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51 1
2015-12-11

但凡在互联网这个行业混了个三五年的人都知道,互联网是一个发展快,变化也快的行业。混在这个行业,总是让人感觉既兴奋又不安。


兴奋的是你总能看到无数新奇的事物,甚至亲身参与到一场变革中去;而不安的则是,任凭你如何NB,你也无法保证是不是哪一天,你就会被无情抛在时代的身后,成了那个被替代的家伙又或是一场新变革的牺牲品。


例如,有多少人在今天还能想得起来王志东和方兴东这样曾经是互联网圈里如雷贯耳的名字?又有多少人在今天还记得起来开心网、街旁和百团大战时的那些团购网站?就更不用说,如今整个互联网,几乎都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在整个行业里,你能数得出来有几个40岁以上还忙碌在一线的从业者?


当你已经身在局中,这样的现状和事实无情的摆在你的面前,你难免会要思考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尤其是,如果你已经工作了个至少三五年,正处在不进则退的档口,你就会对这个问题更为敏感和焦虑。


围绕着这样的焦虑,我想聊点具备普遍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的建议。我想分三部分来讲——关于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关于如何持续获得个人的提升和进阶,以及在面临各种不同选择的时候该如何考虑。


建议一:关于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


身为著名的创业者+投资人,LinkedIn和Paypal的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ABZ理论,他认为,你在任何时刻,手中都需要有三个计划:A计划、B计划和Z计划。


A计划,是一个当下你觉得值得你去持续投入,并获得部分产出和安全感的计划,好比一份你现在正在投入和从事着,且还算满意的工作。


B计划,则是一个A计划以外,你给自己培育的某些机会。简单说,因为无所不在的变化,你虽然有了A计划,但却不绝能仅满足于此只考虑A计划一件事,否则很可能有一天你会被其他人或机器所替代。因而在A计划之外,你还需要广泛给自己培育某些B计划。B计划是那些当下看起来还不足以成为你职业,但你对其存有兴趣或长远看好,值得去长期投入和关注的事情。它们在经过你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后,很可能会在某一天可以让你以之为生了。


培育B计划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例如去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去学习和尝试实践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甚至是去主动参与到一些朋友的创业项目中免费为其做义工等。


以我为例,目前我在全职投入的事业是周伯通招聘,但我仍然在用业余时间跟几个朋友一起在做一个叫做三节课(产品经理实战营)的公益产品经理+产品运营人员学习社区,三节课这件事目前对我没有任何物质收益,只是一个兴趣爱好,但谁又知道将来是不是有朝一日它会成为一个值得我去全职投入其中的事业?


如果有一天你的B机会被培育成熟,甚至已经胜过了A时,你可以随时把你的B转换为A,然后再另外去培育新的B机会。


最后是Z计划。Z计划是一个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即:假如有一天,你时运不济,你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败或失效了,你应该有一个可以保证自己生存底线的计划。Z计划的意义就是用来应对你的职业生涯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好比对我而言,假如我当前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效,我也失业了,那么靠着银行账户上之前储备过的少量积蓄在家先捱上个半年八个月的就是我的Z计划。


在你的生涯里,你也需要不断去储备和巩固你的Z计划,在危急时刻,它能帮助你顺利重启,重装上阵。


无论你是在打工还是在创业,Hoffman的ABZ对你都会极其有价值,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互联网人参考和深思的东西。如果你真的能够长久去实践它,你的职业生涯一定会更游刃有余,至少你手中一定不会缺少机会和选择的余地。


沿着ABZ打开的这个话题,还可以往下多说两句——如果你已经成为了一个中等以上段位的选手,请一定尽可能让你自己成为一个圈子里的价值传递者或贡献者,而不是单一的观望者又或是价值消耗者。比如,要更多的跟人分享一些你的思考,要更多的为你认识的朋友们去制造有价值的连接,要更多去做一些外化的产出,如多写些文章,多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去进行一些公开分享,等等。


