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284 107
2009-01-15

       最近外资疯狂抛售中资银行股,当年我们将外资视为战略投资者,天真地以为他们会成为我们银行股东,会转移技术给我们   同时会将先进管理理念传授给我们  所以作为回报 我们以特别低的价格卖给他们(这点无可厚非,因为世界没有活雷锋) 可现在他们在限售锁定期一到,就接二连三的抛 一点都没有做长期股东的意思 中行15分钟200亿成交震惊港交所 中金是接盘者

我们低价卖给他们 现在高价接回来?我们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

因为我一直坚信 没有人比党中央更有智慧 

但是真的想不通这招棋上怎么布置的?

请高手解答,不希望无端漫骂。。。。。

如果找到满意答案,我奉送论坛币200   实在是想不通,睡不着觉。。。。

(感谢jennilu28,jennilu2提供理性的解答,看到了你的答案,我至少可以好好午休。学习了。。。。昨天、今天A股银行股发飚,我猜测很有可能是国家为了防止“外资抛空中资银行股”产生雪崩效应,狂拉银行股,给香港以信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6 18:44: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5 18:42:00

加入蛋头决策者就是驴呢?

哈哈哈,怎么踢自己?

估计是受贿了吧?

如果看看江平的文章就知道华尔街有多黑,外国的所谓战略投资者不过是垂涎

我们30年来积累的财富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5 19:06:00

要这么说那些华尔街的不也一个水准么,20000点的时候不套,10000点去抛200亿出来,根本就不是战略投资么,而是散户的做法.

这样分析真的对么???如果大家都看懂,就赚不着钱了,兄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5 19:23:00

很显然,某些人缺乏基本的责任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5 19:36:00

假如你了解我们国家银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这不至于难以理解。1998年我在中国投资银行的总行(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投行现在已经消失了),当时好像成立了一个不良资产清算组,估计各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据我同事说,投资银行的呆坏账率达到70%(没有对外披露,所以我不负责数据的准确性),其他四大行加上交通银行呆坏账率没这么高但也极不乐观。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美国IT泡沫破裂,那以后几年的银行盈利水平并没有大的起色。那几年国内学术文章、国外的报刊杂志谈论中国的银行业“技术上破产”相当普遍,就是说遮遮掩掩但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否认这一点。当时流行的口吻是:虽然我们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很高,但是有国家信用做担保,国有银行不会真的破产。加上90年代后期起我国参加了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给我国银行业的压力很大(了解历史的人知道日本90年代后期的银行业危机以及重组就是因为巴塞尔协议采用严格的风险计量方法,使得日本原来的会计方法下被掩盖的高不良资产突然暴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拯救”中国银行业,有几个选择?首先,剥离不良资产,划断新旧界限。这好像是在1999-2000年前后做的事情,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数千亿不良资产(要知道当年中国的银行业总资产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大,有的银行都翻几番了)。第二,上市。第三引进外资。对于外资来说,出资进入一个在他们看来内部管理封闭老套、“技术上破产”的中国国有银行,远没有今天看来这么一本万利。当然,无疑他们看到了国家信用担保和庞大国内市场潜力的优势。

说实在的,大约2003年以前的银行业务相当简单,以发放贷款为主。内部的部门设置也相对简单,银行以前可没有买基金、卖保险、卖理财产品什么的,金融市场部以前叫做资金部,业务相对简单。应该说确实一些外资银行帮助我们的中资银行发展了业务、改变理念和培训人员。否则中国的银行有可能不会转变的这么快。当然因缘际会,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加快、流动性膨胀带来的加息导致利差扩大、银行业转变观念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银行上市获得流动性溢价,等等等等,都使得当年外资行出资入股成为明智之举。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当时估值的高低,但是如果不在当时的既定条件和环境下看待问题是不正确的。这不是模型可以设定前提假设,前提是给定的,和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在当时的条件局限下,包括时间在内的选择权(当时还要考虑入世时间的问题)都不在我们这一边。担心入世后金融业的生存问题,必需在入世之前改造中国庞大的银行业,使它产权治理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当然后来我们发现外资行在中国市场上并没能马上长成庞然大物,这是后话。

前几天看新浪财经有的外资行抛售的收益差不多就是翻番(好像还不到吧)。他们作为在上市之前就进入的战略投资者,考虑到当年(虽然时代并不久远)中国银行业的普遍状况,这样的盈利水平应该可以接受。中金的接盘也可以理解,外资行如果不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母国的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抛盘,现在的股价很低。对他们而言,现在抛售获得的是救急甚至救命的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金觉得以现在的条件衡量,对他们是买入的好时机,这是基于他们对市场趋势、时机以及持有资源的判断,因此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奇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19:52:0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5 19:38:00
虽然不知道是谁,肯定有人得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