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428 2
2015-12-14

题记:总说要创新,可这科研体制机制怎么就和“万年历”一样,这么多规矩“雷打不动”?创新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需要付出的。一个具体项目涉及许多方面:尤其是初步研究方案有了,还要考虑资料、材料和器件以及实验设备以及样机零部件的外协加工等等。当然还有一些课题学术考察与交流以及技术合作事物也是会随机发生的。科研项目本身就是一个探求未知的过程,反复比较择优选择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成果验收也仅仅是原理性的验收,这还不包括成果验收之后还有个成果转化阶段(解决批量生产的标准化、工艺路线或流程参数的优选和提高性价比以及产品可靠性问题,以及外观和人机工程学问题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和改进的过程,是逐次逼近研究目标的过程。经费和计划只能先搞个大概的概算和列个科研进度计划提纲,科研面临的都是些不确定的事情,经费支出和研究进度都是关键问题突破之后逐步才能搞准的。科研管理搞得条条块块似乎有道理,但科研不是相面算卦可以胡诌八扯,哪个教授和研究员能像万能的上帝一样一下就看清了未来世界?科研不是文件报纸一忽悠就能大功告成的,要跋山涉水的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才行,还要熬夜寻得灵感来。经费和计划经过协商和审批,此后让科研人员包干自行掌握就行了,没有必要分成那么多的列支项目,材料设备的价格也不是一家说了算的,做个机柜那也是要磨嘴皮子的(报销凭证行政可以审查,违法的事情不能办。当然,节约也可以提成不是吗)。研究审批个事请明日复明日的,“将士征途先折兵”。搞个科研干嘛人为地一路搞那么多绊脚石,是绊人还是拌事?上帝啊,别再给你的信众添乱了,请看看科研人员的心酸吧


买个服务器,层层报告要半年——“风光”的基层科研项目背后藏着多少“辛酸”http://education.news.cn/2015-12/14/c_1117455303.htm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刘硕 翟永冠 宋晓东)随着年底封账大限到来,不少高校迎来了科研项目报销的高峰期。针对有媒体曝出的“某高校学生排队替导师报销经费”,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情况实际上在很多高校都存在。


  而费时费人费力的项目经费报销场景仅仅是表面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层科研人员反映,项目申请猫腻多、申报文书复杂、经费设计僵化等问题,才是“捆”住科研人员手脚的最大弊端。

  项目申请:没点“特殊手段”不行?

  准备申请资料是科研项目申请的第一步,然而这项看似简单的基础工作却给基层科研人员带来了很多苦恼。吉林大学一位青年教师透露,申请一个省部级重大或产学研项目,从开始申请到结项,超过10项材料。

  湖北一所高校教师王越峰(化名)说,申请一项国家级课题要填报教育部、省厅、学校、学院等几个部门的表格,包括工作汇报表、评估表、课题创新表等各种各样的表格。而填表的内容也十分复杂,包括仪器设备费用、交流费用、调研费用、材料费等预算。

  “人文学科项目虽然少了一些科研仪器设备的预算,但是填表依然复杂,基本上一张表填下来都要上万字,而且很多问题都没有实际意义。”某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夏洁(化名)说。

  为了提高项目的中标率,有高校还办起了专门的申报指导培训班。北京某市属高校副教授华向峰(化名)表示,现在省部级、国家级项目申请人多,中标率有时不到两成,如果能有名家和业内人士指点,对项目方向等进行把握,成功率肯定会更高。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基层科研“僧多粥少”现象突出,为了完成项目课题和论文等重要的考核指标,一些人不得不使用“特殊手段”。“科研项目申请时裙带关系和人情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组里没有一些‘大咖’坐镇领衔,或者不认识评审专家,没有硬关系,项目基本申请不到。”

  资金使用:咋就成了“头疼事”?

  一些科研人员表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项目,只是更多纠结的开始。其中经费使用是最让人头疼的项目。

  北京建筑大学一位青年教师表示,拿到项目后钱不好花已经成为大家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写计划的时候就要把未来几年内所有花钱的计划都列好,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哪一项花多了就要自己补。”

  吉林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在此前做项目时他和同事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其他经费先用完了,但是发论文的经费还没有用完,想申请对资金项目作出调整,又遭到了学校和项目管理方的踢皮球,最终只能自己搭钱完成项目。

  武汉一所高校副教授王慧娟(化名)说,课题研究中总会碰到新问题,并不在最初的预算当中,基本上每个课题项目都会有20%的支出经费不能通过财务报销,迫不得已只能找其他途径填补漏洞。

  山东省一家科研机构负责人王新(化名)说:“我们要买一个服务器,就要一级一级往上打报告,先给计算中心,再给科学院,再到省级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正常周期要半年甚至一年,耽误大量科研时间,完全等不起。”有高校教师表示,做项目时甚至连买一本书都要层层上报,往往等批下来了书也用不到了,并且稍有不慎,购书款便会因为“与项目无关”等原因而无法报销。

  记者从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等部分高校了解到,在科研报销中,不仅排队麻烦、手续复杂,还要承受很多额外的压力:由于负责报销的财务人员一般不懂科研,稍有疑问就拒绝报销,甚至还有财务人员“认熟脸”“看心情”,给基层科研人员带来很多麻烦。

  此外,一些项目经费还要被“雁过拔毛”。据了解,一般高校对于本校项目采取不提取或5%左右低比例提取,而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校内外合作项目等的管理费提取比例高达10%以上。北京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人员向记者抱怨:“本来一个5万元的项目,单位直接就划走1万元,极为‘简单粗暴’。”

  行政的“手”:不该伸得太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当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管理体系中,从申报、审批,到考察、结项等各个环节中,行政的“手”伸得过长,“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对科研人员管理多、服务少,制度设计僵化,不利于基层科研顺利开展。

  有高校科研人员建议,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研监管和审计制度后,科研项目的审批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处理。项目申报、结项审计等大的审批权力应保留在上级部门手中,而增购材料、设备等审批可留给基层科研单位自己处理,科研单位应当有一定的自主决定权,这样才能保证科研工作及时顺利地推进下去。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行表示,不管容易出毛病,但管理也要有度,留给科研必要的发展空间,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天津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缓解目前基层科研趋于僵化、矫枉过正的问题,在加强审计的同时,也应该改革目前管理过死的审批方式,建议完善结项审计,弱化立项前预算严格结项审计,让科研活动得以顺畅进行。

  一些基层科研人员建议,应该增加项目评审的透明度,建立透明、公开、专业的评审机制,严格避免把个人关系带入其中,同时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切实管好用好科研项目和经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5 08:41:04
顶一下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5 10:43:36
王教授卐 发表于 2015-12-15 08:41
顶一下楼主!
开头的题记补充了几句。把话说透,不懂科研的人怎么才能管好科研工作?欢迎建言献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