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予怀 发表于 2015-12-13 09:50 
我感觉在这点上,中国的教育太失败了,也不能只说是教育的原因,每年都投入那么多的教育资金,是那么多那么 ...
在智性教育中,智力来源于好奇,好奇引起兴趣,兴趣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便自发地产生发散性思维,而这种发散性思维引发的联想便是创造性思维,也是慧性教育的结果和必然。这是一种由外界刺激开始的智性教育经过理性认知产生联想以致发散性思维最终形成人的创造力的慧性教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逆向思维能力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学案例1:
【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话被许多数学教师津津乐道:“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通俗地讲了一个极限的问题,庄子的这句话并没有像莱布尼茨那样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解释“极限”的定义,但是这句源自哲学思想的话却可以使许多不谐数学的人得以通俗的了解了极限的涵义。相反我们再看看1972年邵士敏先生在中央电大讲的数列的极限一课,定义是这样的:
对于无穷数列a1,a2,…,an,…来说,当项数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如果无限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A,就是说,无论预先给定怎样小的正数,在数列里都能找到一项,从这一项起,以后所有项与A的绝对值都小于预先给定的一个小的正数,那么固定常数A就叫做这个无穷数列的极限。[26]
这对于当时那些刚从田间,车间里走进课堂的“知青”们总也拿不准这数列的极限是什么。好在邵先生大概突发奇想,就是用庄子这句话解了学生的困。邵先生在课后专门给这些电视听众打了一个比方:一个小数,无论你在它的小数点后面加多少个0,它都不会是最小的数。就像“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一样,讲的都是极限的问题。所谓极限,就是无限的逼近某一个数值。这就是学习方法中的类比、演绎和归纳。
教学案例2:
这个案例通过教师的诱导性提问来激发儿童的发散思维,,好奇引起兴趣,兴趣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便自发地产生发散性思维:
老师:你们知道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吗?
儿童:“圆的”。
儿童又问:“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
教师:我们分别用两个圆纸片和两个方纸片分别做一副轮子装到纸扎的小车上,在桌子让孩子们演示一下,并提问“哪种轮子好用?”
儿童:通过动手实验说:“圆的好”,因为方的轮子转起来不好,小车走起来一跳一跳的,也不灵活。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儿童: “不知道”。
教师:让小朋友拿尺子量一下轮轴到轮边的长短是否一样。
儿童:“我知道了,圆的轮子中间到边上是一样的,方的轮子中间到边上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朋友,想想教室里还有什么是圆的?”
儿童的选择:皮球(15 人),纸杯(11 人),奶瓶瓶盖(7 人),苹果(6 人),水桶(9)。观察:每个孩子都至少能找到一个能滚动的物体。可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球体合并到圆的概念中了。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形状的东西可以滚动?
儿童:“圆的都行”!
教师的推论:儿童通过观察比较,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以及椭圆体都归结到“圆的滚动特性”
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