请相信我,更多传递或贡献价值,一定会为你带来更多潜在的机会和资源。比如,我跟新东方前执行总裁、也是前段时间在线教育圈子里火爆至极的“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之间的认识,就源于我主动给他分享了一些我关于教育O2O平台的看法。我跟前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现“怪杰”创始人申音之间的相识相交,则起源于我主动拜访他,结合一些以前我做过的事与之讨论怪杰这个项目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而我跟我现在的创业伙伴,周伯通招聘创始人冯涛之间的认识,则是源于我写的一篇文章被他所看到,由此而起,才有了后来加入周伯通一起做事的缘分。


建议二:关于如何完成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进阶


我认为,互联网人有两条需要去提升的能力曲线,第一条曲线向外,可以称之为行业技能曲线。但凡新人入行,总得需要在第一条曲线上获得持续提升,好比做产品,你要熟知各种产品形态、各种常见的交互方式以及各种产品架构与底层逻辑;做运营,你则需要熟知各种常见的推广手段、渠道和用户维护方式,需要熟知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运营模块,诸如此类。


在第一条曲线上持续提升的常见有效方式,无非就是持续实践+总结+找人讨教交流,从实践中持续寻求反馈,并提炼出遇到的核心问题和疑惑,去找有经验的过来人进行讨教,再持续在新的实践中进行优化改进。围绕着这点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找到那些在职业技能上对自己略有点挑战的事情去投入,以及为自己找到几个可以让你在遇到问题时去求助或讨论的行业高手。用互联网的话说,这也是一种迭代思维。


但,行业技能的提升是有上限的,第一条曲线也总会走到尽头。当第一条曲线接近尾端,也往往正是第二条曲线的开始。第二条曲线向内,可称之为思维/认知模式曲线。


行业里有句话似乎是这么讲的:一个人,30岁以前往往跟其他人拼能力,而30岁以后则更应该跟其他人拼思维。假如说行业技能这样的东西就是硬碰硬的个体战斗力的话,这里的“思维”就更应该是战术甚至战略层面的东西。


在第一条曲线上,你的个体提升只是“点”或“线”的提升,而当你进入到第二条曲线的区域时,你的提升,必须要转为“面”的提升。当进入到第二条曲线的提升区间时,对你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从过往的具体职能中跳出来,试着关注基于整个业务流程来考虑问题。换个更通俗点的说法,到了这里,你需要提升的,是大局观。


一个具备大局观的互联网人在考虑问题时,往往是会更全局性的,好比,有的运营在做执行做方案时只会考虑运营的核心指标,譬如流量、用户数等,但一个具备大局观的运营在考虑问题时则会充分考虑这个方案投入执行后对于产品甚至整体业务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甚至还会考虑如何通过在运营端做一些事情去促进产品端和整体业务流程上更为良性的运转。


一个具备了大局观、且行业技能还过硬的互联网人,无论是产品、运营还是研发,在整个行业里都是价值极高的,不夸张的讲,这类人正是那种传说中“可以顶10个普通员工”的人。好比百度的技术研发人才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里之所以如此有口皆碑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就在于N多百度的研发兄弟们,是确实可以基于技术的立场来跟你探讨很多业务层面的问题,甚至是技术到底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可以扮演何种作用的,而不是如大部分技术一样,一心只钻到代码里,只管这个技术够不够NB以及我能不能实现。


第二条曲线的提升走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另一个关键节点:对于商业和行业的理解。某种意义上,是否能够突破这一重认知上的障碍,将会直接决定一个互联网人的天花板在哪里,假如过不了这一关,你最多在一家公司里可以做到一个类似部门总监这样的位置,而一旦可以突破得了这一关,则你的可能性将更为开放,无论是成为一家公司的核心高管,还是自己创业,又或是转行去做创投,对你而言都将成为可触及的可能性中的一种。


