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3564 57
2015-12-18



近日,网络疯传天津科技大学一青椒所写的《别了,狗日的科研》一文,


我坛没啥动静嘛,


四哥哗众取宠地扯到本坛,供观摩。


原文放在二楼,


也可直接看http://weibo.com/p/10016039181625958464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8 18:08:24
第一次抢占沙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9:08:17
2楼被占 四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9:57:35
别了,狗日的科研
2015年12月9日 15:30 阅读 180万+

  写下这么一个题目,我自己都震惊了。作为一个有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实在不想这么粗鲁。可我已经忍它很多年了,快要被它憋死了,姑且就这么粗俗一回吧。
1. 关于项目申请
     ① 持久的失败

  从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了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国家领导已经换了两届,10年,持久的抗日战争早已经胜利。而我,什么希望也没有看到。尽管结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当一次又一次不予资助的通知把我残存的科研希望撕得七零八落,我出离愤怒了。几乎每次都一样的评议结果:三个评议人,两个建议资助,一个持否定态度。“第几次啦?为什么每次的每次都是两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从统计学角度,三十次评语,有二十次赞成,那也是绝对大多数啊。”我轻轻的嘀咕着。

  一旁的妻子,冷不丁给我来了一句:“要是都给你不好的意见,你早就死心了,不吊吊你的胃口,有多少人会陪他们玩?”我瞬间石化!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我一直在傻傻地充当着这么一个不光彩配角,十年来竟然毫不知晓。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这些,只不过从来不肯真的相信罢了,心底总残存那么一点点理想主义色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算来也有十五年啦,很早就有人告诉我,要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定要多去参加学术会议,多结识一些圈子里的人,本子的好坏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可我依然坚信,或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真的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呢-----正如他标榜的那样!

  直到现在,我终于彻底明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所有基金项目中,婊子做得最好,牌坊也立得最高的(其他省部基金大都明码标价,拿到以后反馈多少是有行规得,犹如街头妓女,但至少不会立太高的牌坊)!我问过一些拿到过基金(不含青年基金)的同行,也无不有此感慨。

② 关于圈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发榜之前,拿到项目的其实都早已知道结果,他们从何得知?!入圈子是业内的潜规则,圈子里的人好相互照应。每年项目送审前,圈子内电话满天飞,“项目到你这里的话,照应照应”“嗯,好的,一定给优先,我的到你这,也照应照应。”“喂,你的本子发我这里来了,我给了特优。”“那个谁的本子,是以前帮过我的人,照顾一下”如此等等。

        我从不入哪个圈子,我孤身一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实指望靠自己开创一片天地。然而,不入圈子就早已经注定了,怎么申报都是白费心机。一个本子要找你的麻烦,是很容易的事,随便哪一条莫须有的缺点,都可以置你于死地。而你,连申辩的权利也没有,这就是国家基金的评审规则。曾经早就有人告诉我,没有拿到基金,评语再怎么弱智,也不要去申辩,申辩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结果的改变,只会造成负面影响,除非你是某某大牛的什么人!

        而我居然曾经傻傻地给国家基金委发过去两次申辩意见。这种奇葩的不可申辩的通讯评议制度,有何公正可言?!他只是告诉你,你必须入圈子,进了圈子,你照顾我,我照顾你,评语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尽管我什么圈子里的人也不是,我什么基金也没拿到过,我什么也不懂,但我10年前就评审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节不便说。只不过写意见之前,已经定好了谁该否定,谁该肯定!其实,这件事也让明白,自己一年又一年,辛辛苦苦写了又写的申请书,指不定会落在哪个日理万机的“老板”手上,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好好看你的本子,他只需要瞄一下,本子是不是圈内人的,是不是打过招呼的,你的多少年的心血,在他那里屁也不是。

        基金委项目流动主任,历来是一个香饽饽,单位也都会力推自己人去。可是看看招聘条件吧,一般要求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流动期间,基金委每月发2000-3000元津贴,原单位津贴取消,就这工资水平为什么还这么多人挤破头皮想去。因为谁都清楚,流动一下,你就已经是圈子里的红人啦,以后申请基金那都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③ 关于学科评审

我们面对这么一个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本可以很多事情可以真正做到公开与公正。而有人偏偏不想这么干,因为这必然损害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假设,基金委信任通讯评议结果,那么,学科评审究竟是为什么而设。如果,信任通讯评议结果,直接让每个通讯评审人打分,每个申请得分相加,按序排列,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些工作,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提这个,为什么不实行?通讯评议过后,实际上大部分申请书的结果都是可以操作的,只有少部分,每年大约能有3%的申请书,在3个通讯评议人(有的学科组是5个)那里都给优先资助的就算好的了,这部分属于直接上,学科评审不加干涉。但资助率每年约在16~18%,剩下的,学科评审就是关键了,可以想象,学科组可操作的空间和权利!有了权力,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大概这就是不取消学科评审的原因吧。也因此,跑项目,成为了科研体系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单位跑,团队跑,个人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跑得目前的科研氛围乌烟瘴气,没有一块净土。

