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想要成为畅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能吸引足够多的读者,二是它推出的时机。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新书the Ascent of Money似乎就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虽然金融发展史这个主题看似有些深奥,但对善于将历史说的通俗易懂的弗格森,通过大量娓娓道来的生动事例,使得它每一个哪怕对金融一无所知的人也变得通俗易懂。至于推出的时机,金融危机正是眼下最受世人关注的焦点,面对着愈演愈烈的金融风暴,普通人都对金融系统的背后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这本书除了罗列了一些史实以外,并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观点,但如果你想了解一点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它还是很好的选择。借用一下李淼的《弦论通俗演义》,这是一本历史学家写的金融通俗演义。
纵观全书,弗格森的特点是以史为主,所有金融系统的诞生,发展都是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展开的。金融体系使整个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弗格森还是持这样的观点,即任何新事物都要到其所产生的环境中去找原因。
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力无非是一,商业活动的影响,二,科学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就其本身来看,货币只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运行而存在,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货币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时,就会产生金融改革和创新。
而反过来,金融的发展也对实体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不仅举了自己最为熟悉的罗斯切尔德的例子,还对美国南北战争,英国在世界的扩张,以及两次世界大战背后金融系统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中国在金融危机产生所起的作用的看法。他用了去年开始出现的新名词CHIMERICA,来形容中国对美国经济地影响。他认为是中国的高储蓄率,以及以低成本带动出口的政策使得美国流动性过剩,利率过低,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当然,这也不是他的原创,而是西方学界很多人所持的观点,when there is a crisis, there is a blame game)。
如果说你想看看作者真有什么自己观点的话,那么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的后记。从那里可以看出,作者所信奉的似乎是一种进化金融学,也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给我的印象是,作者似乎也没有真正搞懂这一块东西。
虽然名为金融发展史,但这本书却并非按照单一的时间线展开。弗格森首先把它的内容分成了银行,债券,股市,保险,房地产和国际金融六部分。下面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
1.银行 货币不仅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从远古部落时代起就出现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切起到支付手段,价值尺度的物品其实都起到了货币的作用。所以,从贝壳,皮毛,牲畜到太平洋小岛上的圆形巨石,再到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刻着楔形文字的泥板,直到后来令西班牙征服者疯狂的秘鲁的白银,都曾被用作货币。
货币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弗格森在书中举了西班牙的例子。在征服南美,并在秘鲁发现大量银矿之后,在1556-1783间,西班牙人从秘鲁得到了45,000吨的纯银,每年都可以向国内运送170吨。但是大量的货币却并没有是西班牙变得更加富有,西班牙反而陷入了经济衰退,它的王室仍然需要大量向国外举债,并经常因无法偿还而违约。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货币本身。所有那些被用作货币的物品所起的作用,都是为了推动它们背后的实体经济。人类想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生产力的提高。翻开每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你看到的第一句话都是,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效用。资源的流通,实质就是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物质的交换。而货币作为中间媒介,保证和推动了这种交换。虽然从南美洲输入了大量的白银,但是由于欧洲生产力并没有什么提高,实体经济的规模并没有相应增长,过量的白银引起的只是自身的贬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通货膨胀。
金融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背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银行业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十四到十五世纪,商业在意大利半岛的城邦国家逐渐兴盛,但各城邦都有自己发行的货币。不同地区的商人,面对的是如何把自己的货币换成交易对方所能接受的货币的问题。这时,梅迪奇家族看准机会,推出了货币兑换以及票据贴现的业务。不同地区的货币可以通过银行这个中介,与其他货币挂钩,这实际上就是银行推出了一种单一的,抽象的货币。
另一方面,在瑞典和荷兰等国,出现了所谓的部分储备制。在这以前,银行其实只是为客户保管财产。但这是,银行家意识到,人们通常并不会同时要求提款,因此一部分存款可以被借出以收取利息。于是,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雏形诞生了。
今天,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吸收存款,并利用储备杠杆的放大作用,为商业活动提供流动性。
2. 债券 My name is Bond, Treasury Bond. 最早的债券主要是指国债。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战火不断的时代。各国的封建君主一方面为了穷兵黩武,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常常需要巨大的支出。税收无法满足的时候,就需要举债。
政府发行债券成为了战争开支的重要来源,谁能够在这方面更加成功,谁就更可能在战场上获得成功。像荷兰这样的小国之所以能在对西班牙的战争中长期保持不败,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债券发行能力。书中举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例子。
由于南方的金融体系不发达,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种植园经济,为了应对巨额的战争开支,南方军政府向英国发行了棉花债券,以南方出产的棉花做为担保。可是,北方军队在1862年4月9日占领了密西西比河的重要港口新奥尔良,使得南方的棉花无法运出。债券投资者的一旦南军失败,可以获得抵押品棉花的想法也落空。于是,包括罗斯切尔德家族在内的英国金融界都选择了支持北方,这也最终导致了南方的失败。