所谓对商业和行业的理解,基本就是需要能够彻底搞清楚如下这些问题:这个行业内典型有哪几类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个行业的核心利益点和矛盾点在哪里?你的业务在整个行业内所处的位置是什么?行业内有哪些玩家跟你之间存在着关联?又有哪些人在从事着跟你类似的业务?整个行业的市场划分和商业价值链条目前是怎样的?整个行业在资本市场得到的反馈有哪些?预判整个行业的发展又会有哪些趋势?等等。


唯有在第二条曲线上走通到了这一步,既清晰认知了自身的业务流程和逻辑,又清晰认知了整个行业的状况,你才有能力针对整个局面抽丝剥茧,找到一个最利于自己发挥的发力点去做大做强。无论对于整体战略还是一次局部战役,皆是如此。


关于第二条曲线的提升如何可以变得更顺畅,我觉得核心有二。


一方面是要给自己创造机会尽力多跟行业高手们混在一起,无论是行业大牛、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只要他们的段位够高,你跟他们厮混在一起的时间够长,你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得到提升。且,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行业人脉,资源等的积累跟你第二条曲线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另一方面,则是找到一个合适的事情和环境牵引着你往前提升,这方面请容我放到第三部分里一并细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1 12:16:43
建议三:会面临各种不同选择时该如何选择?

通常而言,容易让互联网人犯难纠结的选择,常见的无非以下几种。

1.该选小公司还是大公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我一贯认为,一个人的进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环境牵引的,你在合适的时候被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或事件中去,自然会获得巨大的提升和进步。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我个人进步和提升最快的那两年,基本就是第一次创业的那两年。那时我差不多就卡在第一条曲线的尾端,还没能够真正进入到第二条曲线里的阶段,期望有一个机会可以帮我打破自己遇到的某些瓶颈。而那两年时间里的我,完全就是被一个事情在带着自己往前走的状态,置身于那种环境下,你的提升是一种不由分说式的。

而一个人,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被置放到合适的环境下。所以,小公司还是大公司的选择,事实上跟你所处的阶段有关。假如你还处在第一条曲线的提升早中期阶段,你的最佳选择可能有两种:去一个体系流程都相对健全的大公司耐心接受打磨,又或是在一个方向相对清晰的小公司找到一个靠谱、且愿意带你的老板。

而假如你已经接近处于第一条曲线的尾端,且还想继续获得进阶和提升,则你一定需要想方设法给自己找到那种可以独立牵头去负责一个业务模块或是一条产品线的机会,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相对来说,这里可能各有优劣,类似的独立负责一个业务,在小公司你会获得更大的实战锻炼价值——大公司内部出来的产品相对无压力,往往是不会经历真正的最艰苦的从0到1这一步的,甚至有的从0到100都不会有,直接起步就是100往上。但大公司,则会给你一个在更大的场面和环境下去审视、争取和调配各种资源的机会,让你可以获得更好的宏观视野。假如你上述两种局面都经历过,则最为理想。

2.该更看重现实收益还是看重未来?

假如你当前正卡在第一条曲线的某处,或是没有机会进入到第二条曲线的提升轨迹中,而自己又渴望能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那么一定是一个可以给你空间去尝试、折腾的机会更加重要。为此付出一些眼前收益的代价我觉得也是完全值得的。

相反,如果你并不期望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又或者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晋升已经相对进入到了一个个体的成熟期,不再需要持续往上攀升,那么,你更应该认真评估考虑你可能会得到的现实收益。

至于创业团队的股份期权这样的东西,见仁见智,很多时候,这个东西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全看你自己对人对事的判断。

3.要不要自己创业?

