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及其国际竞争力
摘要:运输服务贸易逆差被认为是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本文研究了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现状和逆差产生原因,对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的产生源自于运输服务的产能不足,统计数据的分析难以得出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结论。
关键词: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国际竞争力;贸易专业化系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运输服务贸易的差额反映的是运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运输服务贸易是我国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优势产业,但运输服务贸易的持续逆差,却使得各方对于中国运输服务贸易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存在着争论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看法。
李怀政(2003),孙江明、苏琴(2006)基于进出口数据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了国别比较。认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极弱。
而另一种观点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分析,认为运输服务贸易属于跨境提供模式(洪晓东,2003),由于跨境提供不存在资本、人员和机构的移动,一国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是非常相似的。与货物贸易相同,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人才、设备、知识、资本,这些资源的质或量的水平越高则竞争力越强。运输服务需要的要素是设备(船队、飞机)和人员(船员、飞行员),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造船、设备的拥有、购买外国先进船只以及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中国在运输服务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2]。
同样,来自运输产业界的看法较乐观。据来自交通部的消息,中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截至2006年末,中国内地已有12个港口的吞吐量超过亿吨,其中上海港2005年货物吞吐量完成4.43亿吨,首次超过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货运港口。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的统计数据,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9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211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5.5%和22.7%。2007年11月28日,中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经突破1亿标准箱。2006年中国运输船舶的总运力已经超过了1亿载重吨,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国航运行业增长速度为20%左右,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海洋运输能力将比2006年扩大100%左右;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水运业的现代化,实现由海洋大国、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而来自民航总局的消息则显示,中国的航空公司定期航班完成的总量,在全世界的排名从2004年的第3升至2005年的第2,超过了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航空运输大国。
从这些数据来看,很难说中国的运输服务贸易不具备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那么持续的运输服务贸易逆差以及基于进出口数据的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分析,能反映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现实吗?本文选取2000-2007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均以美元现值计),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