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章作者:王晓琴 刘军 <br/></p> 文章提要:从管理学的历史沿革入手,剖析了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发展趋势问题。指出,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对经济学的“背叛”又是经济学研究的拓展,并且在新的经济环境和学术条件下,二者之间既分野又融合,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理论及企业决策理论方面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br/> 关键词:管理学 经济学 分野 融合 <br/><br/> 一般地讲,任何一个被认为是科学的学科,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管理学也同样如此。从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看,管理学既是对经济学的“背叛”又是经济学研究的拓展。目前来看,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既分野又融合,并且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国内外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交叉领域中,一些新兴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决策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等的兴起,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br/> 一、管理学的历史沿革<br/> 纵观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曙光在重商主义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以威廉?配第发表《赋税论》(1662)算起,经济学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与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为标志,管理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br/> 一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1]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ZF)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对管理概念曾有一句名言:“管理即制定决策”。[2]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决策职能受到了管理界的普遍重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管理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如“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由于管理复杂后进行专业化分工的专业管理活动,是有效整和资源所必需的活动,但因其每一项活动又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和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配置。”[3]<br/> 当19世纪末期管理科学形成独立学科时,泰勒(Fredrick W?Faylor)等人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其中心是以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要求与工人的高工资要求之间的平衡。而梅奥(E1ton Mayo)等人则着重于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孔茨(Harold Koontz)的归纳,到1980年时已有11个学派,其中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但彼此之间也有交叉,例如Kast F?E?既属于系统管理学派,又属于权变理论学派。<br/> 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从目前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理论,包括组织的动力学机制、组织的构造及运行的理论;二是各种管理职能方法,包括对资源配置的整体性系统方法和针对局部问题的各种职能性方法;三是把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结合起来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br/> 二、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差异<br/> (一)关于人性假设<br/> 人性假设是基于人的普遍行为特点,对人的属性所作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界定。这种界定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前提。经济学与管理学对人性假设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对两门学科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br/> 1.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以市场为分析对象的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人是“自利”的,并会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1776)中指出,市场制度中的个人“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此,亚当?斯密隐约表述了经济人的最初含义,即理性的自利人。后来,西尼尔(1836)在其提出的“纯经济理论”四大演绎推理前提的论述中,把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当作了第一公理。接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48)依据斯密和西尼尔的理论,明确提出了“经济人”概念。具体说来,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经济人的假设中,实际上还暗含了“理性人”的假定,即人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是能够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或趋利避害原则对其所面临的各种可能机会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权衡比较,以便找出或选择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案。“经济人”假设被当作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而广泛应用。<br/>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最大化原则实际上就是“经济人”假设的翻版,其基本含义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最大的利益: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以实现自身总效用的最大化;就厂商而言,就是在给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的投入产出组合,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有个别行为都以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都可以用“成本——效益”的方法加以分析。对这些最大化行为的分析,构成其他经济分析的基础。因此,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一书中,将最大化行为分析视为经济学各种问题内在的“核心特征”和基本原则。<br/> 2.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经济学对人性假设趋于“单一性”不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呈现出明显的“多维性”特征。总的来说,管理学理论对人性假设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即在系统科学运用于管理领域以前。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主要是从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动机角度对人进行研究,提出了种种人性假设观点,这些假设观点都是基于当时人们孤立地将人作为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加以研究的结果,因而通常只回答了人性是什么样的问题,至于为什么是这样就十分模糊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对人性假设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系统科学应用于管理领域,学者们已经能够联系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与本性进行探索,特别是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剖析不同社会、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差别及其规律,所以相对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进步在于管理学家们观察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通过人影响生产率的事实,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探索,形成了犹如“丛林”般的人性假设观点。<br/>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这种假设源于斯密,是早期管理学家所持的人性假设观点。该假设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其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由于经济诱因往往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通常是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被动工作的。二是“社会人”假设。这是人际关系学派的代表梅奥(1936) 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交需要,人们常常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工作的意义,来自非正式组织对人们的社会影响比来自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1943)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模型中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麦格雷戈(1960)“Y”理论中的人也类似于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与高级的区别,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并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并不冲突,只要适当调节,就能使二者达到一致。