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解答

自己给自己解答吧。
参考IS领域Top1期刊MISQ上的一篇Editors' Comments_A Critical Look at the Use of PLS-SEM in MIS Quarterly(见附件),附录B有对二阶模型的详细讨论。
PLS中,所有潜变量(包括高阶变量)必须都要有测量模型,即至少要有一个显变量或一项指标(indicator)。
二阶模型有四种,reflective-reflective、reflective-formative、formative-formative、formative-reflective,对于二阶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indicators reuse approach(Wold,1982;Lohmöller,1989),即高阶因子使用所有其低阶因子的指标作为自身指标。当所有低阶构念包含相同个数的指标时,这种方法效果最佳(Lohmöller,1989)。
格外注意的是,对于reflective-formative和formative-formative类型的二阶模型(箭头指向为低阶因子指向高阶因子),需要indicators reuse approach+latent variable score的二阶段方法。由于低阶因子对高阶因子的解释量基本为100%(R2约为1),因此,其他变量对此高阶因子的解释量基本为0,路径系数不显著。所以,采用二阶段法解决。第一阶段,利用indicators reuse approach,运行PLS,得到一阶因子的潜变量分数。第二步,将一阶因子的潜变量分数作为高阶变量的指标,重新运行PLS。这样,其他潜变量就可以解释此高阶变量的方差了,路径系数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