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976 67
2009-02-08

看到一个新闻题目:大学生自愿降低工资同工人抢饭碗,不知道是作者故意吸引眼球还是观点本来如此,什么叫抢饭碗?大学生不用吃饭?

新闻的跟帖者大部分都愤慨的抨击大学生是什么都不懂的白痴,给他们高工资不应该,我想说这些话的大多是没有读大学的。坦白的讲,和技工比,他们没有技术,和农民工比,他们不没有力气,不能“吃苦耐劳",一部分大学生也的确存在着混文聘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就否认了大学生的价值。毕竟还有很多学生是德才兼备的。就像古代的八股取士虽然有弊端,但是历史上知名的,流传千古的文章,灿烂的文化不都是这些被八股制度录取的考生贡献出来的吗?

大学生拿什么工资,拿多少工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机会成本的问题。他们把本来用于工作挣钱的时间用于学习,付出了时间成本和昂贵的大学费用,所以,毕业了就应该和放弃学习的人有区别。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一种观念问题,我们祖传的观念就是学习好了才能出人头地,古书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也是鼓励人读书的事。很多事实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读书好了考上大学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和生活。我想农村来的孩子都是至少很大一部分是这样想的,走出农村,到城里生活。并不是我们鄙视生养自己的农村,而是我们的国家的确没有让农村成为一个和城市一样好的地方,人往高处走是必然的。扯远了。如果大学毕业依然甚至远远不如没有读大学的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那么大学教育就被质疑,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老家那里已经显现,由于大学生的工资还没有初中生的高,好多孩子初中毕业已经不读书了,而是外出打工。读书的风气已经下落,谁家大学生多已经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贫穷的代名词。

有人又拿西方的教育说事,但是请不要盲目的去对比,没有可比性,我们是不同的,从本质到文化传统。我们认为,国家有必要改变一下大学教育模式比如加入职业教育什么的,也不应任由某些媒体随便的打击大学生的热情。尽管大学生已经多的不稀罕了。

大学生和其他正常人一样,也要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身上背着的负担不比任何人轻,别再拿工资说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2-8 11:23:00

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支持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8 11:32:00

哎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普通百姓只有浑浑噩噩、屈从或不懈努力的命 别无他法

还有现在的新闻没有一个题目不雷人的 但真正说到点子上的不多 大多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8 11:42:00

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什么和民工抢饭碗之类的?是大学生的问题吗?

我同学有想过,去电脑城买电脑配件,去德克士做员工。这些职位需要大学生吗?需要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的人吗?

不需要,我不是说反对大学生从商过者打工,只是当这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的时候,确实说明社会出了问题,国家培育了那么多大学生,却没有提供足够多的需要大学生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企业职位,让秀才干粗活,这本身就是资源错配。一方面,过多的大学生供给产生了当今大学生平均素质的下降,社会感觉大学生能力不比以前,另一方面,国家依然走初级加工,初级制造的出口路线,真正对大学生的需求仍然很少。

好了,经济学最简单的道理就出来了,大学生供给过剩。常用的解决办法有什么呢?

1.价格管制 大学学费提高 可以说这是个不错的方法,但政府好事只做一半,这导致农村城市贫富分化,在普通大学对贫困生补助不足是一很大问题。

2.改变预期 现政府积极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到西部去之类的。事实上当今的大学生早不是30年前那么傻了,绝大部分学生依然选择北京,上海和沿海城市,这招失败。

3.直接改变供给需求曲线的位置 我想这应该是政府最需要做的事情。限制大学教育过快膨胀,提高专科,高中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就吃苦而言,也不应该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8 11:42:00

[转帖]也谈谈“大学生”

                                           也谈谈“大学生”
     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是曾经搞过纯粹的计划经济,如果不是曾经的社会精英教育资源贫乏,那么还有必要经常将社会话题围绕大学生展开吗?不知道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不知道计划经济曾经的代表——俄罗斯,这些国家的强势媒体是否经常将看点放在主要以年轻人为主的大学生身上?
    大学本身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不过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缓冲带,不过是积蓄人力资本的一条途径,视乎在大学之后加上“生”字,就会让默默无闻变成头版头条,就会让就业问题找到根源,就会让普通事件变成典型,就会让谋生问题变成儿戏,就会……
    大学和小学、中学一样,不过是类似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不过是夹杂贷款、营养不良、大班课、谈恋爱、义愤填膺、伸张正义、通过考级、继续读研等等各类事件或者情感的混合体,不过是短暂人生路上相对平坦相对幸福的一段而已。
    有什么好议论的呢?还要老抓住不放,有必要吗?平凡的人生有太多话题,谈点好的、积极的,不要老把由于种种生理或心理或取宠的原因和这三个字挂钩,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8 12:06:00

说的对啊!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