在2009-1-16 9:3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wangfei8126在2009-1-15 19:06:00的发言:

要这么说那些华尔街的不也一个水准么,20000点的时候不套,10000点去抛200亿出来,根本就不是战略投资么,而是散户的做法.

这样分析真的对么???如果大家都看懂,就赚不着钱了,兄弟

当初外资入股是有限售条件的,没有达到限售条件是不能流通

呵呵,多谢提醒,我只是说大家都是赚钱的,限售股只是有锁定期而已,,并不影响你的战略决策,这批200亿的股票,如果是简单的抛售,为什么会那么快(15分钟)有人接手,我只是试图说明此现象不像LZ想的那么简单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6:08:00
 
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四家损失就超过7500亿元,仅2006年一年银行股贱买损失就超过6千亿元,整个银行金融领域能统计到的损失就超过万亿。根据国务院医改调查小组组长葛延风讲,解决全国的医疗问题每年6800个亿就够了,可是仅仅几家银行就把全国的医疗费用送给了外资。
我们去年全国工资总额才两万多亿元,去年全年GDP增长部分也就是2万亿啊,结果仅贱买银行股就被外资一年拿走了上万亿,老百姓又怎么能不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6:10:00
金融危机造成他们流动性缺乏,撤资套现也是迫不得已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6:18:00

 银子都被鬼子赚了,郁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6:24:00

大家有没有想想,外国资本投资我们银行,我们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撇开融资上市从溢价中得到的好处不说,观念,架构,管理,业务,中国银行行业总体得到了多少的提升?!!我觉得外资此次以“抽逃”,跟当初发行价比,得到的利益是他们投资正确的合理回报,在这么个低位~~如果不是急需现金~~ 

哪有只许自己得利,不许别人赚钱的道理,胡主席都说过要win-win嘛

ps,认为10楼的老兄全无恶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6:30:00

当时的捆绑战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7:15:00

楼上评论的都有道理,小弟才疏学浅,受教了。

从以上观点得出,外资的抛售应该是有急需所为,用来变现的;中资的收购也是考虑到国有银行的发展前景。。。但对国有银行的自身发展考虑的不多,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见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7:19:00

内幕与黑幕,在群众雪亮的眼睛中都是没办法逃脱的,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啊

时机未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7:58:00

说有内幕和黑幕,又不知道什么内幕和黑幕,搞得神秘兮兮的,有意思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7:58:00

党和国家也要缴学费的,跟我们老百姓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8:29:00
jennilu28分析的不错,希望论坛里常见到你的足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8:3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