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为基础科学研究正名
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技术基础,是一切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来源,是具有科学研究方向性和方法论的指导性科学。问题是基础研究要根据本国国情,一要切合国家建设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又要有科技战略的眼光。例如,具体来讲我国一切有关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总体来讲是滞后的,这与美日英法等国在科技领域哪个不是基础研究领先世界?再如,我国虽是钢铁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冶金技术强国,就拿最常用的45#钢,与发达国家相比,材料性能也是比较差的。再如半导体材料,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更差,特别是传感器敏感元件材料的基础性研究空白点很多,缺乏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总体来讲,尤其是在应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短板,可以说在这方面中国没有什么理论可以称道。例如,我国的仪器仪表工业最大的短板不是在电路设计而是在敏感材料领域没有自己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例如:某211大学的“传感器+油水隔离器项目,由于从基础理论上讲就不符合计量学基本原理而被学界戏称“外加避孕套”,其实这个项目就是因为最关键的敏感膜片材料技术研究没有,才“不得已而为之”。我国高端控制技术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掌握测控系统所需的敏感材料基础科学理论,致使整个产业链中存在一个严重的、技术上的“肠梗阻”。我们的航天技术、蛟龙号深潜技术整体上都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在关键设备方面仍然需要国外的技术的支持。尽管目前我国的输光号超算计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其应用软件水平仍然明显落后发达若干国家的研究进展,这里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数学建模”的理论研究跟不上,这直接反映到与其相关的数学研究领域与国外存在差距。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能拿出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的成果是很少的。美国没有强大的基础理论研究,哪来今天层出不穷的新作战样式。在从人文学科的心理学领域来看,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制度规划通常会出现落实的困难,例如,清洁能源发展目标中光伏发电和风电产业只讲源头,至于这些新增的电能的输送就被忽略,这说明我国在产业发展经济学理论方面存在理论的断层。例如早先内蒙的风电场不能接入国家电网,所以长期“处于零负荷运行”,光伏发电的情况也是类似情况。如果是就地转化,为什么规划不考虑西部草场建设和环境治理项目?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牧场不是也可以增加社会产出和改善土壤吗?至少在荒漠治理中清洁能源可以为绿洲建设提供动力。这些工作都需要综合的基础学科提供理论上的评估和支撑(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等等),遗憾的是我们的基础学科规划从决策层到学科理论建构就没有得到关注。在教育领域,至今我们还是习惯站在皮亚杰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来回倒腾论文,而忽略“好奇——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的心理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的归纳演义能力和逆向思维的意识。从现实角度来分析,一是ZF为何制定的政策措施,总会要么“不对路”而产生“尾巴”的一面,要么缺乏具体的落实条件。再如,为什么西方至今保留军中牧师?我国军队95%以上人员没有实际战场经验,我们要不要抓紧进行战场心理学的研究?这些问题谁能解答?所以,陈嘉映先生说的有道理:“中国人的理论都是闹着玩的。”这就是中国科技的差距。基础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它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和指导性,没有基础研究做后盾,应用研究就是空话。可以说,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就是应用研究发展的基础,科学研究从来就没有什么“短平快”。zounghy 发表于 2015-12-12 20:06
中国对学术成就的认可形式简单又粗暴。搞什么必须在认可的 C 刊发表论文,然后用来毕业拿学位,搞什么职称 ...
zounghy 发表于 2015-12-12 22:48
苗大师老是去学术道德那边发大作,邀请了几次来宏观经济学发个人的学术见解,无回音。
有独立思想的人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