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5-12-12 23:56:16
zounghy 发表于 2015-12-12 18:41
非常欢迎各位搞经济学研究的朋友,对 ldjdkj 版主的原创帖子予以关注。希望大家都能谈谈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看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2 23:56:52
2010517155lpq 发表于 2015-12-12 19: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2 23:57:30
Captain-CUI 发表于 2015-12-12 19:16
现在的环境就是这样,不能尽快做出成绩来,就得不到认可,其他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奖励更别提了!可是基础研 ...
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2 23:58:21
ldjdkj 发表于 2015-12-12 19:25
科学研究既要反对学术垄断,也要反对科研经费摊大饼,人才是第一位的,智慧和能力是基本条件。还是先哲那 ...
还是先哲那句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2 23:58:53
你好girl 发表于 2015-12-12 21:32
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技术基础,是一切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来源,是具有科学研究方向性和方法论的指导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0:38: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0:40:21
research 发表于 2015-12-13 00:38
20世纪的创新轨迹:

基础研究导致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金融革命。
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1:03:57

学术论坛,那么多关于道德的讨论那么多,也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吧......

01.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1:04:48
zounghy 发表于 2015-12-13 01:03
学术论坛,那么多关于道德的讨论那么多,也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吧......
是学术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1:07:08
zounghy 发表于 2015-12-13 01:04
是学术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
呵,这样的东西,我觉得离咱们的讨论有一定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7:50:29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9:24:47
不错,继续发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09:50:02
我感觉在这点上,中国的教育太失败了,也不能只说是教育的原因,每年都投入那么多的教育资金,是那么多那么多,然而毕业后能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职业的却少之又少,创新更是少之又少。只有那么一小部分,最后用到了自己的所学,这难道不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吗?每位大学生浪费四年的教育资源换一纸文凭,最后从事完全不相关的职业。曾经理想化的想过好多次,要是每个人,是每个人都能把所学的用到实际工作中,姑且先不论学得怎么样,至少资源没浪费那么多。所以也曾天真的想过:可不可以取消大学,高中毕业后直接选择喜欢的职业,先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我甚至认为,这样比上完大学再走出来工作好多了,但也只是个乌托邦。
就像文中说的基础科学这块,如果实际和理论的重视程度一样,会不会效果好一点呢?创新也多一点呢?然而,我也是不知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0:05:58
趋势就是生命. 综合全局看大势,顺势而为,趋势之上波段持股,趋势之下立即卖出.,《企鹅在线》,跟着政策走,时时刻刻掌握最新动态。[8^0^6---9-731@9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0:22:37
1993110 发表于 2015-12-12 23:5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1:20:52
渺渺予怀 发表于 2015-12-13 09:50
我感觉在这点上,中国的教育太失败了,也不能只说是教育的原因,每年都投入那么多的教育资金,是那么多那么 ...
      在智性教育中,智力来源于好奇,好奇引起兴趣,兴趣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便自发地产生发散性思维,而这种发散性思维引发的联想便是创造性思维,也是慧性教育的结果和必然。这是一种由外界刺激开始的智性教育经过理性认知产生联想以致发散性思维最终形成人的创造力的慧性教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逆向思维能力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学案例1
     【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话被许多数学教师津津乐道:“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通俗地讲了一个极限的问题,庄子的这句话并没有像莱布尼茨那样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解释“极限”的定义,但是这句源自哲学思想的话却可以使许多不谐数学的人得以通俗的了解了极限的涵义。相反我们再看看1972年邵士敏先生在中央电大讲的数列的极限一课,定义是这样的:
对于无穷数列a1,a2,…,an,…来说,当项数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如果无限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A,就是说,无论预先给定怎样小的正数,在数列里都能找到一项,从这一项起,以后所有项与A的绝对值都小于预先给定的一个小的正数,那么固定常数A就叫做这个无穷数列的极限。[26]
这对于当时那些刚从田间,车间里走进课堂的“知青”们总也拿不准这数列的极限是什么。好在邵先生大概突发奇想,就是用庄子这句话解了学生的困。邵先生在课后专门给这些电视听众打了一个比方:一个小数,无论你在它的小数点后面加多少个0,它都不会是最小的数。就像“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一样,讲的都是极限的问题。所谓极限,就是无限的逼近某一个数值。这就是学习方法中的类比、演绎和归纳。
      教学案例2:
      这个案例通过教师的诱导性提问来激发儿童的发散思维,,好奇引起兴趣,兴趣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便自发地产生发散性思维:
老师:你们知道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吗?
儿童:“圆的”。
儿童又问:“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
教师:我们分别用两个圆纸片和两个方纸片分别做一副轮子装到纸扎的小车上,在桌子让孩子们演示一下,并提问“哪种轮子好用?”
儿童:通过动手实验说:“圆的好”,因为方的轮子转起来不好,小车走起来一跳一跳的,也不灵活。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儿童: “不知道”。
教师:让小朋友拿尺子量一下轮轴到轮边的长短是否一样。
儿童:“我知道了,圆的轮子中间到边上是一样的,方的轮子中间到边上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朋友,想想教室里还有什么是圆的?”
儿童的选择:皮球(15 人),纸杯(11 人),奶瓶瓶盖(7 人),苹果(6 人),水桶(9)。观察:每个孩子都至少能找到一个能滚动的物体。可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球体合并到圆的概念中了。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形状的东西可以滚动?
儿童:“圆的都行”!
教师的推论:儿童通过观察比较,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以及椭圆体都归结到“圆的滚动特性”上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1:34:20
渺渺予怀 发表于 2015-12-13 09:50
我感觉在这点上,中国的教育太失败了,也不能只说是教育的原因,每年都投入那么多的教育资金,是那么多那么 ...
1997 年,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佛里德曼在卡萨布兰卡与其地方长官的谈话耐人寻味,这位摩洛哥官员告诉佛里德曼,他的孩子为什么不送到法国去上学,而是送到美国去上学:“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我们面临的社会,如果你不懂英语,你就是文盲。第二,法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管人,美国体制是教你怎样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30]” 如果再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专家对世界各国教育差异的调侃话题,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个联想:
穷国的教育是叫你怎样摆脱贫困;
中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考试;
法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管人;
美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生存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2:49:48
zounghy 发表于 2015-12-13 01:03
学术论坛,那么多关于道德的讨论那么多,也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吧......
有些人就是增长厌恶症患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3:35:55
zounghy 发表于 2015-12-13 01:03
学术论坛,那么多关于道德的讨论那么多,也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吧......
也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无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3:42:24
我们现在的基础研究非常的不好,创新很少。拿来主义过重。比如中国的很多研究机构,直接引入NASA等牛机构的研究,然后呢,然后在国内就成为牛人了。哎,还有我们现在吵翻天的大数据,前一段时间的3D打印技术,都在跟热风。你不知道我有多烦呀,以前是烦3D,现在的大数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4:09:42
karst 发表于 2015-12-13 13:42
我们现在的基础研究非常的不好,创新很少。拿来主义过重。比如中国的很多研究机构,直接引入NASA等牛机构的 ...
基础研究完全靠市场化不行:中国不存在像三菱、GE、西门子那样的全球化大而强的企业,创新应用技术都不行就别说承担基础性研究了。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数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最后,关键还是教育和科研体制机制不行,这是从实施单位角度而言。从根本上讲,是国家科技战略有问题,急于求成的应景意识带来的弊端就是不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须知,科学技术的基本规律就是“厚积薄发”,没有理论的积淀哪来的科技创新?“科学的道路没有捷径”不能只是留在嘴巴上的话题,关键在践行科学的规律。所有的成功经验背后都有理论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4:13:34
学习了,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4:31:38
基础学科本就是公共物品,不支持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4:48:55
ldjdkj 发表于 2015-12-13 11:20
在智性教育中,智力来源于好奇,好奇引起兴趣,兴趣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便自发 ...
我读大学的时候,高等数学微积分什么的云云,老师讲了,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到,套公式做作业,考完试就忘记了。学习成绩也不好。毕业以后,才又自学高数,当时高数缺乏好教材好老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5:01:50
ldjdkj 发表于 2015-12-13 11:20
在智性教育中,智力来源于好奇,好奇引起兴趣,兴趣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便自发 ...
我个人在这方面体会很深,在大学没有学好数学,毕业后搞研究,兴趣来了,读数学就不那么难了,读数学大块头书有时如同读小说有趣,反而是文学看得少,数学书读得不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5:09:05
渺渺予怀 发表于 2015-12-13 09:50
我感觉在这点上,中国的教育太失败了,也不能只说是教育的原因,每年都投入那么多的教育资金,是那么多那么 ...
大学教育,训练思维,并不一定毕业后做相同专业,大学期间培养习趣,了解更多知识,既便以后无用于本职工作,多接触知识或者多被灌输一些知识还是有好处的。