④ 关于省部基金

除了国家基金,其他省部级基金同样没有公平可言,就拿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来说吧,除非你是天大或者南开的老师,否则,要拿到它并不比拿国家基金容易。对于我们一般的学校,全校每年拿到3、5个课题就算好的,比例比国家自然基金还低很多倍。对于这种衙门式的基金,没有人帮忙无异于白日做梦。我们学校做得还算比较开明,每年都把省部基金申报指标下到各个院系,由院系答辩之后推选出上报的项目。我有幸在理学院曾经两次以答辩排序第一上报,上报之后,有人就跟我说了,你找人了吗,没找人没戏的,一般要申报前一年打好招呼的!我只能呵呵呵了,一我没人可找,二我也试着托别人找过,但高达25-30%课题经费反馈而且还不能打保票。彼时,我生活都很拮据,哪里还有这么一笔现钱来做这种风险投资?因此,两次我都不知道评审的结果,因为从来也就没有评审的意见反馈过给我。没有操作就没有结果,这就是现实!此后,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每年依然如故地发布申请指南,但我连瞧它一眼的兴趣也没有,不就一妓女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9:58:15
2. 关于科研经费
   ① 面上项目真的需要80万吗?

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提高到均项80万元的那些人,绝对是祸国殃民的主。每年写课题经费预算时,成了我的一大难题,一直在纳闷,一个面上项目真的需要那么多钱?该怎么编才能花完这么多钱?我从均项20万一直写到均项80万,这几年化工试剂一直是降价的呀,为什么经费反而暴涨,是我们国家太有钱了么!有幸拿到课题的同行,也经常发出得意的抱怨,唉,我这还操心多少多少万没花完呢。于是,在大学里,每天都能看到,教授们怎么想办法弄发票把项目经费报出来,有的专门委托研究生负责报销工作。

是呀,这么多的钱,要报出来也算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试想,如果都用来买试剂的话,用一个价格适中的试剂,使用较广泛的溶剂来算算:无水乙醇,市场价含运费2.5元/公斤,可以买下320000公斤。试剂应该是项目研究最大开支,也许有人会说,我用都是进口试剂,好几百元一克呢,那么我请问你,你做这种研究意义何在?给外国试剂公司创造利润吗?面上项目支持的不应该是这种攻坚克难的项目,面上项目本来就应该面向大众,研究一些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或者解决最基本的一些应用技术问题,目的应该是降低生产力的成本。不排除确实有些前沿项目需要使用高端试剂,但国家专门有这方面经费支出,863,973,创新团队,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等大项目有的是。或者还有人会说,我的实验测试费很贵的,80万真的不够用。拉倒吧,骗一骗业外人可以,做过科研的谁不清楚,大型仪器本来就掌握在你们能拿到项目的圈子里的人手上,对于需要使用某一特殊仪器的非圈子里的人,你们要价确实比较狠。对于本来就是圈子里的人,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一分钱也可以不要,因为你也可能有用到他的仪器的时候。还有人会说,我的人工费很贵呀,我给研究生开的工资很高,那么请问项目经费是用来发工资的么?而且,真正的人工费,大部分也不是真的用在研究生工资上了,而是用在课题鉴定,研究生答辩等互相包红包上了吧。

② 关于平均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腐败的丑闻屡发,除了个人原因之外,课题经费的无序发放绝对是一大诱因。我们来看看2014年度全国各高校科研经费情况(数据引自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615171.shtml),2014年度全国有227所高校科研经费超过亿元(多么惊人的数字,我们国家多么的舍得科研花费)。平均每位老师年度科研经费超过50万元的高校17所,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你们大学老师怎么还天天哭穷呢!就连我所在的学校人均科研经费也达12万元,但是,依然只是平均,数据统计就怕平均二字!

实际的情况是,我和我身边大多数同事很多年都没有一分科研经费到帐。在大学里,真正科研经费充足的老师是不多的,大量的钱只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这些人往往身兼行政要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于是在他们手下便有了二老板三老板。有的研究生好不容易报上了很有名的导师,但之后他会抱怨说,我甚至一年都没见过我的大老板。是啊,大老板也忙啊,既要忙于处理政务,又要忙于各方应酬,还要忙于跑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底下要养那么多人呢,岂是学生轻易见得到的?

