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_287422301 发表于 2015-12-12 13:38 
1993110网友你好,我其实很少给人扣分的,今天扣分主要是因为孟夫子是我们家乡的名人,也是中华文化的名人 ...
happy_287422301  + 100 孟夫子是我们家乡的名人,也是历史名人
你好你好

,误会,误会了。
1,网友“孟子的学生”,好比账号张三,账号李四,很明显,大家不会跟圣贤孟子联系起来的,也不会跟圣贤孔孟的弟子联系起来的。
人人皆知,这仅仅是网络上的账号,昵称。
2,我管他叫“小孟子”,因为他年轻。“小孟子”是通常的叫法,例如小李子,小赵子,小张子,等等。
显然,这里的“小孟子”,不是“小小的圣贤孔子孟子”那个意思。
3,网友“孟子的学生”,他是学汉语专业的,但是,他的汉语、眼光、文化水平、见识,实在太差。
他号称“孟子的学生”,实在给圣贤孔子孟子丢脸。
例如,《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但是,他号称“从吾庐”。
例如,他发言说:“郭大力翻译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堪称败笔!和严复的一比,不忍卒读!”
他的眼光之差,汉语之差,文化之差,可见一斑。
因为,显然,严复在晚晴1902年翻译的版本,肯定不如现代人翻译的版本。
有人说:
1902年的古本共8册。全书用文言意译,虽工信、达、雅,但今人看起来仍有目难转睛之艰,且多删节。严复在译事例言中说,凡“文多繁赘,而无关宏旨”、“所言多当时琐节”的,都予以“删削”或“删置之”。不是删除,就是压缩,“概括要义译之”,这样自然减少许多篇幅,便于掌握其精义。但删减过分或压缩失当,就难免有失原貌,伤及精彩。最典型的是著名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真的看不见了随便举例。
王亚南在1965年5月写的改订译本序言中再次谈到:“以《原富》为名的译本,在1902年出版以后却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这当然不仅是由于译文过于艰深典雅,又多所删节,主要是由于清末当时的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和它的要求相距太远。到1931年,我和郭大力同志,又把它重译成中文出版,改题为《国富论》。”
再一点,很明显的是,“孟子的学生”用词不当,他连“不忍猝读”,和“不堪卒读”,都搞不清,他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