在创业大潮越来越热的今天,不夸张的讲,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弥漫着创业的气息。正应了那个段子,现在混在互联网圈里,如果你不是个创始人CEO或者是心怀创业梦想的人,你都不好意思抬起头来跟人打招呼。

身为一个互联网人,假如你第一条曲线已经走完或接近走完,正处在第二条曲线中,而大公司内部的高管职位距你又尚为时遥远难以触及的话,你就难免会面临这个问题的拷问,不管是受到别人怂恿还是自己心里有点念想。这个问题,我想如下作答。

首先,假如你是以下几类人,我会重点建议考虑自己创业——

有巨大野心和执着想要获得创业成功的;
创业就是一心为了寻求些新体验,将之视为另一种成长路径,完全可以坦然接受失败的(尤其是那些二十六七岁上下的年轻人);
对于某件事有极强的信念和执着,觉得这件事自己非做不可,即便为此付出一切也值得的;
自己多年隐忍积累攒了一手好牌,自觉已经有了充裕的资源、人脉和能力储备的,做好准备要大干一场的。

但,假如你暂时不属于以上任意一种,却又是一个对创业有点想法、自身能力也ok的人,我倒是觉得换一种方式去体验和参与创业会是更好的选择,如以合伙人或类似身份加入到一个靠谱的创业团队中去。

需知道,一方面,创始人要承受的压力和要付出的代价都很巨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连续N年时间的漫长煎熬、折磨和等待的。如滴滴打车,滴滴做到现在,已算得上是非常成功,但据称滴滴CEO程维过去几年里天天累死累活不说,绝大部分时间里他自己拿的薪水甚至还不及公司内部的一个中层员工。就更不用说类似要搞定钱和搞定人这样的事,对很多人而言本身就是巨大和难以逾越的挑战。

另一方面,当下整个互联网都在缺人,这事众所周知。本来行业内部都还缺人缺得不行,结果现在资本一助推,行业里那批本来就不多的人靠谱能力强敢折腾的还居然都纷纷跑去要创业,好嘛,创业不要紧,但这一来就一下带来了至少好几个人才缺口——他原先离职的岗位需要人顶,他的创业项目也还需要招人……

这几个来回一下来,造成的结果就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在互联网圈,招人越来越难,对创业团队就更是如此。坊间流行的另一个段子大意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人人都是创始人,但人人都找不到合伙人的时代。很多创始团队CEO,为了找到靠谱合伙人,真心是不惜血本。

至少,我身边的很多创始人们,现在对于一个靠谱的合伙人,真心是如饥似渴,哪怕是像申音,姬十三这样的明星创始人们,也一样如是。你要真是人靠谱,又有意愿加入某个创业团队成为其合伙人,则八成在市场上你可以成为一个诸多创始人争抢的香饽饽,你获得的选择余地也会更大。

当然了,任何时候,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加入一个团队,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和看好,有充足发挥空间的事,以及选择一群靠谱,对得上眼和彼此互补的兄弟们一起前行,都是必须的。创业,毕竟还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和背负很多东西的事情,若能找到靠谱的兄弟们一起分担和同行,必是幸福的。

---------------------真实故事--------------------

我先生2000年研究生毕业进入HW,01年即创业。

03年前完全没有收入。03年到04年,每月领1500元。04年到06年,每月领3000元。06年底,第一家公司失败。

07年,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打工,按他的学历和资历,在外企IT公司做个consultant,年收入20到30万妥妥的。二是技术入股加入一间新的公司。他请求我再给他一年的时间,我答应了。

那个时候谁也不看好他,他由美归国的弟弟,劝他别折腾了,安心打工,在客厅两人甚至吵起来。

07年底新公司中标一个300多万的单子,我先生短信通知我竞标成功。

我也没怎么欣喜若狂,多年来我一直支持他,不过觉得人有梦想是好事,年轻的资本就是可以试错。而且我很羡慕他,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而我觉得我的工作不过就图一个谋生。那时候,好象所有的亲友都在等待他什么时候能够接受自己不合适创业。我的期望值也在6年间降到最低。

直到年底庆功宴时,与他合作的另一个股东,举起酒杯跟我说,这个标救了我们。如果不是顺利拿下,估计嫂子也不会再给他时间了。我被猜中心事,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一刻才明白为啥中标了他会那么高兴,以致于会马上发短信给我。去年中标一个数千万的单子,他甚至提都没在我面前提。:(

嗯,然后就是一路顺利。14年他们的营收是1亿2千万。

我通过自己的经历想表达什么呢?

