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友:“书”山有路勤为径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与深圳市盐田区ZF主办的“水墨丹青书画展”在深圳举行,本次展览精选了董浩、刘福友等10位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展览为期一周,受到深圳市民和书画专业人士的好评。昨天,著名书法家刘福友受邀到中房集团深圳房产开发有限公司“笔会”,本报记者借机对其进行了专访。都说书法养人,今年60岁的刘福友满头黑发、西装笔挺,精气神十足。刘福友感叹说,书法陶冶情操,这话一点不假,“我年轻的时候很浮躁的,现在越写越安静。”而说起书法创作,他更是滔滔不绝,表示,“一天不写就浑身不自在。”
“福”体书法气蕴深厚
出生在湖北洪湖的刘福友书画启蒙非常早,6岁,别的小孩还在满大街嬉戏打闹的时候,他就练起了书法。“我家对面有位老太太在教书法,从小天天看,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写字。”从6岁到60岁,刘福友这一写就是54年。如今的刘福友,正草隶篆皆工,从洪湖写到北京。
作家、诗人、书法家李远山,将刘福友的字体归纳为“福”体。李远山说:“刘福友五十多年来的刻苦钻研,在继承中华书法文化瑰宝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行楷‘福’体书法,并进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刘氏‘福’体书法。”对于这个“总结”,刘福友本人显得很谦虚,他说,那不过是友人的赞誉而已,其实书法好不好,功夫深不深,看字就能看出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刘福友的作品不仅受到国内书法爱好者和业内专家的好评,更有精品作为外交礼物赠外国ZF要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等。
此外,他还为电影《铁人王进喜》、电视剧《幸福村的幸福生活》题写了片头。为电视连续剧《橄榄树》、《大家庭》、《我叫王土地》等剧题写背景书法作品。
然而,刘福友本人对自己的作品倒是很低调,他说自己的书法只是“传统味”比较重而已。刘福友告诉记者,如今写字他都是用气在写,“一个字没写完,那口气就不能停。”为此,他还在练习气功。
不能离开传统谈“风格”
因为练习书法,刘福友自言自己得到了很多“福气”。14岁时,刘福友升入中学,由于各科成绩优秀,成为学生骨干和老师的得力助手。那时,学校经常出版一些内部刊物、辅助教材、活动通知等,均使用油墨印刷,就需要提前在钢板上刻制蜡纸。由于刘福友写得一手漂亮好字,这些工作几乎都由刘福友来承担。因为字写得好,少年刘福友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
1974年,中学毕业后刘福友下放到洪湖市的近郊农村,因为书法好,被高看一眼,农活重活几乎不用干。 1976年底招工返城后没几年,因为书法,他又被调到了洪湖市轻工业局,成为一名机关干部。说起书法艺术,刘福友表示,自己就是一只笨鸟,所谓笨鸟先飞,他认为如果说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什么成绩,那也只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加勤奋、努力。
“别人在睡懒觉的时候我在练字,别人在逛街娱乐的时候我在练字。我年轻的时候,常常失眠,每次失眠,我都起来写字,经常一写就是一通宵。可以说我把我的整个青春都献给了书法。”刘福友说。他表示,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书法尤其如此,“3天不练就手生。”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刘福友认为,练习书法,临摹学习是基础,当然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也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必须是先有基础,再有风格。不能抛弃传统谈风格。基本功没有练扎实,是不可能有个人风格的。书山有路勤为径,研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