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小心那些有关年轻员工的模糊的概论
年龄增长带来的好处之一是,你能够对年轻人的言论随意点评。据说,柏拉图曾抱怨过,年轻人“不尊重长辈、蔑视法律”。皮特隐士也埋怨过,年轻人“只考虑自己”,且“厌倦一切束缚”。如今,商界长者们在对年轻人的抱怨之余,往往还加些赞赏与鼓励。但是他们像其他人一样滥用年龄的特权。
现代的哲学大家们告诉老板,他们必须调整管理模式来达到人们对千禧一代的期盼值,千禧一代是指那些在1980年到2000年出生的人,他们也被称为“Y一代”。他们成为美国的主要劳动力,占据了37%的比重,而那些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现在陆续退休的一代却只占34%。人们指出千禧一代成为数字时代中成长的第一代。这是事实,但其他有关他们的很多看法纯属猜想。他们被认为天生擅长合作。从幼儿园的教育但社交媒体的参与,他们都俨然变成了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但同时,他们并无事业心,不喜欢被管教。塔玛拉•艾瑞克森是一名顾问,也是《紧跟时代:Y一代事业成功指南》的作者,她认为千禧一代充分利用每一天来思考事物,并确保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有趣味、有挑战性的。风险投资公司Abundant Venture Partners的安德鲁•斯维兰德说,在商业合作中报以责任感是千禧一代的“新宗旨”。要吸引并留住这些高度敏感的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把办公室改成开放式格局,并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预算。
要找到证据反驳这些观点并不难。CEB,资格咨询中介公司,每季度对九万个美国雇员作调查,调查发现千禧一代事实上好胜心最强。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59%的千禧一代雇员表示竞争压力是“他们早上起床的动力”,而有这样想法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雇员为50%。58%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会将自己的表现、业绩与同行人比较,其他世代只占48%。千禧一代可能会花很多时间与其他同龄人在手机上发消息,但是他们却不信任彼此。足足37%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不信任同辈的工作,其他世代占26%,他们信奉个人主义而非集体协作。至于说他们没有事业心,CEB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33%的千禧一代将“未来职业前景”列为选择工作的五大因素之一,其他世代仅占21%。同样地,说到企业的慈善义举,只有35%的人表示会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生育高峰期一代则占41%。
高层训练机构“创新领导中心”的詹妮芙•迪尔以及南加州大学的亚历克•列文森对22个国家的两万五千个人进行调查,得出了结论:对于千禧一代雇员的大多数概括性的看法“好的则前后矛盾,严重的则极具破坏性”,以他们不愿听命于人这一说法为例。在对五千名员工的调查中,迪尔和列文森发现41%的千禧一代同意“员工应听任于上司,即使不明白做一些事的原因”。同意这一观点的婴儿潮和X一代(1960年中期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占30%。还有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公司应通过数字媒体与数字原生代进行交流沟通。超过90%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想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接受绩效评估,并与老板面对面讨论自己的职业规划。
如果说各代人之前没有差别,那是不切实际的。在消费模式上各有千秋。比起婴儿潮一代,年轻人更愿意从新闻网站Buzzfeed中获取讯息。但这并不必然转化成不同的工作态度,迪尔指出,入职几年的千禧一代对待工作比还在上大学的同龄人态度更加传统。一些态度的差异是跨世代的。CEB最近调查显示,51%的千禧一代表示会在一年内跳槽,而有此打算的X一代和婴儿潮雇员分别为37%和18%。调查也发现,相比其他世代,千禧一代更愿意寻求上司的反馈。但这只是因为他们还年轻,并非因为他们生于哪个特殊的年代。每一个年代的年轻人换工作都会比年长者更频繁,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最合适的工作。年轻人寻求反馈是因为他们需要摸索门道。
公司对千禧一代作出调整是对的。没有什么比一家公司的生存更重要的了。一个公司想要生存,招募并留住下一波人才是很关键的。但是他们充满热情地想留住千禧一代雇员,风险不容小视,还要小心被骗子忽悠。要充分利用年轻员工的优势,事实上,公司更明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少强调团队协作和企业慈善义举,多强调个人绩效奖励,并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公司需要明白一点,个人的差异远大于世代的差异。每一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优秀和平庸之别。除此之外,企业还需明白,人类的共性被个体及世代差异所淹没。CEB和创新领导中心这类机构得到的研究数据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不同时代的劳动者都有很多共同点。不论他们出生于哪个年代,他们的需求差不多是一致的,那便是:做感兴趣的工作,得到应得的回报,有机会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提升、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