1,中年人创业的压力比年轻人更高。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容不得你有什么闪失。我先生曾经后悔过,说如果工作几年,积累的人脉和经验更多的话,第一间公司也许就不会倒闭了。我不置可否,也许工作几年之后,他就未必有创业的动力了。特别是有孩子的话,意味着家庭的固定开支只升不降。何况大部分的父母是宁肯苦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

2,创业成功与否,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与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我先生第一间公司,他除了负责技术,还要负责市场。事实证明,他就是一枚理工男,根本不善长营销。第二次创业,他选择了与其他股东合作,有人负责市场,有人负责项目实施,而他,只需要专注自己最牛B的领域--技术。

(突然很想在这里插播几句吐槽的话,我真心觉得某些理科男最让人不能忍的缺点就是眼里只有技术价值,而不是市场价值。01年,看他创业了没有收入好可怜,同学介绍了一个项目给他做,对方报价2万5。那一年我也是刚毕业,月工资税前3000元,也就是说2万5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约等于我的一年税后总收入。俺男人就那么高冷地拒绝了。

我问他,这个项目很难做吗?

他回答:不难,利用晚上时间的话,大约要1个月吧。

我纳闷:那你为啥拒?回答“报价实在太低了,这个项目我觉得至少值5万”。

我苦笑,好吧,都穷成这样了,你就继续高冷吧!那个年纪我还比较幼稚,当时没有生气,只是有点失望,尽量理解这2万5的报价可能真的低到伤害了他作为高科技人才的自尊了。若是人到中年后再碰到这种情况,我会直接拎着他的耳朵去接单。)

3,确认你获得了妻子的支持,问清楚她支持你底线是什么。比如说能承受多少年不盈利等等。我先生同学问他创业成功的秘决是什么,他的答案就是指着我“是她”。我负担整个家庭开支整整6年。坦白说,如果是中年创业,我应该做不到这么宽容。那个时候,因为本来就一穷二白,所以,不介意穷久一些。如果你让我现在的生活水平因为创业要急剧降低,我两年内果断跳脚!所以,我是题主的话,要充分与家人沟通,做一个最坏的预期值。

4,创业的好处真的那么好吗?未必。

移动互联网现在正站在风口上,打工也未必不能实现财务自由。当然,创业也有不少好处用钱都无法衡量。虽然还没有财务自由,但他现在上班时间来去自由,我们家接娃送娃都是他负责,如果我想旅行,只需计划好自己的年假安排,订好机票通知他就好,不用担心他有没有时间。他只需负责最核心的事务,其余的,下属团队会负责。从不加班,极少出差。某种意义上,公司人际关系上相对简单。只有别人需要揣摸他的态度和想法(这个太耗脑细胞了,打工狗都懂的),他只需要专注做事,多省心。最重要的,他的每一份付出都在为自已积累,所以,他从不抱怨工作压力,不会有职业倦怠症、拖延症。换句话说,他享受工作!这一点,我确实羡慕他,但是我也认了,尽管工作是为了谋生,那也是高尚的理由。人世间,大部分的人不就是为了谋生嘛。

因为评论中说到靠谱的合伙人。是的。合伙人也是评估创业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多个合伙人的话,性格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每个合伙人能否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尽量少指手划脚,互相干涉。谁都觉得我比你懂非常糟糕。我先生现在与另外两位股东相安8年,能共患难也能同享福,很重要就是他们正好各自专长于不同的领域。互相信任,有默契。

我好象没有给出答案,只不过讲了自己的故事,供题主参考。在知乎上混了快2年,发现但凡涉及到个人选择建议,问题解决建议,无论题主如何描述细枝末节,前因后果,他人都是管中窥豹。我唯一能给的建议就是在决策前,不仅要想象美好,更要做好惨败的打算。当你能承受的最坏结果,你都做好了准备,那才可以开始做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