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炒得很热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在西方经济学里早就有了------萨伊定律,没什么新意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ZF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ZF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生产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有效利用,后 者又取决于各种刺激因素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统称为经济主体)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ZF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对经济主体经 营活动的有力刺激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ZF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