于是,在大学里,形成了科研经费高度集中的奇怪现象,有钱的越来越有钱,钱能生钱,在那个地方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没钱的,哪怕最基本的玻璃仪器也凑不起来,拿什么搞科研!于是,在大学里,还形成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科研经费很多的大牛教授们,承担的教学任务很少,他们没有时间上课,也没有必要上课,能给学校带来科研经费就是最大的贡献了!真正奋斗在教学一线往往是青年教师和像我一样拿不到课题的副教授们。

  千百年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知从何时已经更改为“师者,项目,课题,经费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9:58:52
3.  关于大学教育与科研的关系
       忽如一夜春风来,不知道从哪个晚上开始,全国大学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升级的高潮,伴之而来的是有特色的专科性高校越来越少。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成了高校建设的共同目标。教学,越来越成为大学里的鸡肋,科研占据着大学绝对的主导位置。

  什么是大学?《汉书·礼乐志》云,“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封建帝王尚且尊崇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有几所还在保持教化学生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上层建筑对大学的评价是看拿到多少项目经费以及发表多少论文,必然导致众多高校对自己的根本职责集体失忆!

在大学里做教师,成不成功,科研经费决定了一切,拿到的项目越多,给学校带来的创收越多(不论什么项目,学校都要抽取一定的管理费,雁过拔毛,最低的纵向类项目为5%,以我校2014年到校项目经费1个亿来算,即便全部按最低的比例抽成,学校也可得500万元),所以能带来更多项目的老师工资更高,奖金更多,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既然如此,老师们何必吃力不讨好,把时间都放在编写教案,认真备课上课上呢。你教的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只需要有大量课题经费,你的职称,你的聘任级别马上可以直通最高级别。反之,教得再有水平,没有课题经费,一切都是白搭。这是一种神马逻辑关系,坑苦了寒窗十年的孩子们!我们一再哀叹大学生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了扩招的因素之外,以科研经费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难道不在其中推波助澜了么?!

我曾经在老区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教过四年书,那是井冈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在那里我度过了工作生涯中最快乐的四年。在那里,学生和老师每天按时出操,按时上课,按时下班。教师没有科研,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快乐。尽管招收的只是初中毕业录取的学生,但素质都很好,他们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三笔字个个拿得出手,山高皇帝远,反而为学校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他们毕业后在各个单位都干得很好。尽管当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但许多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全国各地重点院校的研究生,一点都不逊色于我现在所教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因为四年后赶上了全国中专大合并,我所在的学校被撤销,我本来可以在那里快乐地度过我的一生。

       大学教育是什么?我常常带着这个问题审视我们的大学,审视我们的大学生。当我坐校车回河西区,车上已没有车位,但没有一个同学起身(哪怕假意说一声老师请坐这),我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当我收作业时,看到作业纸上画满比医生开方子还难辨认的鬼符般字体时,我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当我每次监考,注视着那些东张西望茫然无措的眼神时,我依然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大学监考,一年级新生时最好监的,他们刚从中学来,不知舞弊为何物。年级越高,越肆无忌惮。那年,有同事因收缴舞弊学生试卷而被打时,我甚至感觉到对大学教育的绝望。所以,后来只要我监考,我总会先骂上一通,你们四年都学了些什么?本来老老实实一个人,读完大学之后,什么也没学会,就学会了弄虚作假么?!

        诚信的缺失,是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而这种失败与科研业绩作为高校评价的主导体系是分不开的。由于科研鸭梨山大,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甚至学校对于学生的政策也转变为教师的科研服务,研究生就不必说了,只要发了SCI收录论文(关于论文,后面我会专门再谈),就奖励,不发论文毕不了业!

