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907 27
2009-01-23

《时代周刊》,1月9日,作者:童大焕

【推荐理由】:我们一向反对评论作品空发议论,本文则是选择了最简单,也最直观的论证方法,一步一步推算求证。扎实的数据和简单的推理,使得作者的论证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可以说,作者用质朴颠覆了顽固的先入为主,在对是否有必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上,本文无疑比茅老简单一说更具有说服力。

【原文接录】茅于轼先生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质疑,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其实,比关注有多少土地更紧要的,是要关注到底有多少土地在种粮,到底要多少土地来种粮。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韩永文2005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去年是14。91亿亩。"(2005年1月31日《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万亿斤,以15亿亩耕地种粮计,假设其中一半土地产出单季,一半产出双季(下同),那么,平均单产只有222公斤每亩。这么低的产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耕地在种粮!

假设单产每亩500公斤,我们只需要不到7亿亩土地种粮就可以每年生产出1万亿斤粮食;如果农业科技能使单产达到每亩900公斤,那就只需3。7亿亩土地种粮即可每年生产出1万亿斤粮食。其实,简单一算就能知道,我们今天到底有多少耕地在实实在在的种粮。

保护耕地有两层要义,一是保护耕地不被非法侵占挪作他用;二是使耕地尽可能用来种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后者取决于种粮的成本收益,前者则在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大幅度提高征地成本。

然而,现有情形,恰恰是两者都不如意。国内市场上粮价太低,不仅使农民不愿意种粮,而且使国内市场上粮食不断“被选择”出口或走私,从而出现“有粮不稳”的现象。一些地方动不动就强拆,根本不管强迁后土地是否能够复耕。究其原因,就是农民的土地权利缺失,主导权在地方政府手里,一切,它说了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3 07:02:00

楼主和作者有一误区.数字是形式.这个数字对于茅也是形式.不是十八万亩本身的问题,而是应不应有一个保证自给或国家设想的自给的耕地数量的问题.而茅的问题本质上不在于保多少土地,而在于他把粮食供给的一部分希望寄托于国际市场.而反对者反对的----至少我是这样反对的是,这个国际市场是不可靠的.正如有网友说的.这次的俄乌天然气磨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如果哪怕一亿亩就可以有这样的保证,那就一亿亩红线好了,可是茅却会说,这一亿亩也是不必要的,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保障.情况就是这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7:03: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 08:57:00

过去长江三角洲是鱼米之乡,现在早就不产粮了

粮食主产区都是东三省等欠发达地区

我去年到苏州,问人家现在乡下还有农民吗?人家说,有是有,但是不打粮食了,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搬个凳子坐在家门口,等着政府来占他的地

政府也大方,被占地的农民不仅有工作,而且每一个人差不多就能补偿一套120米的住房,一家人几套房子,光靠租金就可以幸福的生活了,大致如此

等我们东北发展了,我们也不产粮食,也让我们的农民天天坐在门口晒太阳,大家都跑到非洲去买粮食吃,反正我们有钱,反正非洲人也没钱吃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 14:22:00

2楼说的在理。

关键不是保持多少亩红线,也不是亩产多少的不完全统计,而是在为粮食自主供给,和为未来留下有保障的生存的空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 14:28:00
3楼说的苏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原因,也算是在吃历史饭吧,文化红利估计快用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 21:30:00

行政语言和经济研究语言适用语境、目的和效果都有很大不同,这就是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行政语言其实已经包括了政策执行中会打折扣部分的损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