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本质
当前,供给侧改革这一新名词受到各界热议。那么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呢?
1.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的转变
里根在1980年就职演说中提到“在这场危机中,政府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问题的根本。”里根认为,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是造成当时美国经济陷入泥潭的根本原因,所以里根上任之后就通过减少政府干预、精简政府开支、大幅度减税等方式刺激生产,让美国经济摆脱约束,重新焕发活力。里根政府通过改革供给,将生产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重新让位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让美国经济再次辉煌。今天,中国高层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说明中国高层面对中国经济下行,对于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已经出现了重大转变,我们也在从供给侧想办法。
2.直接含义
如果将“供给侧改革”进行拆分,“供给侧”代表“供给方面”相信没有多少异议,而这“改革”指的是什么呢?“改革”指的是对旧的制度或者旧的事物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那么“供给侧改革”的直接含义就可以理解为对旧的供给制度进行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对一项制度的调整或者改良,实践做法无非是:放宽、加紧、或者废除。
3.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对供给端进行改革,这一做法的理论根源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所倡导经济发展理念是“小政府,大市场”。供给学派的的政策主张也多是放松经济管制,刺激企业活力,信仰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既然我们用到了“供给侧”这个词,那么今天的中国供给侧的改革肯定是对之前供给方面相关制度的放宽或废除,而不会是加紧。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政府减少对现行供给要素市场的约束。
4.两方面的供给约束
当前中国的供给约束存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供给过剩,供给过剩现象的根源是政府对于生产的“保护性干预”。地方政府为了稳住GDP、保证增长率、保持就业等等目标,长期干预建筑、钢铁、化工、房地产等行业的生产,该破产的不让破产,该淘汰的不舍得淘汰,继续维持僵尸企业的在经济空间中存活。另一方面是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强势部门的“行政性垄断”。“行政部门或其他强势机构通过人为制造‘供给短缺’,从中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于经济中的很多领域,这直接侵害了作为需求方的广大民众的利益。”(滕泰,2013)
5.一段话
2014年,董明珠对李克强总理说:“我认为现在最迫切的问题不是给钱,而是企业要协助政府,共同营造一个规范的经营环境。国家此前的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容易带来寻租交易空间。总理,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其实,董明珠的政府观早在239年前,亚当斯密就提出过了,政府的三项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使其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侵害或压迫;第三,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或公共设施”。今天虽然中国已经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很多时候,政府这只手依然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约束各方面的要素。“萨伊的另一个对手是谁?发改委!供给侧改革最怕就是发改委出手。如果发改委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它来调一下供给结构,那就和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了,和萨伊就更不是一回事。”(邓新华,2015)
6.放开那些约束吧
放开约束,一方面是放开“保护性干预”,为僵尸企业续命,继续保护过剩的的产能,结果只会是浪费珍贵的资源去维持虚假的红火,只会让雾霾来的更猛烈一些。另一方面,放开“行政性垄断”,政府不应该去赚那些容易赚的钱,逐渐放开那些被国企垄断的高端服务业,放开对一些行业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