债券持有者可以将手中的债权出售给他人,于是就诞生了债券市场。由于要面临战败一方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因此债券的购买者很大程度上是在赌博。战争过程中,任何一方的不利消息都会引起债券价格的巨大波动。一些投机者便利用这些机会豪赌了一把。比如书中所说的犹太银行家罗斯切尔德,他就利用威灵顿与拿破仑的大战的结果还未抵达伦敦的时候,大量低价买入英国国债,等胜利消息传来,国债大涨之后马上抛出,从而成为了当时英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成功投资的背后是血本无归的风险。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可能使你手中的国债一钱不值。一战后德国出现的超级通货膨胀使得德国债券变成了废纸。另一方面,弗格森指出,政治风险也是国债投资的重要问题。由于阿根廷等一些国家发行的国债主要由国外投资者购买,一旦违约并不会引起国内局势动荡,因此当政府无法偿还时常常会违约。
3.股市 想要形成较大规模的股票市场,公司的股份必须分散到大量投资者的手中。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数量并不是很多。比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时,资本金有68,373英镑,而股东人数只有219人。分散股权的最早例子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VOC)。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给前往南亚从事香料贸易的商船融资。尽阿姆斯特丹一地,就有1143人认购股份,其中445人的投资额少于1000盾,只有80人投资了超过10,000盾。
但是,这种公司和现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股东并没有什么话语权。VOC成立之初,公司由17人组成的委员会管理,会员都是终身的。公司的一切决策,盈利分红情况公示都由他们决定,股东并没有话语权。由于早期决策的失误,公司被迫改革,公司由股东推选的类似今天董事会的机构进行管理,股东有权对他们进行任免。另一方面,出现了股票交易的场所,这就是今天股市的雏形。
但是股市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那就是经济泡沫。书中写到了苏格兰的投机家John Law的故事。一个在本国犯了命案的赌徒,在逃亡到荷兰之后深受那里正在发展起来的金融体系的启发。他遍游欧洲诸国,推行自己的主张,终于在法国找到了一试身手的舞台。他说:“一个懂得统治的专制君主,比起权威受到限制的君主而言,更有能力建立财政信誉并获得低息的信贷。”当时的法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正苦苦寻求发行2.5亿法郎的带息票据。Law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实就是将债券转化成股票。他向法国政府提议,在北美殖民地设立一家西印度公司,其股份可以用这种带息票据购买。在他的宣传中,北美殖民地成为了物产丰富之地,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在这一创举取得了成功后,Law在法国名利双收,大权独揽,操纵着整个法国间接税、国家债务、金银币制造、路易斯安纳殖民地、垄断烟草进口和销售的密西西比公司、法国与加拿大的皮毛贸易、法国与亚洲非洲印度的贸易等等。但是,他的贪欲却愈发膨胀。一方面,法国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迫使他在殖民地公司增加税收,但他害怕这样会影响公司运营,于是通过自己所控制的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他利用人们对公司的狂热追捧,大量发行新股。结果,股价暴跌。他又试图通过发行更多纸币,回购股票的方法来稳定股价,但结果只带来了通货膨胀以及法国金融体系的崩溃。结果,这个世界上第一个millionaire得到了悲剧的下场,而波旁往常也无法逃避在大革命中下台的命运。
4.保险 天有不测风云,面对未知的未来,人们总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保障。在这方面,国家和个人都进行了尝试。
现代意义上的保险诞生于苏格兰。为了解决去世牧师妻儿的生活问题,两位牧师Wallace和Webster和数学家Maclaurin一起,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为孤儿寡母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每位当地的牧师被要求每年交出一些钱成立基金。Wallace等人将其投入国债,所得的本息用于支付不幸去世的牧师的家人的生活。通过统计数据,Wallace等人确保,这笔基金将足以保证可能的支出。今天,这个被称为寡妇基金的现代保险业的开山之祖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的基金之一,总额超过1000亿英镑。
而在国家方面,一些国家采用了所谓from cradle to grave的福利国家政策,为国民提供健康,教育,就业等一系列的保障。在这方面最早的尝试者是俾斯麦时期的的普鲁士,因为“一个知道自己老有所养的人,比一个不知前途在何处者更容易对付”。出于类似的目的的还有日本。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政府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经过改革后,许多医疗支出都需要个人负担。这就是为什么虽然英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机会小的可怜,但今天英国人的保险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5.房地产 在大多数的英语国家,人们都把拥有自己的房产作为生活稳定的象征。对房产的需求长盛不衰,房地产成为了保值升值的重要投资手段。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天的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正是来源于此。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拥有自己的房子。从罗斯福开始,历来的美国政府都推行着鼓励老百姓购买住房的政策。布什上台后,更是提出了要让非洲裔和拉美裔移民拥有自己住房的口号。另一方面,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金融管理层一直信奉低利率,而近年来金融创新又蓬勃发展。这一切都促成了所谓次级房贷的发展壮大。各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难以把握。终于,当纸牌堆成的金字塔倒塌时,我们又一次不得不面对1929年的那一幕。
6. 国际金融 在这部分弗格森主要讲了两块内容,一是跨国资本的流动,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第一方面,弗格森主要举了中美两国之间资本流动的例子。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均收入远远不如美国,但中国却保持着对美国的巨额经常帐户的顺差,也就是说,资本帐户的逆差,中国建立起了巨大的美元外汇储备。于是,中国成了美国国债的最大投资国,作为穷国的中国反而可以向美国输出资本。
在金融市场方面,弗格森分析了对市场预期的两种不同观点,一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反身理论,即人们的预期会对市场的未来产生影响,并使预期最后成为现实。二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choles和Merton等人所提出的市场有效预期理论,即认为市场的未来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来得出。与之相对应出现了不同的投资理念和实践,即量子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小结一下,如果你想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所了解,但又不想太深地陷入专业词汇的泥沼,这本书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