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消失的凶手》这部电影。
电影的好坏,暂且不论。其中几个情节,让我想到了这个论坛。
那几个情节,是关于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待遇的。
电影虽然不能当真实的社会,但如果说历史上真的有过工人起义,那么一定也是工人没办法活下去,已经穷困到极点。就算是谈革命,吃饱饭,穿暖衣的人,革命性也是不强的。
马克思穷困潦倒过,他也一定看到了当时的工人的待遇和资本家的天壤之别。
然而在经济学之外,我们似乎忘记了,还有人的“善”,社会的“善”。
我想当时是不是也有善待工人的资本家?
“善”看似一个道德概念,其实在经济学中,它的意义就是“公平”。
如果一个富豪,拿出他的大部分资产帮助穷人,那么他是善的,他叫慈善家。
慈善的门槛很低,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帮助比自己更穷的,也是慈善。
马克思想帮助穷人,他是善的。
而对于资本家来说,他是恶的。因为,马克思用自己的理论明示资本家是恶的。“善”和“恶”不是绝对的。
无论马克思怎么解释工人怎么穷、怎么被剥削,资本家怎么富有、怎么剥削,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社会的必然。
能够大胆指出自己生活的历史阶段是恶的,同样也就敢于按照自己的理想构建一个方案。
于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一环套一环,严丝合缝。
而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连环太严密,所以后来自称践行马克思理论的政权都失败了,或者只剩一个空壳。
这个连环的极其严密性,将人性的“善”挡在外面了。所以我们看见了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改善、劳资关系的多样化。
这也是社会的“善”——社会在改良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
社会不同的群体之间总是存在矛盾,矛盾对立的双方不可能完全平等,总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矛盾也总是在各种不平衡的状态中转换,越靠近完全平衡的不平衡,也是更加的“善”。
如果社会对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有足够的接受和认可,那么这种不平衡是“正义”的。
正如前文说,吃饱穿暖的人,对于资本家能够有多少革命性呢?因为他已经接受了这种差距的正义性。
如果社会底层最具有革命性的人,认为社会的状况是非正义的,那么认可这种差距的人和希望维持这种差距的人,则将被冠以“反革命”。
社会的“革命”,跟“造反”是不一样的。
革命是社会的不平衡状态朝着相对平衡进了一步,而“造反”则只是调转不平衡的双方,社会的不平衡状况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得到了加剧。奴隶们起义,自己依然是奴隶主。
革命是相对的进步,而造反是退步、破坏。
而实现社会的进步,也不是只有革命这一种方式。革命是阶梯式跨越,而改革则是滑梯式过渡。
因此,如果人类社会的终极状态是共产主义,那么从现在开始越往后,越不可能发生“共产主义革命”——因为越往后,留给跨越的空间越小,平滑的过渡才是更好的方式。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就是说,一个社会的上下两个阶层,就像炒菜一样,要时常改变格局,让锅里的各个角落的食材都均匀受热,这样大家就会“熟”。让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均匀受益,这样社会就不至于像炒糊了菜一样,下面的已经焦黑而上面还是生的。
而当有人看见锅里的食材受热不均匀,不去搅动锅里的格局 ,而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办法——把整个锅翻过来。那么这个人,就是导致社会动荡、堕落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