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米尔顿-弗里德的《自由选择》时,并不以为然,觉得过于理想,过于理论,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实施自由经济。ZF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影响微观的决策,从而导致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自由的市场并不是自由市场,而更加放纵内幕信息、利益派的进一步权力掌控。所以并不推崇,但最近却另有心得,觉得自由市场更符合微观经济运行。
在研究电力市场备品备件管理的时候,国内的发电企业对于备品备件基本上是采取大物流、大采购、集中决策管理,这样和中国经济所遇到的两难困境一样: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在备品备件招标过程中受到很多制约因素,比如检验、投标等环节中,从而造成不敢放手,因为一旦放手,贪污、腐败层出不穷,最近华润电力窝案说明了此事,但集中管理又会造成成本高企,而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间环节的费用依然很高。比如曾有煤炭供应商举例,到沿海的煤炭比到华中地区煤炭成本要高,但实际采购价格却不相上下甚至还要高,反应的结果是华中地区电厂经常性亏损,而沿海厂还有盈利(因燃料成本占运营成本近7成,虽然可能有管理等因素,但仍能说明部分问题)。个人认为主要是顶层设计没有放开,电厂运行的利润与成本节约并没有与团队利益挂钩,所受到的利润增长与成本节约的激励不如在采购过程中得到的激励(有直接好处与间接好处:比如违反整体采购政策受到的排斥)大,电厂没有特别强的激励因素追求整体运营成本的节约。而美国电厂,如杜克能源进行整体供应链改造,将非核心部分供应链整体外包,成本下降,运营效率大幅提高。因为其为私营企业,考虑的是整体的经营效果而非局部。
这正是我推崇自由选择的因素,原本以为高层领导的睿智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和方法,但是高层领导已经尽力了,比如在备品备件管理中运用供应链科学考虑了升级改造,采用联合储备、集中采购、分级采购、VMI等多种手段,却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我在想,如果把电厂作为事业合伙人,经营权下放,进行利润分享,电厂纯粹做为一家生产企业来运行,这样电厂负责人则是一个经济上的自由人,则其通盘考虑电厂整体的运营效率,这样是否更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希望电力改革能促进这样的改革,则可能会促进一项新的业务领域,这是我的小心思,战略思考的结果受到支持。先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