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近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的文章《中国经济形势之迷思》,与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教授的一篇长文《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上下),在北大国发院教授、春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平的学友圈引发长久的争议。经济学对所研究结果的要求毕竟不是1+1=2,而是“若干路径取其优”、搞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或者说相关程度。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各自的看法可能会有新的启迪,为此欢迎参加讨论。
争论的摘要:两位学者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有所不同。王建认为当前中国GDP增加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大幅提高,并不是结构转型的可喜结果,而是工业萎缩造成的挤出效应。如果对中国的发展阶段误判,认为中国在还有8.7亿庞大低收入农村人口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就应该比照国际经验转入以服务产业为主导的降速阶段,就是严重脱离了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而且会产生非常不一样的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取向:比如鼓励金融创新与开放,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会严重损害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前景,阻碍出现本应有的新高速增长期,迟滞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的步伐,还会在新一轮国际金融风暴中遭受挫折。
黄益平的观点是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持续3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不下去了,原来我们主要是出口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未来消费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黄益平还认为以往支持中国奇迹的两大支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重工业,现在也不行了,产业结构必须转型,要寻找新的增长点,那就是创新、创业。此外金融家出身的黄益平,认为当前金融抑制非常严重,要大力改革,促进金融创新。
注:王建文章原载于中宏网微信“宏观之窗”,标题有改动。黄益平文章转载自微信号:君联资本CEO CLUB,文章为黄益平在君联资本的一次会议的发言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由于篇幅限制,仅按提要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