中国大学学生特别是文科生学习比较轻松,是很幸运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6:08:21
马列光 发表于 2015-12-13 15:01
我个人在这方面体会很深,在大学没有学好数学,毕业后搞研究,兴趣来了,读数学就不那么难了,读数学大块 ...
有道理。基本功还是需要的,读书不能读死,要善于多问为什么。大学生善不善于查资料,怎么查很重要。善于总结经验是一种能力也是很好的习惯。书上多的都对,但不全面,所谓经验大多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失败也是一种经验,它可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数学可以提供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中南大学的那个刘路在破解“西塔潘猜想”时,就是从失败中得到了灵感,一下子想到了以前的一个证明方法,几十年的世界难题20几天就破解了。教育部实在应该总结这个案例,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他的那个导师真是“名人指点,画龙点睛”。教师的引导(不是代劳)也很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6:09:28
马列光 发表于 2015-12-13 14:48
我读大学的时候,高等数学微积分什么的云云,老师讲了,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到,套公式做作业,考完试就忘记 ...
这老师大概就是满堂灌——应付官差。什么叫一点就透?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点悟性才行,所谓大师,就是看的准点的透。教师如果和和尚念经那样,学生就麻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7:00:53
ldjdkj 发表于 2015-12-13 16:09
这老师大概就是满堂灌——应付官差。什么叫一点就透?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点悟性才行,所谓大师,就是看的准 ...
先生讲得太好了,显然先生是教育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3 17:19:39
马列光 发表于 2015-12-13 17:00
先生讲得太好了,显然先生是教育家
我不是教育家。不过世间的道理大多相同。搞教育、搞科研、搞工程等等都有内在的相同道理——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但真假也是相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