四是“管理人”假设。针对经济学中“完全理性”的人及“最优化原则”,西蒙在其《管理行为》(1944)一书中提出了“管理人”的概念,认为“管理人”是“有限理性”的,并追求“基本满意原则”。他指出:“古典理论对人的智力作了极其苛刻的假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以表示简化的世界。”但是由于各种限制,西蒙认为,他只能寻求基本满意的决策方案,而不可能实现最优的结果,所以“寻求满意的人”的假设才更合理。西蒙对经济人全面理性假设的批判十分独到。当然,西蒙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批判与修正在理论界并不是人人都认同。20世纪80年代,威廉?大内(1980)在《z理论》一书中,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每种文化会赋予其人民不同的特殊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br/> 总之,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管理学中人性假设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管理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因此,管理学中的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关系背景下,甚至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关系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属性。在时代变迁中,对不同人性的研究,不仅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而且促进了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br/> 3.不同人性假设下的个体关系。在“经济人”假设下,行为个体之间主要体现为平等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关系,行为个体正是通过这种交易实现利益最大化,交易结果是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行为个体不仅在人格上和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不存在社会分工、岗位职责和个人专长等方面差异所造成的层级差序和隶属关系。<br/> 在管理学中,人性假设虽难以达成一致,但在不同的人性假设中,行为个体间的关系却有趋同的一面,那就是行为个体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却不平等。因为管理学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个体的职能,有的人要作为领导者,有的人要作为执行者。在不同场合下,同一个体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行为个体是“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区别”的不同个体。这种地位不平等并不意味着高低贵贱的区别,而是意味着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与对组织贡献的区别。<br/> (二)关于研究内容和目的<br/> 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而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国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说,从研究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学和管理学可谓殊途同归。然而,尽管经济学和管理学都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区别。<br/> 1.经济学主要探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合理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问题;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经济学研究的视野比管理学更宽广一些。<br/> 2.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和制度方面,即在市场机制下,以人们的自利行为为出发点;而管理学研究组织资源配置的技术和方法方面,即在权威和控制机制下,人们自觉的行为为出发点。<br/> 3.经济学侧重于比较宏观和共性的方面,即研究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而管理学侧重于比较微观和个性的方面,即研究特殊性和实际方法。与经济学家所不同的是,在管理学家眼中,人或企业是实实在在的,除了其共性外,不同的人或企业都有其个性或特殊性。也许正因为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才使得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没有经济学那样完美和系统。<br/> 三、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趋势<br/>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与拓展,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经济学理论正成为其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而契约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决策经济学则认为经济运行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做出决策、执行决策、修正决策的过程,而管理决策,只不过是经济决策的一个方面而已。<br/> 由于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都是企业,决策经济学的研究也涵盖企业,因此,企业管理理论应能从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在未来的管理学发展中,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理论将会在以下三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br/> 1.企业组织理论研究方面。企业组织理论中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发展研究可以大量借鉴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例如,对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问题、组织中的冲突和协调问题、组织内的契约机制和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都可从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等方面寻找到理论依据。<br/> 2.管理职能方法方面。在企业内部管理职能方法的研究中,可借助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处理集权和分权、分工与协作、上下级之间有效合作和防止“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冲突、管理者的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管理成本(代理费用)问题、激励约束机制等等问题,正强烈地吸引着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也是目前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我们可以应用现代企业理论来分析企业中不同角色的行为特点,从理论分析中得到设计企业的激励、协调和监督控制系统的方法和技术,也能够借助这种分析来检查我们管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应加强的措施。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从现代企业理论角度看,激励约束机制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协调问题,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博弈论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在企业竞争与企业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br/> 3.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经济学中边际效用分析框架可在管理学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研究中用来分析多元化经营和企业并购战略,包括新项目投资决策、并购决策、筹资决策及配股或者分红决策等;委托代理理论及其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等主要概念则为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框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可用来分析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国际化经营等问题;而信息经济学(非对称信息的博弈论)的理论方法则是分析竞争 战略的有力工具。<br/> 总之,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两者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加强,而且从态势上看,管理学将在更大程度上吸纳经济学最新发展的成果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决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管理学与经济学在对现代企业的研究方面贴得更近。<br/><br/>主要参考文献:<br/> [1][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br/> [2][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br/> [3]芮明杰主编:《管理学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br/> [4][美]阿尔弗雷德?奥克斯费尔迪特:《决策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br/> [5]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2000年1月25日在第134次香山科学会<br/>议——“管理科学的若干重要问题与学科前沿”上所作的主题报告。<br/> [6]贺群焱:《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比较》,《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br/><br/>作者:王晓琴 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分院 <br/> 刘军 北京太子奶集团 <br/><br/>注释:<br/>[1][美国]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br/>[2][美国]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br/>[3]芮明杰主编:《管理学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