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LISREL、AMOS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
30133 33
2015-12-18
悬赏 10 个论坛币 已解决
我在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中有一个二阶混合型构念(吸收能力),是中介变量,另外,自变量是IT基础,因变量是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目前,我不知该如何处理,金币数不多,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吝赐教。
吸收能力包含四个一阶因子(此部分为构成性),每个因子由三个题项进行测量(此部分为反映性),由于AMOS一般只能处理反映型构念,目前,我准备采用SmartPLS进行处理。我在Wynne W. Chin的一个介绍PLS的Slides(见附件)里面看到其对二阶构念的介绍(slide 54,slide 55),但不知在模型检验时该如何对其进行处理,肯定不能直接按二阶的形式画在smartpls里,需要给二阶构念构建直接item项。

一位老师给出的方法是,分两个阶段运行PLS:
第一阶段,直接以二阶形式画在smartpls里,运行pls algorithm,此时,得到四个一阶因子的标准潜变量分数(standard latent score)。
第二阶段,将所得分数作为一阶因子的值,且将四个一阶因子变为item项,删除原Q1~Q12题项。此时,吸收能力变为由四个item(原一阶因子)组成的形成性构念,再次运行pls algorithm,得到运行结果。

我的疑问:
(1)这种方法是否可取?第一阶段中,吸收能力没有item,PLS 软件自动识别为,四个一阶因子对吸收能力有影响,R方为1。
(2)若这种方法可取,是否需要将其他item(自变量和因变量的item)的值统一进行标准化,好与四个因子潜变量分数的形式一致。(PLS在计算四个一阶因子的标准潜变量分数时,首先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迭代计算。)
(3)其他方法如何,是否有相关论文和书籍推荐阅读?(在一个英文视频中,有位老师介绍,可以用repeated model,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平均值,三种方法来得到二阶因子的item项。此外,在画模型的时候,仍然保留原item和一阶因子,没有去除)

最佳答案

linglong34 查看完整内容

是否需要将其他item(自变量和因变量的item)的值统一进行标准化,好与四个因子潜变量分数的形式一致。 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我现在也遇到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8 11:32:27
是否需要将其他item(自变量和因变量的item)的值统一进行标准化,好与四个因子潜变量分数的形式一致。

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我现在也遇到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2:12:39
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Amos不能处理形成性或混合模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4:16:41
南南数据 发表于 2015-12-18 12:12
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Amos不能处理形成性或混合模型。
您好,我也是初学结构方程模型没多久,希望能多向您请教!
至于形成性模型是否能用AMOS,一是一位用PLS做了博士毕业论文的年轻老师建议不要用AMOS,最好用PLS;二是参考了张伟豪的PLS讲义,称形成性只能用PLS;三是参阅了吴明隆的《结构方程模型——AMOS实务进阶》,不宜采用形成性测量模型。
AMOS和PLS背后的统计学原理,我也是只知皮毛,不懂精髓,只能先听别人怎么说,看别人怎么用。至于如何用AMOS处理二阶的混合模型,还望您能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1 16:28:45
没有人解答  自己给自己解答吧。
参考IS领域Top1期刊MISQ上的一篇Editors' Comments_A Critical Look at the Use of PLS-SEM in MIS Quarterly(见附件),附录B有对二阶模型的详细讨论。
PLS中,所有潜变量(包括高阶变量)必须都要有测量模型,即至少要有一个显变量或一项指标(indicator)。
二阶模型有四种,reflective-reflective、reflective-formative、formative-formative、formative-reflective,对于二阶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indicators reuse approach(Wold,1982;Lohmöller,1989),即高阶因子使用所有其低阶因子的指标作为自身指标。当所有低阶构念包含相同个数的指标时,这种方法效果最佳(Lohmöller,1989)。
格外注意的是,对于reflective-formative和formative-formative类型的二阶模型(箭头指向为低阶因子指向高阶因子),需要indicators reuse approach+latent variable score的二阶段方法。由于低阶因子对高阶因子的解释量基本为100%(R2约为1),因此,其他变量对此高阶因子的解释量基本为0,路径系数不显著。所以,采用二阶段法解决。第一阶段,利用indicators reuse approach,运行PLS,得到一阶因子的潜变量分数。第二步,将一阶因子的潜变量分数作为高阶变量的指标,重新运行PLS。这样,其他潜变量就可以解释此高阶变量的方差了,路径系数显著。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 14:27:44
linglong34 发表于 2016-1-26 18:09
是否需要将其他item(自变量和因变量的item)的值统一进行标准化,好与四个因子潜变量分数的形式一致。

...
我觉得应该标准化,老师说不用。我也很晕~~不知道标准化和不标准化对结果是否有影响?影响大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