        本科生也难逃厄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两万字数,我至今不明白论文字数与论文质量存在何等关系?从开题到答辩仅本科毕业论文就需要填写十余种表格,一个教师带十几个本科毕业生,光表格填写就弄得你精疲力竭的,还怎么让学生好好地做实验。而且,毕业论文期间,正是大量公司招聘毕业生的时候,许多学生还要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如果因为一个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落实不了,就业率又下去了,所以你还不能不让他找工作去。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万字的论文怎么完成?!于是,本科毕业论文中,前言综述部分蔚为壮观(往往占篇幅的一半以上),图表页数也颇波澜壮阔(字数不够,图表来凑),然而,最重要的部分“结果与讨论”部分却寥寥数语(不足为奇,一个本科生你希望他能讨论出多大的名堂?)。就算我们自己,大都经过三年硕士,三、四年博士研究生的系统训练,要写出两万字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况且,真正好的论文应该讲究言简意赅!既然大家都是通过凑字数来达到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抄袭在所难免,前言综述部分,他不抄袭又能怎样?你指望他看几十篇上百篇文献提炼综述,这本来就不切实际(当然不排除极个别同学有这水平)。谁不知道,综述论文是最难写的!管理者不愧为管理者,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查重率不得超过多少多少方能过(我不反对查重,因为我反对抄袭,但我反对只看查重结果,而不切合论文实际情况,许多本科论文都是上届毕业学生工作的延续,其引言部分必然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许多已有定论的经典研究成果,引用它们何错之有?)。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只能逼迫学生把原本很经典的一些定义,定理,撰改的面目全非,从而得以成功逃避查重软件。这种畸形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不是在逼着学生造假么?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学生诚信的缺失是非常可怕的,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把这种思想带入自己的工作中,有的考取研究生以后直接以这种态度去对待科研,这不是贻害一生了么?!

4.  关于科研业绩与教师考核
        ① 鸡肋的教学

        我并不反对科研在大学教育中的存在,在提倡全民创新的时代,有想法就去试验当然是好事。但把大学教育完全绑架在科研上,就有悖教育的理念。教育本来应该是快乐的,科研本来也应该是愉悦的,一旦让它主导教学业绩,我就不知道大学办学的宗旨在哪里?看看现在的许多高校吧,都在比着把本应是教育学生的圣地转变成各式各样的研究所。

         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吧,教师的考核,分A分,B分和C分。A分是科研经费到帐得分,B分是发表论文得分,C分是教学得分。聘任时,主要看A分,A分决定了你能不能聘任更高一级的岗位,B分决定了你是不是能保住自己职称内的最低岗位,匪夷所思的是,本来应该放在首位的C分,对于你的聘任不起任何作用。如果你A分高,C分有没有也没人在意。换言之,对聘任职位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科研经费。每1万科研经费折合50分A分,A分还可以用来充抵B分(与之对应的是,B、C分不可以充抵A分),换言之,你有科研经费了,不发表论文也没有关系,不好好教学也没有关系!这是怎样的一种办学理念!学生的位置在哪里?!

         大学交给市场以后,学生本应该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本应该倍加珍惜。然而,学校往往会采用错误的珍惜方式。比如,一旦考试的时候,老师要多抓几个补考,学校就不高兴了,你抓一次,让你再出一份补考题,你再抓一次,再让你出一次补考题,直到学生补考通过,折腾到你自己都不愿抓补考了为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你抓多了补考,学生毕不了业的话,对学校名声不好,会影响到下届招生。补考影响招生,所以质量再差,你也得放过去,这就是大学教育如今的现状!这样出来的学生质量能好到哪里去,为什么你们不想一想,长此以往,还有多少人愿意把孩子放到这样的大学里来呢。

   ② 关于教师业绩量化

教师的业绩也能量化计算,我也是醉了。记得,读大学时,参加过一次系里的以雷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当时,系里搞了个综合测评,做了好人好事可以加分,所以很多班干部依靠这条都能拿到奖学金,我在演讲时抨击了这种现象,“雷锋精神也能打分,这真是一种创举啊!”博得了许多同学的共鸣。

选择教育,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清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教师行业的真实写照。一个需要用“心”、用情感去做的事业,怎么就能量化起来了呢?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这么一个段子:一位教师问禅师,“大师,我是个老师,每天备课、上课、管理班级、做孩子思想工作;还有培训、晋级、科研、考核,压力很大,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又不能顾家,还要面对社会的质疑,家长的不理解,我该怎么办?”禅师右手拍左胸,不语。我有点顿悟:“您是说不要抱怨,要问心无愧,要对得起心中梦想,对吗?”禅师摇了摇头说:“你离我远点,我出家以前也是老师!今天听你又说这些,心堵得慌……。”  

是呀,在现行的体制下做教师,有几个能不感到堵心的。作为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只想好好地教书,好好地育人。可是在大学,我真的已经看不到大学的功能还能育人了。除了科研,教师授课也是量化计算来得报酬,按我们学校,超工作量一课时,目前是50元,只要超了,就有钱,没人问你课上得怎么样。教师教学的工作大部分其实是在课堂外完成的,我不知道量化的依据在哪里?备课,辅导,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有良心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如何量化这些感情的投入?教书育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工作。而高校的管理者们(我揣测他们大概教书不咋的,但科研“实力雄厚”),于是炮制出了科研业绩主导一切的教师管理体制。因为科研业绩很好量化,争取到科研经费1万元,折分50,发表1篇论文,根据论文级别折分若干。你的科研分数越高,聘任的职位越高,奖金越高。在大学做老师,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一心一意搞教学的老师往往是收入最低层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变态体制!这种在领导眼里所谓的科研激励机制,实质也只是为制定政策者服务的工具。因为他们可以制定这种政策,也就可以随时更改政策,一旦太多的普通教师能够拿到更多奖励,政策随时会朝令夕改!

