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15.2 月球诞生的特殊具体情况
李开乐
摘要:月球是在地球表面层已经被冷却成了半软不硬的非流体情况下诞生出来的。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喷射,而是将地球分裂了一部分飞出去,这是全宇宙天体诞生中的特殊情况。
银核诞生恒星和太阳诞生行星时,母核球都是高温而全液态的,这是天体诞生的最普遍方式,但是地球诞生月球就不一样了。在“自然与人-14.10”里所讲的太阳系里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的诞生,那又是质量小且外壳已经被厚厚地硬化了的小个子行星,在中心附近发生大爆破的结果。严格说来,小行星的情况并不是“诞生”,而是同一档级天体的变种,是天体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突变现象,书稿最后将会比较深入地揭示其辩证本质。月球的诞生,则是天体诞生的一种特殊情况。具体是,当地球内部热核反应所积聚的强大能量正要通过表面爆发出来的时候,地球的表面层已经被冷却变成了半软不硬的非流体,因此就使得月球的诞生成为了全宇宙所有天体的诞生过程中最精彩的情况,其过程之奇妙是绝无仅有,其塑造地形的工艺也不愧是绝妙天工。
虽然月球的诞生情况很精彩,但对于地球这个母体来说却是一种灾难性的难产。无疑,刚被诞生不久的地球,在其球心区域也进行着某些强烈的热核反应。由于地球只是从太阳表面向外喷射出来的一小团熔液,且在外逃的途中不断降温,所以它诞生初期的活力已经无法与当时的太阳母体相比。在地球还是全熔融状态的时候,其深层里的热核反应所产生的不多的能量都集中在气体里挤开了液体而逃进太空去了,根本无力诞生出自己的小天体。到了地球表层逐渐冷却、硬化之后,挤到了表层附近来的气体就再也无法逃进太空去,只能暂时在半硬的表层下面积聚在一起。气体越积越多,朝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就发生了大爆发,结果便突然将地球的一大块半软不硬的厚皮,连同皮下沾了很多的粘液,被一起爆开了出去,升上高空,永不回头,而地球自己也被挖出了一个大坑。由于这个大坑的底部也已经比较稠密,周边就更加接近硬化,加上又有雨、水不断进行冷却作用而使大坑底部较快地凝固,所以地球便无法再通过内部物质的流动将大坑重新完全填补起来,因此就留下了一个永久性的大伤口,这个伤口其实就是太平洋盆地(后面会对此做进一步介绍)。
为了诞生出月球而留下了一个那么大的伤口陪伴着自己一辈子,这当然就是地球自己灾难性的难产啦!太阳系里所有大行星的总质量也只有太阳质量的1/740,只占0.135%。但是,月球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是:1/81.3=1.23%。月、地之间的质量比值是全部行星与太阳质量比值的9倍,这又显见地球诞生月球时难产的严重性了。在“自然与人-9.4”中曾经说到“‘核球喷射’毕竟只是喷射而不是分裂,所以不可能喷出很多物质”,可是,月球的诞生却包含了很大的分裂成分,其实已经是喷射与分裂相结合的方式,并不完全是“喷射”了。所以,月球的诞生,或者包括其它行星的一些卫星的诞生情况,就显然成为了全宇宙天体诞生中的特殊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