以我自己的经历,学校制定的所谓激励制度,实质只是激励了部分领导乐意激励的人,而对领导不乐意激励的人却是极大的打击。我还在讲师职称的时候,学校刚好出台所谓的科研激励机制,那个时候,自己还很高兴,认为可以靠自己拿到高一点的岗位。为了早日评上高级职称,我自己一个人,没有经费,没有课题组,起早摸黑,发了一系列论文。所以讲师期间,按照学校文件计算,我的科研工作量已经超过教授三。正当我的高兴劲还没缓过去,以为自己起码应该给个副教授岗位了吧,几天以后,学校来了一个补充说明,讲师不在低职高聘范围内。好吧,谁让咱是小讲师呢,好不容易熬过了讲师期,我以9篇SCI第一作者报评副教授,记得当时人事处接材料的同志开玩笑说,你这材料比报正教授的一些老师的好要硬。我只能呵呵呵,五味杂陈。不管咋的总算评上了副教授,我的希望重新燃起,因为我的科研业绩分依然超过了教授三,心想这下至少应该给我副教授一的岗位吧。没高兴两天,又一个补充说明来了,凡是当年晋升职称的,只能保晋升职称内最低岗位。这是什么依据?敢情在他们眼里,能给你晋升职称就已经是恩宠有加了,还想什么高岗位!好吧,我继续忍,人在屋檐下嘛。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聘期,心想这下你还能阻止我了吗,还能有什么理由。我甚至提前庆祝了,以为这次至少上副教授一岗位了。但你一个普通教师顺其自然的想法,永远跟不上政策制定者诡计多端的变化!又是没过两天,又一个补充说明来了,这次聘任副教授一的岗位没有这么多指标,上一聘期的副教一岗位的这次全保住了,只给学院增加了一个指标,你们十几个老师争去吧!我去,这是什么狗屁激励政策,政策制订的时候,没有指标之说呀。这可真正是按需设岗啊!不想让你上,可以随时加补充说明!而我居然次次中枪!敢情我所有的科研业绩没有一次派上用场!我所有的努力,在政策面前不堪一击!老子不陪你们玩了,爱咋咋的!我是一个教师,我只想好好地教我的书了,以对得起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只有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才能感觉到作为一位教师的快乐!我只想享受这份教育的快乐,请你们千万不要再逼我完成所谓的科研工作量!科研对于我,只是在我想做,有想法的时候才去做!凭什么逼我,为了所谓的业绩,发一些破烂的论文,走一些歪门邪道!

科研业绩绑架教师岗位,带来的绝对不是公平公正,而是更多的猫腻与对大部分勤勤恳恳的教师的心理极大打击。其害处还有很多,比如,没有关系,不入圈子,纵向科研项目是很难申请到的,尤其像我们这种水平一般的院校。于是一些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四处找企业弄所谓的横向项目。企业领导也不是吃干饭的,大概也清楚大学教授们的斤两,真正给你投钱的是不多的,除非他们能见到了有利可图。所以,一到快要到聘任的时候,高校教师们各显神通,先算好差多少分数才能保住岗位,折合人民币多少万元,然后找一家企业(跟你的研究搭不搭架也没有关系,学校只要有钱进来就好了,就有业绩了),用自己的钱打到学校,以满足工作量的要求。如此一来,企业高兴,不用出钱也有合作项目;学校高兴,呵呵,横向项目可以抽去20%的管理费。可怜的只有我们这些穷酸教师,不仅被逼良为娼,而且白白损失真金白银!接下来,还得想辙把自己搭进去的项目钱赶快报出来,要不,家里可要揭不开锅了!这些内情,业外人士是不知道的。我曾经被选派到企业做特派员,所以对于企业的诉求还是了解一些的,他们的技术是绝对保密的,你不可能插得进去,他们只希望借重你的人脉与技术与他们联合申请项目,一起骗点钱花,这就是目前真实的情况。我始终不明白这种科研项目意义何在?!如我一样耻于这么干的老师,就只能逆来顺受地接受低一级聘任岗位,胳膊扭不过大腿,“科研业绩决定一切”,这是学校的红头文件,不行你走人呀!(旁白:如果还能回到十年前那种来去无牵挂的状态,我早就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